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飛
摘 要: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紛紛采用“道德講堂”這一模式對大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研究發現,高校道德講堂的開展有助于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種很好的模式。
關鍵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講堂
2009年11月常州市在鐘樓區試點開展“道德講堂”試點工作,效果顯著,由點及面,以點帶面,由中央文明辦帶頭,“道德講堂”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在講堂中通過對優秀人物、優秀事跡的講解,在潛移默化中使奮發向上、誠實守信、樂于助人等優良品質流入群眾的血液,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文明素養。各高校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建設高校“道德講堂”。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成為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途徑,有利于對真、善、美等優良品質的弘揚,激發了學生對社會正能量的學習與傳播,深受學生的歡迎。
一、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概述
(一)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與現實生活中理想化、教條化、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突出以人為本、貼近生活、融入生活。
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包括,在班級中召開主題班會,開設班級文化活動、團日活動。定期召開宿舍座談會、朋輩心理咨詢等。組織各種社團活動,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還有以“道德講堂”為載體,強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研究證明,“道德講堂”在我國高校中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是值得大力推廣的。
(二)高校道德講堂模式研究的意義
“道德講堂”是一個面向全國人民的講堂,老百姓是講堂中的主體,在講堂中老百姓自己站上講臺成為講解者,給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故事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區,通俗易懂,百姓們從講堂中的小故事汲取大道理,講堂氣氛融洽,百姓樂于參與,對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道德講堂”在我國日益普及,已成為構建社會功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平臺。
大學生是一群尚未步入社會,沒有充足社會經驗的人,作為學生,又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此時,容易出現精神貧乏、道德缺失等問題,通過“道德講堂”,高校把優秀的傳統和品德教育滲透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此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與教育,為社會提供道德高、品質好的有用人才。
高校道德講堂作為一種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改往日老師講、學生聽的沉悶課堂模式,在講堂中形式多樣的節目與活動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要學轉變為好學,講堂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學生成為講堂的主人,參與度越高,對學生自律的提升越有利,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高校道德講堂中通過朗誦、歌唱、小品表演等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人道德品質、人生哲理,為學生們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學生們在極具感染的氛圍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將榜樣的行為表現內化為自身行動的動力。該研究可以總結高校道德講堂的成功經驗,為各高校道德講堂的開展提供借鑒意義。
二、高校道德講堂的開展情況
(一)具有特定的目標和宗旨
“道德講堂”是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圍繞大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文明素養的提高等主題展開的。要引導學生“積小善積大善”、“積小德成大德”,自覺成為德育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具體體現為:一是形成“好人好報”的共識。廣泛宣傳先進人物的優良事跡和高尚品格,切實從政治、生活、學習、工作等方面給予支持,以達到“好人好報”的目的。二是推動“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將先進的道德觀念融入到集體意識中,從“他律”走向“自律”,指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三是營造“崇德向善”的氛圍。通過道德講座,讓全體同學在參與中認識、領悟、接受、提高,人人都成為德育的參與者和先鋒,讓“講道德、做好人”成為一種風氣。
(二)具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高校道德講堂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具有古今結合的特征。在挖掘中國傳統倫理的同時,也注重挖掘當代社會的動人故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道德需求。在內容方面,著重于強化當代價值觀念,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內容的具體表現形式為詩歌朗誦、小品表演、紅歌演唱、事跡分享等等。
二、在道德講堂中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特色
高校道德講堂近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個高校發展并壯大,講堂的影響力正如預期般發揮效果,成效好歸根結底還是內容機制好,通過研究發現,高校開展的道德講堂中體現了自身特色,即統一與多樣相結合、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價值與知識相結合。正是由于講堂中堅持了四個結合,講堂的效能才能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引領學生前進。
(一)統一與多樣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性指的是教學目標的統一性、課程的整體性、教材的使用和管理的統一性,多樣性是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統一。
“道德講堂”可以塑造靈魂,事關國家政治和意識形態,因此,在目標設置上高校的道德講堂必須有統一的要求,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思想政治、學理性、價值與知識相結合,堅持教學目標的統一,增強學生“四個自信”,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道德講堂在具體內容和展開形式上方法多樣。講堂以豐富的教學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講堂內容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現實生活、社會熱點中提取,結合學校類型特點和地域的實際充分挖掘資源,將校情、校史、地域歷史典故及人文精神等豐富到講堂內容中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靈活多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傳達講堂內容。在信息時代,高校思政課要做到既要加強課堂管理,又要把傳統的教學手段與科技結合起來,提高時代性和感染力。講堂以感人的案例、精確的數據、真實的圖像、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有的將優秀事跡編制成話劇、小品等進行表演,有的將事跡融入歌曲進行演唱。講堂有助人為樂、學習雷鋒、寸草報春暉等多種主題,充分把握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學校的不同特點,深刻挖掘內容素材,在尊重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實施精準教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以適應各類專業、各類學生的多樣化需要,以實現其個性發展。
