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琳 王建芳




摘要:《我長了樹》系列作品是鉤針工藝在纖維藝術中的實踐應用,拓寬手工藝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的運用途徑。鉤針工藝作為當代纖維藝術中最常用的手段,以古鑒今,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具有一定的審美性和研究性。同時,纖維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方式,以相對集中的視角呈現傳統鉤針工藝。作品以情感化的需求出發,嘗試建立對手工鉤針工藝的形式感、創意性、空間性的獨特理解,以不同角度探索手工鉤針編織的應用形式。
關鍵詞:鉤針工藝 纖維藝術 設計表達 情感 媒介
一、鉤針工藝的研究背景
傳統的印、染、織、繡工藝可以追溯到我國千百年前,基本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相同步。最早“織”的出現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而后在“織”的基礎上演變出了不同的編織形式。鉤針工藝作為傳統編織手法的其中之一,受各種時期地域、意識形態作用,傳達出不同的表現方式、材料選擇、情感傾向。
鉤針工藝最早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因為沒有適合的工具,就只是用手簡單地組合纏繞。之后受到當時工業革命、藝術思潮、社會革新等各方面影響,鉤針工藝從最初的“織”變化到“結”,鉤針工具和制作形式得到開發完善,手工編結技藝在多數發達國家最先得到普及。從發展歷程來看,鉤針工藝由于材料簡易,織作手法、花型有很強的可塑性,再加上處于中外交流、世界大變動的時代背景下,手工鉤針很快在全世界傳播盛行。鉤針工藝與機械化生產不同,編織過程帶有很強的創意性和可變動性,這讓鉤針工藝往后的發展不只是局限于平面化織物,更多地被應用于服裝服飾、裝飾品上,特別是在蕾絲品上的表現。同時,受日本文化影響,為了滿足社會部分人群的需求,尤其是日本社會中無工作在家的女性,鉤針以更加日?;姆绞匠霈F在生活中,增添了更多趣味1。
近年來,國內紡織行業的不斷發展,材料、技術的更新換代,當下人們因各種壓力而反映出的情感需求,手工鉤針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愛。中外交流的不斷推進,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鉤針工藝作為傳統符號,實踐者開始將手作工藝與現代潮流結合,把握傳統與創新、藝術、設計這幾個方面,展現傳統編織工藝的獨特魅力2。
二、纖維藝術的歷史發展
工藝美術運動時期,威廉·莫里斯就提出了“藝術和技術的新統一”,創作者對于纖維藝術的認知逐漸從重視各種工藝技術在創作中的應用轉向對材料、媒介、技能的多方面融合。纖維藝術起源于西方的掛毯藝術,從剛開始的反映基督教時代的思想觀念和物質文化風貌,后逐漸演變為重視材料媒介的表達觀念、特性上。纖維藝術在國內的發展最開始由外傳入現代設計理念和編織手法,第一個有關纖維藝術的壁掛藝術研究所在中國美術學院建立,之后在國內院校廣泛建立了有關纖維藝術的相關課程而逐漸成型。進入21世紀,國內舉辦的“從洛桑到北京纖維藝術雙年展”“纖維藝術三年展”等各類活動為纖維藝術在國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如今,纖維藝術的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棉麻絲毛的天然纖維,逐漸轉向現代高科技材料與光影、影視、音樂等多方面融合創作出多形式傳達的藝術作品。纖維藝術展現出的是國際性藝術融合、平面走向空間、具象走向抽象的大趨勢,更加關注現代精神價值與審美價值的抽象表現3。
受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影響,藝術總能敏感地捕捉刺激點并不斷地作出改變。纖維藝術順應時代,將傳統雕塑與現代藝術思潮結合,創作空間逐漸從二維平面走向空間內的三維化立體樣式。在三維空間、立體造型的基礎上,作品更強調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柔軟細膩的親身體驗。這些特性讓纖維藝術獨具一格,與當代藝術理念融合,從傳統雕塑的直觀形式到可觀可感、自由創作的立體裝置形式,這也表現出纖維藝術在時代變遷下呈現出多元化藝術創作的趨勢4。
三、鉤針工藝在纖維藝術中的設計實踐一以《我長了樹》為例
(一)靈感來源與視覺氛圍
