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不是以實物存在的,但是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著重要作用。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立,我國傳統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起到激發人類創造性意識的作用。因此作為美術教師要格外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將其引入到日常的美術課堂教學中,這樣既可以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又可以促使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對此本文重點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學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學美術;課堂教學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內容,也是無數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培養人們創造能力和創造意識的關鍵內容。如果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中學美術教育中,不僅可以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還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這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平時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初中美術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與分析,將隱藏在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出來,然后利用這些內容對學生開展全面的教育和指導工作,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和培養學生美術素養。
下面以陽新布貼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例,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明確課程目標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融入中學美術課堂教學前,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根據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和個別差異性等規律制定教學計劃,然后結合當代社會生活的實際需求為指導,確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
教師在確定課程目標時,要培養學生關注身邊事物的能力和意識,使其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做到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陽新布貼藝術作品設計工藝知識的基礎上,要對學生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使其思考傳統文化藝術作品在當今社會的作用與價值,日后會有怎樣的發展等內容。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促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藝術作品的設計圖,讓學生自由構思并根據實際情況去選擇適合的媒材動手制作出來,這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有著很大幫助。這種課程的設計,可以極大的提高和培養學生美術素養,使其在平時的美術學習中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有助于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去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1]。
二、優化課程內容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叛逆期,所以他們在成長中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要對課程內容做出針對性的優化與改進,確保相關課程和內容可以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這有助于學生平穩的度過叛逆期。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借助美術課程中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心靈教育和指導,這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有著重要意義[2]。
在中學美術課堂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身心特點來開展,這樣可以促使學生認識到美術知識的重要性,使其在日后的學習中可以做到積極思考。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傳統文化藝術作品的造型特點、工藝技法及人文內涵出發進行教學。以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布貼藝術”為例,在教學這一內容的時候,可以從兩個方面設計教學內容。第一部分可以帶領學生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文化和評述課程。在介紹布貼作品來歷時,教師還可以從造型、色彩、技法、主題、內涵等眾多方面開展教學活動。通過以上這些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美術技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認識,使其在日后的學習中能夠主動去了解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部分為布貼作品的設計制作課程。當學生對布貼藝術有了促步的了解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和講解一些布貼作品的選題、剪裁、縫制等內容,然后指導學生獨立去制作布貼作品,這對培養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有著很大幫助。
三、展開教學評價
由于美術是一門多元價值取向的學科,在實際的教學中涉及的內容會有很多,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程評價方式,并在評價中嚴格按照新課改的要求開展多元化的科學評價,整個評價過程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確保整個評價體系足夠科學高效。
1.在整個評級上要格外重視學生的自評。將陽新布貼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美術課堂的教學中,要想更好的開展教學評價,教師需要建立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教師評價為輔的方式。學生在自評的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能夠根據自身存在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確保自身的綜合素養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學生之間開展相互評價,可以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使其在評價中發現其他學生的優點,這樣一來學生之間就可以做到取長補短,使其繪畫能力和水平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2.在評價類型上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學生日常學習中的表現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促使教師對學生的價值觀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比如在講解“設計與應用”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布貼的設計與應用”,從畫面構成、色彩搭配及畫面整體效果對學生開展綜合評價。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方式可以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促使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3]。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期的中學美術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美術綜合素養,必須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入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元素,積極對現有的教材和美術資源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然后將隱藏在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挖掘出來,同時也可以適當融入一些課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內容,并利用這些資源對學生的審美力、文化批判力、創造力以及繪畫能力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教育,這樣一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美術綜合素養,又可以促使學生在美術中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這對推動我國美術教育行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宇欣.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教學研究[D]. 湖北美術學院, 2020,(22):22-22.
[2]顏慧珍.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中學美術課程與教學的研究. 華東師范大學,2022,(21):1-1.
[3]楊琴.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貴州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商情,2021,000(022):178-178.
作者簡介:溫培(1984.3),男,四川樂山市,漢族,本科,中級二教,研究方向:中學美術,教育管理.
重慶市教育學會第十屆基礎教育科研立項課題:課題名稱: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生美術創新精神 和實踐能力培養中的作用研究(課題編號:XH2021B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