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偉明(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0)
20世紀初,現代主義藝術思潮開始傳入中國,劉海粟以及上海美專對20世紀早期西方和東方藝術思潮的傳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受到部分藝術家的追求。隨后,西方藝術思想開始在我國傳播,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現代主義理論和實踐達到巔峰,逐漸成為藝術界思想的主流。不斷進步變化的西方流行思想和藝術形式對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林風眠 《豐收》68.7 cm×67.6 cm 1989年
林風眠(1900—1991年),19歲留法勤工儉學,1926年歸國。童年的林風眠已經顯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和才華,因而在1919年獲得政府頒發的獎學金負笈法國深造。在法國留學期間,他認識到后印象主義、野獸派主義、原始主義等畫派,受到塞尚的影響。林風眠于1926年返回中國,開始執教于北京藝術專門學校。在執教期間,林風眠嘗試糅合傳統中國藝術與歐洲藝術技巧。
林風眠作為留學歸來的畫家,一名年輕的改革領袖,嘗試宣揚透視法、動態與色彩等新穎的歐洲美術繪畫概念,以此復興在他眼中逐漸衰落的中國藝術文化。林風眠提倡中西融合的藝術理論,鼓勵中國藝術家打開眼界,嘗試創新技法。林風眠于1928年創立了西湖國立藝術院,學校以“介紹西洋畫,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為辦學口號。林風眠在1928年出任新成立的杭州國立藝術學校校長時,將保羅·塞尚、梵·高加入課程。在林風眠的眾多學生之中,有現在舉世聞名的趙無極(1920—2013年)和吳冠中(1919—2020年)。1928年,林風眠、李樸園(1901—1956年)和林文錚(1903—1989年)成立了“藝術運動社”,并以“以絕對之友誼為基礎,團結藝術界的新力量”為宗旨。他們出版了藝術刊物《亞波羅》,借此來推廣歐洲的前衛藝術作品及自己的畫作。他們在1929年撰寫了一份共同宣言,宣言主張要團結一致,還將藝術家比作“為全人類在精神的田野里耕作的農民”。在這一時期,林風眠的作品也明顯地體現了他對大自然的興趣。
林風眠是將東西方藝術完美融合的領頭人。林風眠倡導“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教育思想,學習西畫,也學習中國畫。他認為繪畫的本質是繪畫,沒有中西,沒有學派。這種“兼容包容,學術自由”的思想至今對我們仍有重大啟發。林風眠繪畫,為達到新的高峰,先將自己降到低谷。他主張“和諧東西方藝術”,促進相互包容。將西方后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的多變風格,即強烈的顏色對比、節奏的統一、陰影的變化與中國傳統繪畫水墨的濃淡結合,不僅顯示出色調豐富微妙的關系,而且吸收了中國民間藝術的各種影響因素,形成的作品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以中國線條、中國水墨和他個人的氣度為特點。抗日戰爭爆發后,林風眠的畫室遭到敵軍的大肆洗劫,大量畫作遭到嚴重破壞。在后來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又痛下決心摧毀自己所有的繪畫作品,以免因為自己的作品成為被批斗的對象。
1992年,吳冠中在《林風眠全集》一書中寫道:他的畫作大部分都在水盆、浴缸中化為紙糊被沖走。他的油畫則在日本侵占杭州后被日本人當作篷布。1977年,林風眠獲準離開內地移居中國香港。自此,林風眠努力追回失去的光陰,開始創作新的畫作,也重新繪畫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失去的作品。1989年,年近九十的林風眠在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了首場個人回顧展。

林風眠《漁民》 72 cm×91 cm
不論是在立體主義成立初期,還是在后來的各個階段,立體主義受塞尚的影響都是最深的。塞尚的繪畫理念把立體主義畫家從過去那種焦點透視的畫法中抽離出來,使立體主義畫家在繪畫時對客觀事物不再只是機械、呆板地描摹,而是開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立體主義畫派開創大師畢加索在塞尚繪畫思想上,把結構當作中心深入鉆研,開始用幾何透視的方法去理解視覺世界。畢加索指出,客觀事物可以經過拆分再組合。例如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畫面中的人物主體就是由各種幾何形狀拼接組合而成的,用粗獷的線條來分割畫面。這幅立體主義的美術作品,帶領西方開啟了現代主義的大門,也使畢加索成為西方藝術史上一位不可缺少的重要畫家。可以說,為了藝術而藝術,是畢加索追求的形式感。