《我長了樹》靈感最開始來自于英國作家威廉·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一部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富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和人文主義。第一次創作是以集中表現多樣化的手工制作形式為實踐目的,以綜合性材料為主,制作了一系列室內陳設產品,產品帶有裝飾性和強烈的實用性。為了深人強調傳統鉤針工藝在纖維藝術系列作品中傳達出的形式特征,筆者進行了深入實踐?!段议L了樹》創作的背后是對原生事物的追求與執著。用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樹樁和果實作為實踐對象,時光流逝,美好的事物才顯得更加珍貴,樹木的年輪有著歲月變遷的美,一歲一枯榮,讓這些永恒的事物是有溫度的存在,劫劫長存,生生不息。人是矛盾體,生活中越是一味追求極致完美、快速,內心就越是向往慢生活、殘缺美;越是熱鬧,越是冷清。“我長了孤獨的距離,長在干枯的時間里,如果可以,我想如風般自由?!边@句話對《我長了樹》最好的詮釋。
對于一個系列作品,色彩氛圍是最為重要的,非常直觀地帶來視覺、感官上的體驗?!段议L了樹》的色調來自于五月仲夏夜天空的顏色,將藍紫色系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組合搭配整個作品,營造出浪漫夢幻的氛圍感受,帶給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對于作品的審美感受,從藝術體驗和實用體驗出發,前者偏向主體傳達出的感受,后者強調主體對客體作用后的體會。同時,材料的運用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它與工藝的結合更有著審美文化和產品的價值意義。如果純粹地談藝術體驗,作品嘗試走出傳統花卉圖案在二維平面的格局,以木樁為載體,在立體的單位上表現織物圖案,用不同色彩傾向的藍紫色來鉤織纏繞,再將它們交叉組合。緊密而有序的交織結構,浪漫溫柔的藍紫色肌理,柔軟的棉線和立體的木樁,強調了兩種材質與造型的對比。這種對常見材料和造型細節的詮釋,在室內空間中給觀者獨特的視覺與觸覺的雙重感受(圖1)。
(二)創作的設計表達——形、意、境
當代藝術語境中的“編織”和“纖維”具備了無限潛能,兩個詞語從過去到現在都是無法規避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從兩個詞語自身的實際概念到深層次的情感、思維的角度,與各種事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機械化大生產不同,手工鉤針編織的創意性和藝術性很強,在實踐過程中不僅能用各種方式進行改編創作,還能獲得樂趣和幸福感(圖2)。
鉤針工藝在此次藝術創作中的設計表達可細分為:形、意、境?!靶巍笔侵冈诔尸F過程中最為直接地讓觀者獲取到第一眼看到藝術作品的視覺感受?!靶巍倍啾憩F為圖案,一般是指在二維的平面空間里繪制各種紋樣,試著將棉線作為筆,織
制非平面化的對稱花卉圖案。這種手法最開始來自于鉤針工藝
中的祖母鉤花,將花卉圖案生動表現在織物上,在以方格為單
位勾勒對稱的花卉圖案,是極具創意性的織物。而媒介作為創
作“形”的實際轉化手段,在主觀臆想到客觀存在之間發揮著
“橋梁”作用。在以媒介構建形式的創作過程中,是以最基礎的牛奶棉線為傳達媒介,結合手工編織中的鉤針工藝完成實踐。手工鉤針將粗細不同的線圈通過各種結構組合、連接而制成新織物,它們穿插交錯后都會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具體針法千變萬化,穿插組合形成的肌理形狀都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做出改變。在木材上鉤織圖案的方式就像是一個編織著生長的過程,綿延不斷往復的經緯線,從一根棉線開始,交錯生長,就像生活一樣,永遠地被聯結在一起。
“意”即為意象,是客觀事物通過實踐創作后所傳達出某種與實踐主體相關的藝術形象。就如同中國水墨畫、山水人文畫中的“氣韻生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以形寫神”。鉤針工藝作為一種傳統的表現語言,在當代藝術與新興藝術的更新換代中,仍然保持著自身的獨特性。從構建實物造型到傳達作品的整體意象,為了強調“意”的自然、原生態氣息,筆者利用多變的針法鉤織出豐富的肌理,并利用其網狀結構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在木樁上包裹勾勒出的立體雕塑。在立體果實的制作上,了解到棉線通過穿插組合后只會形成較為平面的肌理,這給編織后的物體造型帶來了很大局限性,無法表現多面效果。