程毅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體育與健康作為一門增強學生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學科,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更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基于個性化培養背景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點,給予學生發揮自我個性空間,讓學生在高效掌握運動技能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提高其各方面綜合素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求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選用正確的體育教學指導方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本文從幾個方面分析在初中體育與健康教育中培養學生個性化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與健康;個性化;教學
初中體育與健康是基于對增強學生體質、鍛煉學生意志、激發身體活力、倡導健康生活的考慮,而為學生精心設計的一門實踐類學科。但是,升入初中以后,由于學生的課業壓力逐漸增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體育與健康便成為學生普遍喜愛的一門課程。因此,為了給學生打造一個展現自我、詮釋自我、釋放自我的平臺,教師要將個性化培養納入教學計劃當中,旨在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潛質。
一、體育教學現狀與個性化培養的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其呈現出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人為本,不斷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比較注重學生的集體共性,對體育素質好或差的學生一視同仁,對男女一視同仁。但是,若是教師為所有學生設置共同的目標,往往會導致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受到阻礙。對于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來說,起不到鍛煉的效果,還容易讓學生對體育鍛煉產生抗拒感,而對于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會導致他們因為過度運動而受傷。教師教學中引入個性化概念,為學生指定課程任務,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訓練量,能夠有效解決以上情況,充分鍛煉學生的身體,讓學生體會到在鍛煉過程中的樂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當前的體育健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處于規則制定者和鍛煉引導者的角色和地位。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會監督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此過程中可能會無意中站在了學生的對立面,影響到學生對體育的熱愛程度,教師與學生之間也會產生隔閡。而教師對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能夠在教學中扮演學生益友的角色,進一步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推動學生的身心發展。當前體育健康教學所用的評價體系為學生劃定了一條標準線,學生必須要達到這條線才能合格,若達不到則被判定為不合格。這種評價方式雖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同,如果使用這一單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生會導致評價較為片面。而遵循個性化教學的原則,能幫助教師在體育健康課程過程中有效落實以人為本的思想,從評價角度出發,開展個性化評價,形成更為科學的,能夠激勵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初中體育與健康個性化培養措施
(一)重視個性發展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加強創新,構建新型的課程結構,夠促進教學的不斷發展。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新型教學方式,加強體制建設與管理。我國長時間以來實行的應試教育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規律,這種教育形式存在較多弊端,不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此,在當前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基于個性化角度出發,促進學生的個性培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校應當給予學生展示個性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自主性。以促進全面發展為目標,把握他們的個性、興趣愛好等特點,尊重他們的行為習慣。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組建體育小組。針對他們對體育技能的掌握情況設置競賽活動,發展學生個性,讓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其次,教師也應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創建合理良好氛圍,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建立和諧師生、生生關系
在初中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團隊合作,因此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往往會直接決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發揮榜樣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在班級合作過程中的榮譽感以及凝聚力。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團隊競賽項目,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也是對學生開展體育與健康教育過程中常見的方式。
(三)引入激勵教育
每個初中生的學習能力都不同,有的會比較擅長文化課,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不佳,而且一些身體素質比較差的學生面對體育課的學習會產生恐懼感。久而久之,會變得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擔心自己的表現,缺乏自信。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出現自卑心理,這種心理的出現對學生的學習非常不利,也影響到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對此,要想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體育課堂,教師就可以利用激勵的方式幫助這部分學生樹立自信心,讓這部分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感受運動的成就感。教師還可以通過言語激勵的方式,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在學生完成任務之后,針對一些表現良好的學生利用“你表現真棒,下次繼續努力”等話激勵學生。對一些成績沒有及格的學生可以使用“你已經完成的很好,下次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的話語進行激勵,消除學生的挫敗感,讓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
(四)優化教學評價
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效率等因素相互影響,其中課堂教學評價結果不單單在于評估此次教學效果,更在于為后續優化教學過程提供參考標準。對此,教師在個性化培養模式下應注重教學評價方式,便于適當調整教學計劃的同時,保證不同層次學生實現個性發展。基于個性化培養模式下的學生會接受不同的訓練內容和方式,不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只是教學的一部分,完整的教學還要有與之匹配的教學評價。為此,教師可采取多元評價方式,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標準,實現差異化評價。
三、結語
體育新課標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營造輕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能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為此,在新課標下,初中體育教師應積極響應,改變學生對體育學科的錯誤認知,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有效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個性。
參考文獻:
[1]吳存德.關于初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究[J].考試周刊,2021(08):120-121.
[2]康冰.關于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科幻畫報,2021(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