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雨夢(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中華文明持續發展了5 000年,這一成就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梁思成先生說:“中國古建筑為我們文化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可見中國古代建筑是藝術與文化的結合體,是藝術與文化的具體表現。
作為建筑的主要構件,窗的歷史悠久、式樣萬千。我們現在使用的窗功能多為采光、通風,而在中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窗除了功能性之外更是塑造空間、聯絡空間的主要手段,是建筑的視覺中心,具備極高的審美價值及深厚的文化內涵。
中國建筑是世界古建筑的六大體系之一,它的特征是木構架建筑系統。中國傳統建筑有大木作和小木作之分。大木作是指建筑物中承重結構構件的制作,如柱、梁以及榫卯結構和斗拱形制等,這些建筑與社會等級密切關聯。小木作是指門、窗等,這些建筑構件不受封建等級制度的控制,所以民間工匠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也有了更為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
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框架結構設計,將墻從承重的功能中分離出來,從而使窗這樣一種輕型、軟性的建筑構件開始承擔起圍護的重要職能,成為中國傳統建筑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也是建筑裝飾的重點對象。另外,由于封建時期等級森嚴,在建筑住宅時受制明顯。百姓的建筑在柱、梁、斗拱等大木作領域受到各種約束。所以,有財力的宅主便只能通過門和窗這樣的小木作來體現其審美品位及財富地位。窗也因此在民居中成為裝飾的重點對象。大至宮殿建筑,小至文人園林建筑,古人都將裝折一事視為顯示自己審美的重要途徑。其中,門窗在裝折之中尤為重要。
這些特征,造就了窗在建筑中的突出作用和審美中心的地位。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透過窗,從幽微中見廣大,探究其豐富的藝術效果和文化寓意。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的要素及其規律的組合所具有的視覺美感。
窗欞即窗格,為窗上以木條交錯制成的格子,是指中國傳統建筑中各種門窗的格心部分。其作為建筑構件,形式多樣,頗具東方藝術特色。
我國古代的木建筑,墻體一般都不承重,且家中較為陰暗。最初是出于減輕重量和增加日照的考慮,所以隔扇、窗欞都必須做得輕便通透。又因在清朝之前,人們多使用紙、麻、魚鱗等透明材質解決采光、保暖、避暑的問題,這要求窗戶本身具有一定的強度,空間被分為小塊狀,所以窗欞(窗格)便應運而生,之后便產生了形式各樣的窗欞紋飾。它具有通風、采光和供眺望外景的功能,加之鏤空的線條和幾何圖形,造就了其特殊的“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藝術美。這種美完全符合形式美所指的對自然、生活、藝術中各種形式的要素及其規律組合的視覺美。
侯幼彬先生在《中國建筑美學》中將窗欞分為平棱和菱花構成兩種類型。菱花構成多用于宮殿、寺廟等高規格建筑。使用時等級分明,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依次是:三交六椀花,雙交四椀菱花,斜方格、正方格、長條形等;為避免過于呆板,菱花還做了局部的變動,有三交六椀帶龜背錦菱花、三交球紋菱花、三交滿天星六椀帶艾葉菱花、雙交四椀嵌橄欖球紋菱花及古老錢菱花等,式樣極為豐富,顯示出宮殿建筑的宏偉壯麗。如北京故宮中最高檔次的宮殿—太和殿使用的便是三交六椀菱花,形狀最規整,呈正交狀,花心圖案中部形成一個圓形,排列有序,富有韻律感。適用范圍更廣的平棱多用于民居、園林。其運用線條組成各種縱橫交錯、疏密有致的圖形,抽象概括,極為符合當代視覺傳達的審美原則。
除了功能性與美觀之外,窗欞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將自己的祈愿祝福刻在窗欞上了。東方文化對現世生活寄予很多積極性的肯定與希望,在門窗的雕刻中,祈福的內容占據了很大比例,大多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也是中國美學中常采用的象征和諧音手法。
平棱構成非常常見,例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回紋,是由陶器和青銅器演化而來的。用橫豎短線組成方形或圓形,形狀如“回”字,線條永無交合之點,代表安全回歸,寓意福壽吉祥、深遠綿長。窗欞中的另一代表性元素—冰裂紋,由三邊、四邊或五邊放射性線條連接組成,其看似繁雜,形狀無一定規則,實則錯落有致,表現了春已到,自然和諧,萬物復蘇的景象,具有人心向前、永無止境之美感。在菱花構成中,明代的窗欞設計廣泛使用了水波紋、魚水紋、水草和水草花題材。古時住宅極易發生火災,用水及相關圖案裝飾在門窗中便成了避火圖符,人們借此來祈求家宅平安、免于火災。