立德樹人是“育人”與“育才”相結合的環節,高校道德講堂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培育出的是具有正確政治站位、具有濃厚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上具有統一性,而手段、方法、渠道的多元化,更能適應個人的發展需要。
(二)主導與主體相結合
主導性是指在理論課教學中,教育者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組織、領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主體性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有意識的、有情感的、有個性的、有個性的主體,除了思政課以外,目前,高校道德講堂已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高校道德講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大講堂,離不開的主講人的主導,主講人在價值觀引導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道德講堂中,主講人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積極主動性,真正發揮出主導作用。“道德講堂”在素材選取上大都采用貼合學生現實生活的事例,如學生代表在講堂的發言,先進老師對自身事跡的闡述,每個事例,每場演說都與學生息息相關,讓學生在講堂中感受到自身的主體地位,這種平易近人的講堂模式效果顯著,將生活化與現實化事例有效結合,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啟發,使他們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的價值。
教師主導作用發揮的程度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程度和效果。“道德講堂”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其在高校取得的巨大成效,恰恰體現出主體性與主導性的完美結合。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是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對實踐的升華和精煉,實踐是一種積極的、客觀的、具有目的性的、對客觀世界進行有目的的探索與改造。
“道德講堂”講思想、講政治、講道德,從起源來講,“道德講堂”面向老百姓,老百姓是“道德講堂”的主體,講堂堅持百姓事百姓講、百姓事百姓聽,一件件道德事跡從潛移默化中感染并影響百姓。
高校開展的道德講堂每一期道德講堂雖主題不同,但講堂內容會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出現在講堂中的內容一定是經過系統化加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論性,但是理論的終極是指導人的實踐。“道德講堂”向學生生動展示了從古至今的優秀品德,把大學生常見的思想問題引入講堂,以全國道德模范為榜樣,在大學生思想較活躍的情況下,講堂能夠從大學生的思想、愛好和困惑入手,將實踐性教學與學生的特性相結合,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和期望,引導學生認識先進人物的優良品格,在講堂中感化學生,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激勵學生群起效仿、進行實踐并轉化為自身行為。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素養,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同步。
(四)價值與知識相結合
知識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和經驗的總和,它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經驗,它經過提升總結與凝練具有傳播和學習價值。價值,是指客體對于主體表現出來的正面意義和有用性。
高校道德講堂是觸動心靈的講堂,道德講堂是一個融政治、經濟、文化、哲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為一體的“知識大講堂”,在講堂中要傳授知識,這是培養能力、提升素質的基礎。但講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鑄魂育人的使命,在講堂中進行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來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學生們正確的三觀,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抉擇。高校道德講堂將價值觀的引導寓于知識傳授之中,讓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高校道德講堂在堅持知識傳授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鼓勵和引導學生們把自身的理想價值和實現社會理想價值相結合,把自身理想的實現與中國夢的實現緊緊結合在一起。
四、結語
高校道德講堂作為大學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牢牢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講堂突出四個特色,使講堂內容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發揮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把觀念內化為人們的自身修養,把要求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從而實現認知與踐行的統一。在講堂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從而達到對學生教育、管理、提升的目的,培養出一代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來看,高校道德講堂受到學生們的歡迎,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顯著,在講堂這種相對活躍的氛圍中學生們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學會同各種邪惡勢力作斗爭。各高校可以互相交流開展講堂過程中的問題和收獲,相互借鑒,少走彎路,使道德講堂在高校的開展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徐纓.辦好“道德講堂” 傳揚核心價值[J].紅旗文稿,2015(19):24-26.
[2]鐘飛燕.“道德講堂”傳播社會正能量[J].人民論壇,2016(30):82-83.
[3]李琳.“道德講堂”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6(21):46-48.
[4]王燕文.試析建立公民道德建設長效機制的若干因素——以常州推進“道德講堂”建設為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03):138-142.
[5]李琳.“道德講堂”在青少年健全人格培育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16(21):46-48.
[6] 王春旭.用“道德講堂”引領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3(11):75-76.
南陽師范學院校級思政專項課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與長效機制”(15217);南陽師范學院校級青年項目“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與長效機制——以道德講堂為例”(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