林風眠與塞尚的風格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比較,首先,從題材選擇的角度來看,林風眠的靜物畫中出現的物體主要有瓶花、盆花、玻璃器皿、杯盤、水果等。在林風眠現存的靜物畫中,花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正是花的顏色反映了他獨特的魅力。他喜歡花嗎?或者只是出于單純的愛,讓美麗的花朵變成自己畫面的一部分。蘋果是塞尚靜物畫的一個突出主題。在西方世界看來,蘋果有色情的含義。伊甸的蘋果、特洛伊的蘋果等都來自古希臘神話,它是愛情的象征,是維納斯的獎品,是滿足、快樂的意思。有些人說塞尚的妻子沒有他的蘋果那么性感,因為他的妻子肖像沒有一幅是帶著微笑的。他選擇的主題是否可能暗示著愛情?或者只是為了畫畫?無論是林風眠對花的獨特描述,還是塞尚對蘋果的偏愛,他們都是用簡單的物體來解釋藝術,探索一條不平凡的道路,追求色彩和完美的造型,達到內心表達的極致。難怪他們的畫給人一種古樸生動的感覺。這種無窮、恒久、平凡而又獨特的藝術沉淀是他們繪畫風格的共同之處。
塞尚式的構圖非常嚴謹,曾經有人說:“他的畫如果加上一個蘋果或減少一個蘋果,都會影響畫面的完整性。”林風眠將塞尚對色彩的強調和對色彩與體積關系的重視,對藝術作品中物體的結構穩定和質量感等要求稱為“反印象派”。與塞尚直接用色團表現繪畫對象的體積感和空間感有所不同,林風眠用幾何圖形來塑造形體結構,構建畫面的穩定性,用冷暖色彩來造型。
林風眠的繪畫作品題材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油畫,有感于苦難的中國社會現實,著眼于呼喚人道主義,繪畫風格傾向于表現主義;另一方面主要是中國畫,題材為仕女、花鳥、風景。京劇人物、仕女、女性人體、漁村風景、各種靜物和帶有房子的風景山水畫,都是林風眠最擅長的。從內容來看,林風眠的作品常給觀者一種傷感和孤獨的感覺,有一種抒情的意味。更簡單地說,其畫作的特點是正方形構圖,沒有標題,這些特征讓觀眾一眼便知是他的作品。不論哪一幅作品,都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正因為林風眠在創作的過程中投入了真情實感,他的作品才具有很強的表現主義色彩。
仕女畫畫家通常運用強烈的象征主義手法來表現現實主義精神。在仕女畫的創作上,林風眠踐行中西融合的藝術思想,他通過將西方繪畫手法與中國傳統水墨技法結合來表現中國傳統仕女題材,使作品具有獨特的東方韻味。在創作初期,林風眠曾大量臨摹敦煌壁畫,從林風眠的仕女畫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敦煌飛天的影子。他的仕女畫作品《蓮花仕女》中人物均出現了手托蓮花、圓肩以及纖長的手臂等敦煌壁畫標志性的特征,寓意著美好的祝愿。

塞尚《丑角》92 cm×65 cm 1888—1889年
塞尚作為對當今繪畫領域有巨大貢獻的杰出畫家之一,其在繪畫理念和藝術方面的成功絕非偶然。塞尚對繪畫的追求,體現在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的獨特創新,這種成熟的理念是經過漫長的思考、研究和動手實踐后才達到的。學習塞尚的理念并加以運用,是動畫繪畫的突破。東西方結合,能更好地展現繪畫在當今的變化和進步。林風眠在繪畫上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中西融合”的探索,注重保持繪畫的形式語言與作品內涵的相互協調、相互一致。他從中國古代傳統藝術中吸取營養,仿造四川漢畫像磚/畫像石古樸、簡練的構圖,充滿力量感與速度感的線,高度精簡的造型,融合中國民間傳統的皮影戲、剪紙及戲曲臉譜和西方馬蒂斯等近代畫家在造型上的特點,使作品富于主觀情感性、意識性。他的彩墨畫,試圖將印象派之光線和色彩、立體派之幾何結構、漢唐壁畫之生動傳神、宋瓷線繪之流暢孤寂的詩意表現融為一體,強調色彩的感染力,將強烈的色彩與墨結合,塑造新型的東方繪畫風格。他強調構圖,講究形式感、單純化,強調在畫面中搭建平面秩序,把方與圓、剛與柔、動與靜、平靜與表現相融合,內涵豐富深刻,觀其作品使人們如沐春風,感受藝術之美。
①袁寶林:《感動與啟迪—寫在林風眠110周年誕辰》,《美術》,2011年第2期第9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