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語
摘要:音樂和舞蹈一直是親密無間的伙伴,音樂為舞蹈提供聽覺方面的體驗,舞蹈為音樂呈現視覺方面的感受。在古代,舞蹈的表現就伴有聲音和節奏的配合,隨著各自不斷地發展,音樂與舞蹈不僅僅停留在這種節奏性之中,它們從更加深層的內涵中去感受對方,從形式到內容,從內涵到外延,從形象到性格、從動作到語言等,音樂在保持自身的藝術性的同時,為舞蹈的表達提供了重要的幫助。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適合用來進行舞蹈,被用于舞蹈作品中的音樂需要具備能夠起舞的特點,即可舞性。這種可舞性與音樂、舞蹈的共同性、差異性和共融性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共同性能夠加強它們之間的藝術表達,差異性能夠彌補它們之間的差別之處,共融性則能夠增強它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所以,本文試圖從音樂與舞蹈的育情思、通藝異、音舞融三個角度入手,探析音樂在不同方面與舞蹈之間的關聯,以及產生的特殊可舞性的體現。
關鍵詞:音樂 舞蹈 可舞性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1。又如“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見,自古以來,樂、舞不分家。音樂和舞蹈都是世界上產生時間相對較早的藝術,它們既彼此獨立,具備各自不同的審美與表現的方式,又都在發展的過程中與人們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發生了奇妙的聯系,人們通過它們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情感,傳遞理想與信念。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想要傳達的“共同語言”,才讓它們成為了如此默契的藝術搭檔。那么,對于舞蹈來說,用于舞蹈表現的音樂是怎樣來和舞蹈相配合的?換句話說,音樂是怎樣來“舞蹈”的?它的可舞性是如何體現的?
一、育情思
音、舞皆由心生,心之所動,便有了創作的動力,動力促使著人們通過其各自特有的形式創造出心動的空間,并在這個空間里自由穿梭,描繪出動人的情感。在音樂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思想或情感,不僅僅是停留在人的聽覺方面的感受,它是由聽覺來帶動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種整體的感受。所以,人們在聆聽音樂的時候,在對聽覺感官的刺激下,使人產生一種聽覺意象,在感受作品帶來的意象感覺的同時帶入自身的情感經驗,從而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舞蹈也是如此,正因為音樂和舞蹈所具有的共性,使得音樂具備了能夠促使起舞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之所感
情感是一種內在的、又可外化的態度,當客觀事物對人的需求產生影響時,人們所自然產生的態度就是一種情感的體現。而藝術就是通過自身的形式將藝術創作者所感受到的和所想表達的體驗傳達給受眾。藝術作品對于受眾來說就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人們接觸到藝術作品后所產生的道德感和價值感就是人們的需要被滿足后所產生的態度體驗,也就是情感。音樂與舞蹈同屬于古老的藝術形式,它們之所以能夠從古至今發展到現在,自然是離不開“情感”二字,而這種藝術情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大到能夠包容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風格、不同情緒......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于1939年完成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以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與歷史事跡的壯麗磅礴為起點,奏響了時代的樂章。舞蹈編導張羽軍、姚勇就是在該音樂的啟發下,從古典舞的形式入手,創作出了古典舞群舞作品《黃河》。在對舞蹈作品的創作中,編導們在創作結構上與鋼琴協奏曲緊密呼應,大量使用“卡農”的手法,用舞蹈的體態特征、動作技巧與音樂的旋律、節奏等方面相配合,在強化音樂所表達的主題情感的同時融入了舞蹈藝術的當代氣息,使觀者能夠透過作品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與力量。
(二)思之所悟
在藝術作品中,承載著創作者深刻的創作理念與思想意識,也即音樂與舞蹈之間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圍繞著“人”這個主體。有時作品中并沒有直接地去表現人,但最終也都是通過人的思想創作、從人的理解層面將其表現出來。在古希臘,一些理論家們就十分重視并強調音樂這門藝術在理論方面所體現出的價值,認為音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人的品格......當藝術的關注對象將人的存在及其精神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傳達出一定的內涵與意義。舞劇《朱鹮》從上映起就受到了國內外的贊譽,不僅僅在于它純美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用舞蹈的方式帶人們探尋瀕危物種朱鹮們的內心,感受它們的純潔與友善,脆弱與絕望,從而引起人們對于朱鹮的生存現狀乃至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思考。在這之中,音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與舞蹈高度配合,將整部作品的內涵充分發揮了出來。
(三)教之所育正是音樂與舞蹈那與生俱來的默契,使得它們自然地對人
