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宏博(齊文化博物院,山東 淄博 255499)
青銅器是迄今約六千年前跨時代性的發明,具有極強的考古價值,并且其圖案、裝飾均帶有鮮明的傳統色彩,是傳統文化的完美載體之一,各地博物館十分重視殘損青銅器的修復工作。發展至今,業內已經研制出一套相對成熟的工作體系。但考慮到青銅器在地下掩埋許久,氧化、破損等情況嚴重,結構脆弱、缺少韌性,故而技術人員仍需要不斷試驗,總結現有修復體系的短板,制定解決方案,以便于更好地還原文物,獲取文化信息。
縱觀世界各地博物館針對殘損青銅器的修復現狀可知,對殘損青銅器進行修復,不僅有著重要的文化傳承意義,更有直觀的現實意義。首先,修補嚴重變形的殘損青銅器,可以將其盡可能還原成原始狀態(圖一)。青銅器是古代諸多文化的有效載體,歷史學家通過參考其風格、鑄造手段以及外部圖案,可以進一步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為史學研究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推進古代文化研究,實現對

圖一 青銅器修復效果圖
傳統文化的高效傳承。其次,提升博物館文物修復水平,能提升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自博物館概念推行以來,其工作人員便一直立志于收集、修復和養護古文物。青銅器作為我國極具文化色彩的一類代表性器物,每一塊殘片都可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對此,工作人員需要明確文物修復工作和我們日常洗涮污漬有著本質區別。很多文物結構受風化影響,非常脆弱,需要工作人員運用特定手段先進行養護再清理,且技術人員必須準確執行相關工藝。一旦對文物造成損壞會嚴重降低其考古價值。青銅器因為其鑄造手法,屬于修復難度適中的一類文物。博物館積極主動地進行修復工作,可以增強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升數據庫內各朝代資料的完善程度。最后,青銅器是我國跨時代的一項發明,具有極高的歷史考古價值和美學價值。對其進行修復,可以讓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了解更多傳統文化,明確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博物館的知名度,提升經濟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我國美學研究提供參考,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進行文物修復之前,首先,工作人員要對整個青銅器進行全面的清洗,將附著在上方的雜質簡單清除,盡可能展現出殘損青銅器本來的面貌。但工作人員需要注意,青銅器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腐蝕之后,其本身結構非常脆弱,所以在清洗過程中,必須要注重每一個接口的連接位置,需要嚴格按照以往實驗人員所制定的清洗流程逐步開展,切記不能圖方便而私自刪減流程。其次,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明確清洗青銅器所使用的材料。一般情況下,如果外部雜質沒有特殊成分,只需要用清水進行清洗。但是如果存在簡單清洗工藝無法處理的污垢時,則需要使用一定的酸性溶液提前浸泡,利用銹跡和溶液發生化學反應來清除頑固的土銹等雜質。但該工藝需要工作人員特別注意浸泡溶液的酸堿度,并實時讓相關人員優先對青銅器的狀態和各項數據進行收集,結合其各項數據的變化情況,方可確定溶液濃度,切記針對不同的文物不能使用同樣的濃度,否則很可能適得其反,出現損害青銅器表皮的問題。
工作人員在完成初步清洗工作后,需要對青銅器進行整形,對受損形變比較大的青銅器進行還原。但在實施該操作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明確以下幾點。首先,加溫整形技術主要應用在形變量較大且歷史悠久的文物上,借助溫度變化、熱脹冷縮的原理進行局部的形態矯正,提升青銅器內部結構的強度和韌性,避免因觸碰而產生破損。其次,修復人員需要注意,青銅器的加溫整形技術需要制定精準的工作參數,且溫度升高速度不能快,需要按照固定速率逐漸加溫,在此過程中還要檢測青銅器內部結構的變化情況。當可能出現破損危險時,要立刻停止加溫。某博物館曾將龍紋青銅鐘利用加溫技術進行修復,將多個零散的碎片還原成統一規格,經過固定的拼裝工藝后,成功組成一個完整的古青銅文物。
