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潔,王 琳(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泥泥狗屬于河南民間工藝品,它主要產自淮陽縣城東的十二個村莊內。這一帶南距古宛丘遺址八里,而至太昊陵僅二里。從古城遺址由西往東,向太皇陵集中,這十二個村莊是:金莊、武莊、陳樓、前后下樓、史莊、許樓、段莊、金莊、劉莊、五谷臺、白王莊。20世紀80年代,廟會文化興旺,村莊里絕大部分家庭都從事泥泥狗的制作,并把售賣泥泥狗當作主要的經濟來源。筆者從泥泥狗藝人邵波口中得知,當時的淮陽市場至少有200家攤鋪售賣泥泥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水平的穩步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評判不再僅以物質需求的滿足為標準,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步增長。然而在此背景下,淮陽泥泥狗在市場經濟中的發展并不順利。淮陽泥泥狗的傳承主要采用老藝人帶徒弟的方式,一對一進行傳承,這種制度一方面限制了生產規模,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技藝失傳的風險。泥泥狗手工制作過程冗長且繁雜、收益水平較低、傳承人得不到相應的重視,且傳統的淮陽泥泥狗手工藝人變換職業或老去情況日益加劇,淮陽泥泥狗手工藝面臨著傳承無人的局面。作為一件藝術品,泥泥狗的造型古樸可愛,它貼近大眾生活,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按理應具有潛在的市場需求。可如今的淮陽,傳承人數量銳減,掌握泥泥狗制作工藝的藝人不到20家,基本屬于斷崖式下降。據筆者調研,現淮陽縣泥泥狗的主要傳承人僅有邵波、張華偉、許述章、許高峰、許傳科等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衍生品設計,對于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是傳播其價值與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非遺衍生品再設計除了要考慮產品原有的價值外,還要考慮與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與審美是否符合,設計出能被大眾廣泛接受的產品是基本要求。正如上文所述,制作泥泥狗的傳承模式屬于較為傳統的師徒幫帶制,徒弟在創作的過程中會遵循師傅所指導的方向,這樣一來也就限制了其想象的空間與設計靈感,這也是現在市場上的泥泥狗衍生品形式單一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更注重其傳播當地文化的價值功能,泥泥狗制作者始終秉持著對傳統的敬畏與尊重之心,不想在經典的基礎上輕易作出改變,這很難突破泥泥狗傳統形象的束縛,容易使人們產生視覺疲勞。由于缺乏新穎性,泥泥狗無法吸引追求新潮的年輕群體。此外,因泥泥狗成產環境及模式的落后,其中不乏質量問題的泥塑流入市場,種種原因使得人們沒有充分挖掘出泥泥狗原本的市場潛力。其實,衍生產品的范圍極其廣泛,目前泥泥狗的設計大多聚焦在裝飾品、餐具、茶具等方面。其他方面例如食用品包裝、文具用品、玩偶等開發相對匱乏,可以進一步發展創新設計。淮陽縣作為歷史資源豐富的旅游城市,更應借助這一優勢,擴大中原文化影響,促進中原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將泥泥狗推向更廣闊的平臺。