的生活產生了影響,人們或將它們用作教育的方式。在周代,樂舞是禮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它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增強道德倫理意識,鞏固統治者的管理,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當時的人們會按照年齡階段、時令更替、身份地位等差異去劃分學習的階段、內容、演出場景以及使用樂舞的規制等。西周時期著名的《六大舞》和《六小舞》就具備一定的教育功能,能夠指導人們遵祭祀、受教育、感人倫。時至今日,樂舞依舊是人們用來豐富教育內容、培養高尚品格的有效方式。人們通過挖掘藝術內在的審美價值、人文價值及情感價值,用外在可感的形式使人切實感受到藝術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習過程中的教育內容及方式的運用去走進人們的內心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去感染人,擴展人們認識世界、增強溝通交流的能力及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藝術的熏陶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通藝異
在藝術的審美感知方面,有些藝術需要人的聽覺來進行感知,有些藝術則需要人的視覺來感受,而音樂和舞蹈正是將聽覺與視覺結合在了一起,將音樂那無形的聽覺形象落實在舞蹈那有形的視覺形象上,將無形與有形相結合,將想象與現實相統一,實現最終的藝術審美過程。所以,音樂和舞蹈之間的不同,是音樂能夠和舞蹈相配合的另一重要因素。
(一)藝形有無
藝術的種類繁雜多樣,用于表現的形式也各有不同。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不同于文學、繪畫等藝術那樣能夠直觀地被大眾所看到,所以“聽”是人們對其最基本的欣賞方式。這種不可視化的形式可稱之為有藝無形,它包含了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特質,雖然呈現出來是無形的,但是負責接收這種藝術信號的“接收者”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并且這種存在能夠感知到相應的信息并給予一定的反饋,是一種證實存在的存在。世界上存在的聲音有千千萬萬種,但是,并不是一切的聲音都能夠被稱之為音樂,音樂藝術也有自身的規律性,也是需要在有組織、有結構的創造性的基礎上來表現藝術形象,雜亂無章也不可取。在表現形式上,舞蹈與音樂不同,舞蹈自身的可視化表達可稱之為有藝有形,是一種以視覺呈現為主的藝術,無論是在表現還是欣賞舞蹈作品的過程中,都能夠通過肢體呈現和依靠人的視覺體驗去感受到舞動的人在肢體上的收縮和伸展、跳躍和下蹲、靜止和運動等,營造出真實可感的視覺化的情景和氛圍。
(二)載藝之質
音樂是通過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和各種器樂發出的聲音來表達情感傳遞思想的藝術。節奏是音樂和舞蹈共有的一個部分,音樂最基本的要素包括音高和節奏,是由多個不同高度的樂音和不同樣式的節奏相互組合,從而獲得旋律這一音樂形式。將單一的旋律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不同的組合就會出現多聲部的音樂現象,從而給人帶來不同的音樂欣賞的體驗。而舞蹈則是通過對人的肢體這一具象的形象表達提煉、組織、美化后來反映現實生活。人體的面部表情、肢體造型的流動變化所形成的舞蹈語言,以及外在場景的呈現是其不斷創造的基礎與動力。在一些舞蹈作品中,也有舞蹈編導嘗試過用舞蹈的方式,通過肢體于外在空間中的運動變化,將音樂的節奏與旋律表現了出來,從而達到了非常好的視覺效果。
(三)虛實相轉
音樂與舞蹈在呈現的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虛”與“實”的轉變。作為藝術,音樂和舞蹈有著不同的傳達媒介。以一個藝術作品的產生來說,首先由創作者的創作欲望來推動,這種欲望是無形的,相對于真實存在的事物它是
“虛”的,但它又是“真實”的,這種真實源自于創作者切身的體驗。當創作者選用音樂或舞蹈來進行藝術呈現的時候,這種通過音符與肢體的具象表達就是一種真實的且肉眼可見的存在。而音樂與舞蹈在這個過程中的區別就在于音樂在脫離樂譜、音符后,對人們來說是一種虛渺的體驗,人們無法觸摸和詳見它,舞蹈即使脫離了舞蹈編導的創作階段也依舊是一種肉眼可見、可感的真實的形象體驗。但當音樂與舞蹈都用各自適合的作品形式呈現出來時,帶給欣賞者的感受是真實的,有些作品或許會帶給人虛幻飄緲的感覺,有些作品能夠激起人們心中的熱血沸騰,有些作品則引人進入一個現實與幻境交織的世界......無論如何,二者都以自身獨特的方式在“虛”與“實”之中自如切換,為大眾帶來藝術的審美與交流。
三、音舞融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不同事物之間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新的創造。然而這種融合不是生搬硬套地拼湊出來的結果,而是一種內在的共性的融合與貫通。就像是事物遇到了知音,在不斷地交流之中會形成一定的專屬于雙方的共同語言。音樂與舞蹈在結構上的相互結合以及在意象營造上的交相輝映,是對這種融合后的共同語言的一種成功的體現,也即舞蹈將音樂視覺化地呈現在了大眾的眼前,讓音樂插上了舞動的翅膀,自由地翱翔于藝術的天空。
(一)音舞互構
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即為結構,每一種藝術都有自身獨特的結構方式,音樂和舞蹈也不例外。當二者結合時,其結構也會相互影響。在芭蕾舞劇《睡美人》的創作中,舞蹈編導與作曲家密切合作,各自從音樂和舞蹈的角度去“結構”作品,形成了最終的作品脈絡。在芭蕾舞劇《睡美人》中,舞蹈編導彼季帕先為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編寫了結構計劃,柴科夫斯基隨即按照這份計劃寫出了一部音樂作品,之后,彼季帕又嚴格地從音樂的整體出發去設計和編排具體的舞蹈場面,在作曲家和舞蹈編導的通力合作下,使音樂和舞蹈達到了一種有機的結合。在這個過程中,作品遵循了音樂中的交響發展原則,每一幕都恰好是對應了交響樂中的一個獨立的部分。所以,樂曲中的節奏、旋律與和聲的聯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不同的音樂速度配合不同的舞蹈動作節奏,節奏和動作構成了最基本的元素,節奏與樂音的配合所形成的旋律和節奏與動作形成的視覺形象不斷結合、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舞蹈作品。在這里,音樂和舞蹈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為結構,共同支撐了藝術作品的完整呈現。