窗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具有隔離、采光和審美教化的功能。其形式基本統一,起到分隔室內、戶外空間和聯絡空間的雙重作用。它具有隱蔽性,同時具有裝飾性。一方面,要使房屋與自然界隔絕,起到隔離空間的作用,將一個大空間分隔成兩個獨立的小空間。另一方面,又要與自然界相融、相交,具備采光和通風的功能,營造相對開放的空間。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念,即人與天是共通的,與自然相互融合。這使得窗除了具有中國美學文化內涵以外,還具備了中國氣韻和哲學內涵。

圖1 故宮太和殿 三交六椀菱花
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傳統門窗,基本都是明清時期的遺構,當時的達官貴人及文人士大夫都熱衷于在江南置地筑造園林。園林裝飾技藝對明清兩代北方皇家宮殿建筑都產生了極大影響。南方氣候多雨潮濕,所以在建筑中多使用通透的窗,便于采光通風。
采光是窗戶的主要功能之一。窗戶具有較好的透光性能,可以讓光線照到室內;同時還具備“通”的特性。窗欞的通透性和靈活性,使得室內的空間與外界的自然空間產生聯系,營造開闊的空間,將園林的景色引入室內,易于“借景”,使得室內室外的空間在無形中相互利用。
東漢時期劉熙于《釋名-釋宮室》中寫道:“窗,聰也,于內窺外為聰也。”窗是屋里屋外空氣流通的重要通道,隔離、采光的功能使得它具有聯通滲透空間的作用。建筑大師貝聿銘說:“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要放進陽光和新鮮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的外頭。”江南園林中別出心裁的掇山、疊石、理水等景觀,都可以透過窗“借”到昏暗的室內進行空間的延伸。它對于建筑空間的營造舉足輕重,自身充滿了詩情畫意。

圖2 陶器上的回紋和古建筑中窗的回紋
在古代詩詞中,窗的文意深奧。擅長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古人,抓住了窗這一獨特的事物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感。這種意境的渲染和表達在含窗詩中尤為常見。它入詩的途徑主要表現在,通過窗的空間分離與流通功能,對比中國傳統建筑室內空間的幽閉暗示,抒發主人公局促的心境。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又例如“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弄。”這些詩中的窗便很好地表現了主人公的心境。
在古代建筑中,普通住宅重疊幽閉,透過窗向外望,視野并不像今日這般開闊,但戶外景觀又隱約可見。在含窗詩中,抒情主人公站在昏暗的室內由窗向外望時,大多心緒萬結,怨不自勝。最具代表性的群體是生活在內庭的女性們。她們的生活空間長期受限,窗是她們接觸外界的橋梁,給予她們希望,但能賦予的空間又顯得局促而狹小。古代女性的活動范圍極其有限,窗引發了她們對外界的向往,但又更凸顯出她們所處空間的局促和精神上的壓抑。同時,因為封建禮教束縛,她們并未作出過多的反抗,更多的是自怨自艾。在這樣的情況下,詩歌產生了“可憐即美”的美學。
窗作為建筑美學的重要構成,它在無形中陶冶著古人的性情。“云生梁棟間,風出窗戶里”“棟里歸白云,窗外落暉紅”便很好地描繪了古人的生活場景。中國文化含蓄內斂,表現在建筑中則是,以屏風和窗為代表的裝飾,作用主要是避免空間直露,營造迂回曲折、重重疊疊的氛圍。這樣的格局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這種空間的虛實變換從反面突出了內在空間的隱蔽性和壓抑感。它不似門和墻完全封閉。它空靈卻重疊,不完全敞開。窗里窗外的空間,由內向外地區分出實和虛兩種精神世界。也正是因為內部空間的壓抑昏暗,才表現了窗在空間結構上“隔”與“透”的功能。透過窗,向外眺望,能疏解心緒,從而使人產生無盡的期待與向往。
窗作為中國建筑的重要構成元素,是室內與室外空間流通的重要途徑,也是人與自然萬物聯系的重要方式,它的價值不容小覷。
無論是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空間結構,還是在中國古詩詞中的文學意蘊,古人都習慣借助“窗”這種獨具中國審美和文化背景的建筑構件,表達舊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對自然的向往。這為我們今天的文化設計及創新工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來源,窗的功能依然值得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