但在實踐中發現鉤針織物易舒展、柔軟且有一定的延伸度,最后用填充棉填充織物,在塞入棉花之后編織收口,果實表現得更飽滿、立體,再用少量的珠繡裝飾,整體造型要比平面效果更逼真(圖3)。以鉤織具象圖案為起點,將其織成片狀后進行伸拉造型,引申到較大面積或是立體形式的編織物上,將這樣一種原生傳統的織作工藝轉化到了具有裝飾性和審美意象的現代纖維藝術的創作之中。嘗試構建系列化的造型結構來傳達作品意象,將傳統事物與當代藝術相關聯,并沒有在制作材料上多變化,日常生活中纖維無處不在,僅僅只是一根普通的牛奶棉線,就能通過基礎的編織技藝相聯結制作。由于對象的主觀臆斷不同,對作品的理解可能是手工鉤針工藝傳達出對某種關系的勾勒和表達,過去與現代的聯系,或是社會形形色色的人際關系等等;也可以是線編織成網,網是一種保護也會是一種束縛。
“境”傳達的是整組作品在空間內排列組合表現出的環境感受和整體氛圍,作品傳達出的更是一種現代人的生活理念或是心中所向往的某種狀態。在作品的表現形式上,將有具象花卉圖案的木樁、立體的果實和抽象的平面果實圖案組合,色彩與空間組合的強烈對比表現了主體作品的藝術特征:木樁原本是自然界中的客觀存在,但在與鉤針的織花組合之后就轉變成具有審美性和裝飾性的纖維藝術作品,被賦予了一定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即可被當作盛物的茶幾但也具有裝飾性。我們無法否認在濃烈色彩渲染下的纖維藝術作品,排列上的疏密有致,結合色彩,營造出了夢幻般的前后空間和能感受到節奏、情緒的氛圍(圖4)。
(三)創作的情感體驗
《我長了樹》其實是一次完全的手工實踐,實踐的對象是中老年人群。這類人群多半會因年齡增長而出現心理、生理問題,如社交恐懼、身體不適、焦躁不安、情緒化等多方面問題,而他們對于環境氛圍、室內配套設施、色彩識別度、觸感材質都有一定的限制,從而更加關注中老年人群是否參與社交實踐活動下所表現的情感需求,最重要的是過程中的實踐和作品自身帶來的視覺、感知體驗?!岸鄤邮帧⒍嘞胂蟆⒍鄥⑴c”是本次創作的初衷。動手參與的過程對于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鉤針織物容易上手操作,過程中帶有趣味性,想通過視覺、感知的交互體驗讓這類人群在實踐中收獲尊重感和自我價值,捕捉溫暖、帶來慰藉。這樣一種繁復的織造過程有著與生活、情感密切相關聯的溫度,鉤針編織工藝這種傳統的勞作技能最初是對生存的基本現實需求,是與我們最密切的勞作技能,也是人類個體情感狀態的聯結。整個實踐過程中,鉤織更像是一種狀態,是對生活的思考或是對自我認識的完善過程;在制作織物的時間里沉浸在某一情境氛圍中,以一種相對較慢的節奏去純粹地思考生活,在動手鉤織制作的過程中,腦海中也有千萬思緒閃過,這在人類深層次的情感方面多了一種宣泄和表達的途徑。
四、結語
在《我長了樹》系列作品的設計實踐中,嘗試了鉤針工藝在當代藝術背景下更加純粹的藝術化表現。纖維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當代藝術語言,以相對集中的視角探究形式的表達方式、工藝的美感屬性、精神與審美價值的傳播途徑?;阢^針工藝在纖維藝術中的創作實踐,最終發現立足于當代藝術,這讓“編織”從極度傳統、生活化的語境中剝離出來,重新賦予了新的能量。當下手工鉤針的創新研究點仍然是關于“人”,人與外部環境、自我認知、情感需求等,手工藝展現出的可持續性,更類似一種情感傳承,將觀者帶入一種人與日常生活的情景中,讓他們有了一種更親身、細膩、感性化的體驗5。手工鉤針工藝在纖維藝術中的實際運用表現出“傳統手工技藝”與“纖維”是具有實驗性和可塑性的,這不僅反映在編織本體的結構變化,也表現在藝術創作中的思維角度、獨特的陳列環境、多樣化的媒介造型等方面6。相信通過這些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啟發,不斷創新,打破常規,超越傳統格式和既定框架,鉤針工藝的創意與表現能得到更好的拓展。
注釋:
1原麗雅,毛莉莉.手工鉤針編織在服飾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應用技術,2019(4).
2劉阿敏.手工鉤針編織在裝飾畫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學,2017.
3龔建培.纖維藝術的創意與表現[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袁金龍.淺談纖維藝術語言表現形式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6(22).
5施慧.纖維,作為一種眼光[J].美術,2013(12).
6施慧.第5空間·纖維與空間藝術[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