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紅 胡凌琦
摘要:《鋼琴音樂的奇葩》是第八屆全國音樂比賽高中一年級教學案例。整堂課的教學視頻和課件都是按照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來進行的,作為優秀的教學案例,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深入研究。
關鍵詞:《鋼琴音樂的奇葩》;高中音樂課程標準
我將分為幾個板塊來分析該教案:
一、為何課題是《鋼琴音樂的奇葩》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課題《鋼琴音樂的奇葩》,非常具有吸引力,讓人不禁想要了解到底是怎樣的“奇葩”。然后我們看到教學內容是肖邦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提到肖邦我們就想到了浪漫。從來沒有人用“奇葩”一詞來形容他。因此我去搜索了一下“奇葩”一詞的含義:“奇葩,原意是指奇特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不同尋常的優秀文藝作品或非常出眾的人物。比喻某人(或某事物)不落世俗,個性十足。”這樣看來“奇葩”好像非肖邦莫屬了。
二、教學理念
1、教案中只寫了"彰顯美育功能、提升審美情趣;深化情感體驗、突出音樂學科特點"的教學理念兩點。我認為按照課標基本理念的內容來看應該還有“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課標中提到“對音樂實踐的突出強調,應貫穿全部音樂教學活動。”所以實踐這一環節是必須要貫穿于整個音樂課堂的。“音樂課堂中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內容、形式和情境,能夠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案和教學視頻中第一個環節就是情境導入,所以“開發創造潛能”這一點也是有的;還應該有“理解多遠文化”這一理念,因為本節課講授的是外國優秀作曲家和優秀作品,根據課標基本理念第四點內容“學生應以開闊的視野學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來看,本節課就是多元文化的內容。
2、教學理念中提到“讓學生了解肖邦的藝術成就、感受肖邦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她的內容只涉及到審美感知,而我們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音樂鑒賞課這一板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當然還有藝術表現。側重點主要是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在課標中音樂鑒賞這一板塊的學業質量水平描述中主要也是關于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內容,所以我認為這一塊還可以寫得更全面一點。
三、教學目標
從她的教學目標中可以看出來主要是圍繞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來展開的,這與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
四、教材分析
教案中從肖邦的音樂風格、作品創作背景等方面對教材進行了分析,這點很好。但是我認為還應該做一個學情分析和教法分析。教材分析是針對書本內容和作品本身的,學情分析是針對學生的,我們的音樂課是以學生為主來展開教學活動的。教法分析是老師如何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
我在這里補充一下學情分析和教法分析的內容:
學情分析: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基礎的音樂理解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高中階段是他們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選這首作品能夠對他們進行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愛祖國、愛民族的意識。
教法分析:
教師主要采用聆聽體驗法、示范示奏法、創設情境法、思考互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關注音樂要素,理解作品情感。
五、教學重難點
教案中對于重難點的內容只有“賞析《c小調革命練習曲》,理解作品的內涵。”我認為內容可以再多一點。而且在教學目標中提到了了解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風格特征,初步了解“練習曲”這種體裁形式。當然我們的授課教師是非常有經驗的教師,對她來說可能只需要幾個字就足以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對我這種教學新手來說卻很難。在這里我也補一份我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感受鋼琴詩人肖邦的作品:《C小調革命練習曲》,把握浪漫派鋼琴音樂的風格與特點,初步了解“練習曲”這種體裁形式。
本課難點是:把握作品的相關人文知識與深刻內涵,啟迪學生的愛國情感。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根據教案和教學視頻來看,情境導入環節能夠讓學生很好的融入到課堂中。教師以演奏《夜曲》為開場,讓學生在安靜聆聽作品的同時展開想象。再介紹肖邦的音樂風格展示他的圖片。加深學生對肖邦音樂風格的印象。
