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瀟瀟,王文靜(南通理工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0)
中國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竹編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通竹編具有實用性強、觀賞性佳等特點。其制作以“簡”為要,結合“彎、削、刻、鑲、拼”五種主要的加工手段,形成了南通竹編的特點。南通竹編作品造型多變、功能各異、技藝精湛、手法靈活,其制作工藝體現了現代與傳統兼容、實用與藝術并重、借鑒與原創融通、自然與人工交合的理念。
南通海門竹編(圖1)作為地域性經典手工藝,在一代代手工匠人手中流傳,蘊含著獨特記憶和鄉村情感。竹編被列為南通海門市級非遺保護項目,主要分布在海門市天補鎮廣豐村、通海村、建安村,并輻射至海門全市及周邊通州區等地。南通海門竹編的傳承一般以父傳子、子傳孫的形式,祖代相傳沿襲。

圖1 傳統海門竹編
早期的海門竹編產品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主要類型為篩、盤、籃、筲箕、席子等。竹編技藝較復雜,大致要經過園內砍竹、按尺寸鋸竹、滾刨竹節、對開開竹、打篾條、剖絲、切絲、抽絲、刮削、磨光、編結等十幾道工序。以做篩子為例,首先做篩墊,其次做篩殼,最后圓篩子。再按洞眼的大小,做成蠶豆篩、黃豆篩、米篩、麥粞篩;篇與盤的工序與篩大同小異,有大小篇之分;席有夏天睡覺用的涼席、老式插架子床撐在床三面的撐席、曬糧食的卷席,也叫卷徘。其中,海門竹編裝飾還常編織出“囍”或“福”字紋樣,反映了當地人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如今,海門竹編產品類型逐漸從傳統的日常用具向工藝品過渡,其工藝理念融竹編的裝飾性、收藏性、實用性為一體。比如竹編手藝人陸善康制作的普洱提籃,就融入了現代人的飲茶喜好,提升了制作工藝的難度。傳統與現代結合已成為竹編復興發展的重要方向。
筆者嘗試為傳統竹編注入新鮮血液,使其與文創產品相融合,為傳統竹編再設計提出構想,實現其傳承與創新。只有傳承而沒有創新的民間藝術終會走向消亡。傳承是基礎,創新是出路,只有創新,傳承才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竹編技術不管是在用材上,還是編織技術上,都體現了工藝的豐富性和地域性。這些技術方法恰恰是文創產品設計所需要的技術基礎,如通過對竹編技術中的編花技術與透空技術進行改造,將其運用到文創產品設計之中,能使竹編文創產品設計思想在物化的過程中,實現竹材的有效運用,繼而形成緊密的產品結構與多樣的審美形式。借助這種“理性”的工藝手段對竹材進行“因材施藝”,設計出來的文創產品會呈現出“材美工巧”的美學特征。
在竹編的設計方面,筆者將傳統竹編工藝和生肖牛結合,設計出牛氣沖天竹編燈罩(圖2、圖3)。竹編燈具是指將傳統竹編工藝的表現形式融合在現代燈具設計當中,是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碰撞的產物。生肖動物不僅是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還是中華民族彰顯于世界之林的文化符號。現已設計完成的作品外形提取自十二生肖動物中牛的動態元素,其外形為牛,功能設計為燈具。為生肖動物燈具大體外形,結合竹編編織工藝進行表現。燈身由塊狀編織達到幾何圖形的立體效果,同時立體結構生肖象征著每一年過得踏實、穩定。此外,外部加以部分鏤空設計點綴,寓意每一年光亮和幸福都滿溢。