如今,淮陽縣泥泥狗本身的制作工藝已達到較高水準,傳承人張華偉的《獨角獸》《輩輩封侯》和《人祖伏羲》等作品被中央美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珍藏和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收藏。由于出色的工藝技巧,藝人邵波兩度斬獲“山花獎”和“百花獎”。此類產品立足于淮陽廟會文化與泥泥狗的歷史淵源,深受當地群眾及外地游客的喜愛。但泥泥狗仿佛始終拘泥于其簡單的裝飾,在本地名號響亮,卻未在中原以外的地區產生較大的水花。其中,不夠完善的品牌建設對其影響頗深。品牌建設不足及品牌宣傳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導致產品競爭力較弱,無法展現其魅力。筆者也從傳承人邵波口中得知,目前泥泥狗品牌打造團隊,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境地,一方面是缺少相關專業人才全身心投入品牌建設,另一方面是團隊活動經費欠缺。現階段,泥泥狗的文化創新設計應是泥泥狗傳承團隊的重點研究對象,只有將極具特色的紋樣、造型、圖案及衍生品載體作為主要設計點,優化探索泥泥狗開發的整體品牌策略,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進行一系列的品牌建設,才能打造出一個走向未來的響亮品牌。
泥泥狗雖然名字為“狗”,但造型涉獵廣泛。除市面上流行的“十二生肖”(圖1)造型外,其他傳統造型也有,如“鳥”“魚”“燕”等極多異形獸造型。泥泥狗身上的紋樣大多夸張而抽象,這些紋樣除起到裝飾作用外還具有許多含義,大多表達了對伏羲、女媧及生殖的崇拜,寄托了人們祈求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特征通過傳承人數千年的延續,基本保持不變,在捏制泥泥狗的同時也傳承了中原地區的風土人情及其質樸的藝術風格。泥泥狗藝人常說,泥泥狗變了就不是泥泥狗了。這種傳承模式雖然看起來有些許“固執”,但也正是如此,泥泥狗的歷史風貌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泥泥狗之所以得到上千年的傳承,離不開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它神秘的色彩及造型與古代神話傳說息息相關。人們可以通過泥泥狗的造型特征了解古人的信仰追求及其頗為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對于泥泥狗的傳承不應只是造型特征上的,還應重視其文化內涵的傳遞。例如,“貓拉猴”的造型顯然已經脫離了客觀存在,這類異型動物連體造型隱含了古人的生殖崇拜,人們把求子求福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泥泥狗之中,以“已象寓意”的方式表現出來。此外,“草帽虎”的造型源于神話里人祖伏羲與女媧通婚的故事,“人祖猴”身上的紋樣以及不協調的四肢比例,強調了女性的孕育之美及兩性結合的行為特征。每一個作品背后都有著深層的含義,都是對古時人類生活方式、行為心理的思考與記錄。
據淮陽縣坊間傳說,泥泥狗與伏羲、女媧用磚土造人有關,其中的“土”為中原地區最常見的黃土。與其他稀有原材料相比,土不僅具有孕育萬物的特殊含義,它的價格也極其低廉。制作并售賣泥泥狗,最初為淮陽周邊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他們在村中制作,于農歷二月初二前往廟會、集市進行售賣。就地取材、價格低廉對泥泥狗藝人而言十分重要,同時這也是促進泥泥狗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在看重商品經濟實用功能的同時也越來越具有環保意識。顯而易見,泥泥狗的材質是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積極響應。綜上所述,以鄉村振興為出發點來說,泥泥狗制作成本低、材質環保等特質,給鄉村振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探索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
淮陽縣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較為著名的有太昊陵、龍湖、東湖、獨秀園、陳胡公陵園、弦歌臺等。其中影響力最廣的當屬號稱“天下第一陵”的太昊陵。據《淮陽縣志》記載,淮陽祀伏羲,春秋時有陵,漢以前有祠。《孔子家語》曰:“孔子自魏適之陳,陳侯啟陵陽之臺。”太昊陵存在于孔子所處時代之前,孔子還到太昊陵祭拜過伏羲。由此可見,太昊陵歷史之悠久,文化底蘊之豐厚。太昊陵的修建使得廟會文化、伏羲文化在淮陽縣民間得以盛行,流傳至今。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太昊陵香火不斷,熱鬧非凡,全國各地的旅人蜂擁而至,懷揣赤誠之心祭拜人祖伏羲,在盛大的廟會之中觀摩游玩,給新的一年求個吉祥平安。泥泥狗價格親民,寓意吉祥,足以成為齋公、香客及游客們避災、求福、爭相購買的“神圣之物”。由此可見,我們可以通過融入更多的民俗文化,根據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進行創新設計,使泥泥狗成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豐富淮陽縣及中原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在推動其發展的同時達到振興鄉村的目的,同時,也為促進泥泥狗的長遠發展作出貢獻。

不能迅速適應當下的市場經濟,是傳統手工藝類非遺項目發展緩慢的共性問題,其重要原因在于沒有與時俱進地進行新產品的創新設計與開發,產品過時且雷同。淮陽縣泥泥狗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亟須樹立自主品牌意識,借助系統的品牌不斷進行創新設計,在實現泥泥狗市場化開發的同時,完成泥泥狗的傳承與延續。放眼未來,若要構建一個立足于世界、屬于自己的泥泥狗品牌,一方面,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應積極地提供政策與資金方面的支持與援助,促進淮陽泥泥狗形成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還需進行大量的宣傳與營銷活動,積極學習國內外手工類非遺的研發特點,建立并創新品牌運營、品牌營銷等,如此才能促進泥泥狗品牌的進一步發展。

一座城市的IP形象代表了一座城的外在形象及內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形象代言人。現如今,IP形象的影響十分廣泛,它不僅可以對外界宣傳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能打造城市的獨特形象,散發城市魅力,推進城市的經濟實力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產業逐漸蓬勃發展,呈現出越來越繁榮的趨勢。在社會經濟的推動之下,城市吉祥物的設計需求更加廣泛,而淮陽縣在這一塊極其匱乏。把能代表淮陽縣的泥泥狗作為本體進行城市IP形象設計,不僅對淮陽縣有現實意義,還可以帶動中原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城市影響力和正面形象的號召力,對城市的旅游業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淮陽縣泥泥狗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豐富的藝術特點和研究價值,作品處處彰顯手藝人的智慧與情感。作為一種傳統手工泥制玩具,它蘊含著濃厚的地域特征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為地域性歷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據。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泥泥狗創新設計涵蓋了多方面內容,需要多方共同為之努力,這樣才能帶出泥泥狗走出困境,探索出符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徑,迎來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