(二)觀象感意
音樂的抽象性決定了人們需要通過聽覺去體會其中的意蘊,而當人們感受到音樂時,會在思維空間引起一種認知,這種認知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去找尋記憶中的或進行再創造想象的形象信息。音樂作品《春江花月夜》用美妙、恬靜、安寧的曲調,表現了一個人于江南的月夜下,乘舟觀于風景如畫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創造出了一個令人神往的音樂意境。著名舞蹈家陳愛蓮于1957年首演的舞蹈作品《春江花月夜》中就是運用了這首同名古典曲目,編導將其創造性地融合于舞蹈作品中,在表現的同時,還借助了張若虛的同名詩中所描繪的意境作為舞蹈的引申場景,展現出了一幅在美好的月夜下,一位古代美麗的少女手持潔白的羽扇,身著淺藍色的長裙,漫步于江邊靜謐的良辰美景之中,心中憧憬著未來的美好生活的圖景。在這種觀其象、感其意中,凸顯出了人們對于自然的熱愛與贊美。人處于廣大的自然之中,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引起的心中之感又為自然增添了別樣的風致,傳達出作品中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態度。
(三)音療舞愈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們對于藝術在運用方面的探索,音樂與舞蹈越來越走近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音樂與舞蹈的相互配合下,對當代人們的心理療愈方面也起到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在《舞動:以肢體創意開啟心理療愈之旅》一書中講述了關于音樂治療與舞蹈治療綜合使用的意義,書中首先肯定了音樂的使用能夠促進參與者去進行自身肢體方面的舞動,使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都能夠得到提高。其次,音樂的聲音和肢體的動作對外部環境呈現出一種外放的狀態,因此,把這種狀態的聲音與動作結合起來,無論是對身體還是心靈,都能夠引起一種由內而外的積極的轉變。同時,音樂的聲音與舞蹈的運動相結合,還能夠起到一定的凝聚作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由此不難看出,音樂與舞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治療的過程中,能夠用人們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將人的外在與內在通過藝術形式連接起來,進行針對性地引導,改善受療愈者的不良心理,引導受療愈者釋放自己的內心,積極地與外界進行聯系與互動。這是一種由心——形——心的互動,療愈者需要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受療愈者,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然后通過音樂的作用帶領受療愈者透過肢體動作將內心的聲音釋放于外在,從而形成一個心與心的聯系。這大概也是音樂與舞蹈相結合后所特有的一個魅力吧!
四、結語
任何事物在歷史發展的潮流中,無論是順境中的生存還是逆境里的改變,都將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聯系。這種聯系或是一種同性相吸的靠近,或是一種異性互補的結合,亦或是一種相互促進的成全。音樂與舞蹈同排于古老的藝術形式的行列之中,說其古老,是因為它們陪伴于人們生活的時間十分漫長,漫長到似乎與人生來就息息相關。這么古老的藝術發展到現在,并且能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依舊發揮著作用,自然離不開它們自身對各種生存環境的聯系,即獨立、適應與融合。就舞蹈這門藝術而言,音樂對舞蹈作品的創作和呈現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夠對舞蹈的展現提供獨具特色的藝術輔助,更有助于在創作當中對于舞蹈藝術形象的塑造和體現。在舞蹈表現的過程中,音樂的旋律、節奏等諸多要素和人的肢體動作在時間、空間和力度等方面結合起來,即是在保證了舞蹈創作的有效性的同時,也明確了一種對于音樂可舞性的認知。所以,經歷過發展的事物將不再是原本的初生模樣,音樂之于舞蹈正是如此,音樂在保持自身獨特個性不斷發展變化的同時,也在適應和影響著周圍事物的發展,包括舞蹈藝術的發展。它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同時也在尋找一種既能夠為舞蹈提供自身價值,又能夠與自身相適應的“可舞性”,這既是一種隨舞而動的自我發展,也是對于舞蹈藝術及其他藝術的適應、推動與成全。
注釋:12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M].中華書局,2017.
參考文獻:
[1]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
[2]云少敏.試論舞蹈音樂結構與舞蹈的融合關系[J].中國民族博覽,2016.
[3]王次炤.藝術學基礎知識[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賴瓊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代樂舞教育對當代的啟示[J].舞蹈,2017,No.433,67-68.
[6]琳達曉喬.舞動:以肢體創意開啟心理療愈之旅[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