圖2 牛氣沖天竹編燈罩效果圖1

圖3 牛氣沖天竹編燈罩效果圖2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傳統工藝的生產方式實現了機械化生產,這促使生產速度加快,且產品質量也更有保障。但傳統的竹編生產方式大多仍為手工小作坊,制作工藝復雜,耗時長。
在技術上,我們也可以嘗試將編織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同時編織的原材料也不必是竹子這種植物本身,還可以使用竹纖維粉代替,使竹編產品在生產上逐漸從手工生產為主向機械化、智能化生產過渡。如將燈具與竹編相結合,利用3D技術、數控技術等,實現竹編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及智能制造,豐富竹編產品的設計,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并體驗到竹編技藝的工藝價值與美學價值。通過計算機控制3D打印系統進行逐層堆積材料,最終形成三維立體結構物體的一個制造過程。
目前,在打印材料的竹纖維粉含量和后期產品性能上雖然需要更多的研究與嘗試,但3D打印技術的融入必將使竹產品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比如,在燈具產品設計中將燈罩與竹編盆栽,采用竹纖維素為材料的3D打印技術,整體設計不但具有現代簡潔的時尚外觀,而且在細小結構的精度處理上能達到完美的準確效果。通過參數化編織程序,可以實現不同尺寸竹絲間的自由組合與切換,實現多樣化設計和工業化生產,更加方便吸引高精尖人才,提升竹編附加值。例如,西南交通大學的杜鵬基于數字圖像處理算法,提出一種智能竹絲編織機控制系統,使竹編圖案更加多樣化,提升了編織效率。生產出數控智能機械化精細竹絲制作及編織機器,可以打破手工編織的傳統局限,實現竹編的自動化。
傳統竹編除了在產品造型與生產模式上需要改進以外,在色彩與材質組合使用方面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進。竹編在色彩方面應當選用符合當代審美的主流趨勢的色彩,以符合大眾審美。
傳統竹編顏色單一,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當今社會,商品五顏六色,竹子本身的顏色難以使竹編受到廣泛的認可與喜愛。搭配得當的色彩,總能吸引人們的視線,讓人眼前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竹編在色彩上可以使用染色工藝,使色彩更加豐富。
現代竹編的染色方法大體分為兩種:一種為染料染色法,也就是物理染色法,使用這種方法不僅能讓竹編色澤艷麗、經久耐用,而且工藝也十分簡單;另一種是化學染色法。化學染色原理是使化學藥品被竹子吸附,進入細胞壁,使竹子主要纖維成分發生顏色的改變,這樣可以讓竹子色澤艷麗,制作出讓人滿意的顏色。當使用竹子本身以外的材質制作竹編工藝時,如已經提到的竹纖維粉,在使用時也可以加入一定量的彩色黏合劑,制作出需要的顏色。
在竹編產品的材質方面,如果只使用竹子本身一種材質,時間久了也會產生視覺疲勞。材料的組合使用,會使一個物品擁有多種屬性,更加美觀,不易引起審美疲勞。竹編產品的制作可以與其他屬性的物質組合使用。比如將竹編與布藝結合。竹編總體上屬于硬性材質,過度彎曲會折斷,而布藝是軟性的、可折疊的材質。如果將竹編提籃中間部分跟布藝進行結合,在色彩上借助布藝的豐富色調和圖案可實現顏色上的突破,在材質上實現竹編提籃折疊收納的功能。這兩種材質結合,也恰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剛柔并濟的文化思想。
由于我國工業化的逐步完善,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不愿意消費竹編之類的傳統手工藝品,大多數人更加偏向于簡單方便的生活用品,以至于現在塑料以及各種復合材質的產品迅速取代了竹編之類的手工藝品。
傳統的竹編產品風格過于呆板,手工藝人盲目且大量制作傳統老式外觀的竹編產品,沒有根據現代市場的需求對產品進行創新,挖掘竹編藝術的內在價值。如今,人們的需求早已不是多年以前滿足生活使用而制作的實用工具,而是更希望在使用產品的時候有愉悅的心情,由從前物質層面的匱乏逐漸轉到精神層面的需求。
傳統竹編制品的制作主要是由手工藝人純手工制作而成,工藝復雜,耗時長,成本高,且市場競爭力弱。再加上外觀和造型的陳舊,不符合當代審美,讓本就缺乏學習耐性的當代年輕人更加沒有學好這門手工藝的決心。
目前,中國竹編產業一直處于手工、傳統和小作坊式加工模式,缺少現代化設計、工業化設計、現代技術和集成化加工的發展理念,這嚴重阻礙了竹編產業的發展。傳統竹編產品制作需要技術人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才可以制作出成品,但在互聯網信息時代,隨時都可能需要大量全新造型設計的竹編現貨產品,傳統竹編的制作工藝顯然效率過低。
綜上所述,傳統竹編雖然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但在如今物資豐富、商品種類繁多、可選擇性更廣的現代社會,傳統竹編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筆者通過對竹編文化和當代人審美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對竹編的造型與色彩以及生產方式提出優化建議,旨在提高竹編的市場競爭力,促進竹編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