(二)、作品賞析:這里共分為完整欣賞、分段欣賞、尾聲三個部分。那么作為音樂鑒賞課,為什么是完整“欣賞”、分段“欣賞”而不是完整“鑒賞”、分段“鑒賞”呢?這里我們可以來探討一下。我認為這里之所以是“欣賞”而不是“鑒賞”是因為主要是讓學生來聆聽音樂作品,只是純粹的聽音樂,而“鑒賞”的內容是由老師來引導完成的。所以這里的“欣賞”就是單純的指學生聆聽音樂這個過程。接下來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三個部分的內容。
1、完整欣賞、了解肖邦
在這個環節老師先是播放《革命練習曲》并提問學生:音樂情緒是怎樣的,結合教學視頻學生對于音樂情緒的描述是“憤怒”。然后我認為這里的“憤怒”太過于具體化了,我們的音樂是聽覺藝術,不具有語意性。對于學生來說可能能聽出來音樂的激烈,熱烈的情緒,但是不太可能會聽到“憤怒”的情感。在整個聽賞的過程中,老師沒有任何的肢體動作,顯得有點過于單調了,應該加入一些肢體動作去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會更好。結合作品和視頻教師再去介紹肖邦,講述作品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創作意圖,這樣可以讓學生印象更為深刻。
2、分段欣賞、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
(1)引子
教師用彈奏的方式去引導學生理解音樂力度、速度和旋律的走向,這點較好。給學生更直接的感受。但是在提問學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時,學生說“憤怒、憤慨、激動”的心情,個人感覺這里的“憤怒、憤慨”和前面說到的一樣,太過于具體化,音樂是無法用一個具體的詞語來描述的,應該引導學生去展開想象,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而不是給與一個固化的答案。我認為這樣會好一些。
(2)A部分
讓學生聽節奏特點,結合教學視頻此時老師有一定的肢體動作,學生也開始律動,顯得課堂氛圍不再那么緊張,結合譜例讓學生打節奏感受節奏的特點,引入‘附點’這個節奏型在作品中獨特的作用和音樂表現力。‘給人一種緊湊的推動感’,并教學生哼唱主題,讓學生感受力度的變化,引入‘力度’這個音樂要素對作品情感和內容變化的作用。將主題比作‘英雄’設置戰爭的情景,讓學生進入想象的空間。聽辨A部分左手琶音和音區的運用在作品中的作用,較為具體的分析了A部分音樂要素在作品情感表達上的作用。
(3)B部分
結合教學視頻,讓學生聽旋律,老師再唱旋律。以“哭泣”的聲音來引導學生理解情感(對國家和人民的哀悼),同時引出下行旋律和上行旋律二者不同的音樂表現力,讓學生唱下行旋律,想象自己是肖邦,表現出悲傷的情緒,給學生更直觀的方式去體驗和理解作品
(4)A’部分
這里教師提問學生跟哪一部分相似,并探討A部分與A’部分的異同。引出A’部分的“三連音”這個節奏型,分析“三連音”這個音樂要素在A’部分的作用,讓學生哼唱“三連音”的主旋律,感受與A部分附點節奏型的主旋律的不同之處。
(5)尾聲
這里教師讓學生聽尾聲部分,區分尾聲與引子部分的異同。強調結束音的“力度”,并讓學生演唱,感受尾聲部分“力度”所表達的情感。給人一種堅毅不屈的感覺。引入尾聲寫作的意圖,同時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在現場中戰斗,堅定不屈的信念感。
(三)、分段聽辨,讓學生辨別每個部分的主題
(四)、完整欣賞
這個環節教師帶領學生完整欣賞作品,并再次欣賞由藝術家所演奏的《革命練習曲》,引出“練習曲”這一體裁,強調《革命》是聯系左手的練習曲,這時教師演奏《黑鍵練習曲》強調這是練習右手的練習曲。最后總結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特征,教師將總結風格特征這個環節融入到整個作品的分段賞析中,以這樣可以更加通俗易通的方式,讓學生也能夠記憶更加深刻。
(五)、拓展延伸
教案中關于拓展延伸有以下幾點
“三、拓展延伸
1.教師介紹練習曲體裁。
2.教師演奏《黑鍵練習曲》。
3.介紹肖邦的革命愛國情感,以及多種體裁作品。
4.小結∶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特點。
設計意圖:
了解練習曲體裁及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
但是在課堂中教師并沒有對“練習曲”這一體裁做出具體的講解,而且在教學目標中也有“初步了解練習曲這一體裁”,因此我認為這里應該對練習曲這一體裁做出具體的講述。
比如“這是一種專門為訓練某方面的演奏技巧而設計的樂曲。它包括兩種類型:純屬技巧訓練的傳統練習曲和既有嚴格的技巧訓練、又具較高藝術性的音樂會練習曲。奧地利作曲家、俐琴家卡爾.車爾尼為鋼琴系統教學創作的練習曲作品599 、849 、299 、74 等是前者的代表作。波蘭鋼琴家肖邦創作的二十七首鋼琴練習曲,在有相當難度的技巧訓練中,融進了深刻的思想內涵、鮮明的音樂形象,是音樂會練習曲的典范之一。他的小調《革命練習曲》、C 大調《黑鍵練習曲》等等,至今深受著人們的喜愛,是音樂會中保留曲目。”這樣的話才能讓學生了解到這一體裁。
七、總結升華
在教學視頻中,教師拓展延伸的部分只用總結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特征下課鈴聲就響了。其他教案上的內容并沒有講解,總結升華的部分也沒有講解。因此可以看出教師對于課堂時間的把握不是很精準。沒有完全完成教案的內容。
但是整個教學視頻和課件都是按照高中音樂課標的要求來進行的,作為優秀的教學案例,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深入研究。
以上僅是我研究生階段對于比教案淺顯的解讀。通過此次學習和研究讓我受益匪淺。
[1]作者:冉紅,女,1997年8月,籍貫:湖北恩施;民族:漢;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學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郵編:435000
[2]作者:胡凌琦,女,1998年10月,籍貫:湖北襄陽;民族:漢;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郵編:435000
指導教師:周友良(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