在進行古青銅文物加溫整形的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和實際需求,認真挑選加溫工具,例如烤箱、電磁爐等,借助其熱傳遞和熱輻射等技術原理對目標位置進行炙烤,以喚醒其結構活力,輔助其恢復原始狀態。但該工藝在落實過程中,必須和地面拉開距離,間隔距離保持在15厘米以上,以免溫度過高導致青銅器出現損壞。在進行加溫的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將整形設備放在爐架上,不停地對該青銅器進行炙烤,嚴格分析工藝落實過程中數據的變化情況,以此為參考。另外,施工單位要積極引進溫度等數值檢測裝置,當發現數據異常時,立刻作出調整,避免影響工藝的穩定落實。
通常情況下,形態調整是在加溫工作進行半個小時之后,工作人員需要到現場查看青銅器的變化情況,并根據已經出現形變的部位,打造一個和原始狀態規格相同的木質模板,再根據形變的持續情況不斷進行模板規格的調整,以此輔助青銅器完成準確的形態矯正。詳細來說,首先,工作人員在進行矯正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使用鐵絲等裝置捆綁模型各部位,逐漸讓模具定型,讓青銅器在外部張力的影響下,恢復到預想狀態,然后再將模具松彈回正常位置,且某種特定情況下,修復人員可以借助輔助設備來進行矯正,施加更大的外力。
焊接修復工作具有不可逆的特點,故而工作人員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盡量一次成功。基于此,首先,技術人員需要檢查焊接所需要使用的設備是否處于正常運行的狀態,當發現其存在安全隱患后,應立刻對該設備進行調停,經過檢修人員檢查維修,確保其能夠穩定工作后,再投入焊接修復工作。其次,在焊接之前,技術人員需要將等待焊接的青銅器進行標號,避免在修復過程中出現焊接位置錯誤,以確保待修復文物的整體性。
對于殘損青銅器來說,其制作年代久遠,在長時間的掩埋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氧化,嚴重氧化的部位結構會變得空洞,很容易破損。基于此,首先,為確保后續修復工作不會損壞青銅器,工作人員必須要進行詳細的氧化分析工作,查驗青銅器殘缺的形態,特別是連接處的具體情況,判斷殘缺部分是由于外力磕碰導致碎裂還是氧化腐蝕。大部分情況下,年代比較久遠的青銅器本身都會存在氧化情況,外表覆蓋有一層非常厚的銹,而且接觸外界的面積存在個體差異,故而外表的土銹分布也具有不均勻的特點。技術人員要通過分析氧化物的含量來明確其具體的氧化情況。其次,工作人員需要制定數據評比標準。當技術人員對青銅器完成查驗工作后,要根據青銅器外部銹跡的厚度、破損情況和結構強度分析其狀態,并根據分類標準做好等級劃分,不同等級的文物采取不同的養護手段,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保護文物的完整度。部分特殊情況下,技術人員可以使用烘烤等方式先進行局部清理,再根據其陳舊痕跡選擇處理溶液,以保障青銅器完好無損。
考古發掘取出的青銅器并非全部是完整的,部分青銅器甚至只剩銅芯。對此,技術人員可以選用部分氧化程度比較小的物料來輔助殘缺青銅器完成修復工作。詳細來說,焊接工作并非只是制式地按照固定工藝完成碎片銜接工作,其本身具有較強的變通性,需要根據青銅器殘缺的部分制定焊接方案。首先,如果青銅器破損情況比較嚴重,整體只剩下銅芯或部分邊緣結構,則需要借助其他材料輔助完成青銅器的還原工作。若青銅器完全氧化脫胎,工作人員可以使用錫焊的方式,具體效果如圖二所示,將不同大小的青銅器殘片進行合理連接,并在完成初步拼接工作之后,使用特定的材料進行組裝。此外,焊接工作除傳統的拼接技術以外,還可以借助改刀、鋼銼等器具,對大塊的青銅器進行修復。由此可見,焊接修復技術具有較大的適用范圍,能否達到預期修復效果,取決于技術人員是否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工作方案。

圖二 錫焊效果圖

圖三 青銅器殘片
對青銅器進行簡單的修復處理后,待其露出整體形態,技術員需要以歷史資料或同批次出產的青銅器為參考,對青銅器設備進行著色,還原其本來的外觀。在實際修復過程中,首先,工作人員想要做好做舊工作,需要合理挑選物料。當前,市面上最常用的做舊物料包括礦物顏料、丙烯顏料、金粉和細泥土等,這些物料最大的特點便是具有一定穩定性,不會輕易發生化學反應,且利用上述材料修復過的文物,可以減少技術人員的養護壓力。其次,工作人員需要盡量在光線充足、客觀因素影響較小的天氣中完成著色工作,因為顏料等物料很容易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如果當天濕度較大,那么顏料很有可能會摻雜水分,導致顏色突變。
綜上所述,對殘損青銅器的修復一直是當代博物館長期研討的課題,不僅因其青銅器出產數量較多,更因其具有極強的傳統色彩,科學考古可以從中獲取很多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載體。基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博物館館藏殘損青銅器修復的重要性,明確具體的修復步驟,旨在幫助技術人員明確優化方向,為未來行業發展和文化傳承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