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娟 葛近峰
【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天水市第二人民醫院) 甘肅 天水 741020】
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疾病的表現為患者的病情進展速度快,波動性比較強,致殘率以及致死率高,嚴重威脅到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引發血管性癡呆的重要原因屬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如:腦血管硬化、腦動脈狹窄以及閉塞導致人體腦組織產生灌注不足現象,腦細胞活性下降,導致腦細胞代謝功能降低,超氧陰離子增多造成基質滲透壓水平上升,線粒體腫脹并且破裂,細胞產生死亡,海馬神經元遭受損害,使患者產生認知功能降低等表現[1]。臨床中對于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治療旨在清除腦缺血而引發的自由基,對于腦神經元細胞死亡進行降低或是抑制,幫助改善患者的腦部缺氧缺血癥狀。中醫學中認為血管性癡呆作為一類愚癡屬于“神呆”范疇,病變部位主要集中于人體腦部,此疾病能夠對患者的肝腎功能造成影響。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疾病的病機主要為血瘀腦絡痹阻,元氣虧虛,因為氣血火淤痰侵入到人體,引發機體經血虧損并且正氣不足,導致機體處在陰陽失衡的狀態,進一步引發癡呆等癥狀[2]。中醫屬于我們國家獨特的治療措施,對于人體所造成的損傷比較小,非常適用于長期服用,對于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有效調節患者腦部缺氧缺血狀態,減少西藥使用劑量,降低對人體造成的損傷,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認知能力[3]。本文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天水市第二人民醫院接診的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60 例作為本次課題研究對象,對于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療效加以觀察分析。
選擇天水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2020 年1月至2021 年1 月接診的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60 例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進入醫院的先后順序,選取30 例作為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剩余30 例作為觀察組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60 歲~78 歲,平均64.47±2.14 歲,病程時間6~35 小時,平均21.33±2.14 小時;觀察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60 歲~79 歲,平均64.18±2.15 歲,病程時間6~37 小時,平均21.48±2.22 小時。
納入標準:(1)患者全部通過頭顱CT 以及MRI檢查明確診斷屬于腦梗死疾病。(2)具有言語、視空間能力、記憶力以及情緒障礙,符合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3)局灶或是全部神經功能缺損。(4)接受影像學檢查存在缺血性病灶。(5)病程時間6 個月內。(6)接受中醫辨證屬于氣虛血瘀癥。
排除標準:(1)具有嚴重肝腎疾病。(2)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3)伴有惡性腫瘤的患者。
對照組病人接受常規西藥進行治療。即口服尼莫地平片,每天3 次,每次20 毫克,接受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每天1 次,每次100 毫克,接受奧拉西坦口服,每天3 次,每次2 粒(800mg),一共治療8 周。
觀察組病人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之上接受中醫方案,病人口服銀杏葉片,每次1 片(40mg),3 次/日,同時對病人的足三里穴、百會穴、風池穴以及雙側內關穴進行針刺,選擇一次性無菌針灸針,開展平補平瀉手法,留針時間為30 分鐘,每周5 次針刺治療,一共治療8 周。
選擇腦誘發電位儀對病人接受治療之后的P300值進行檢測[4]。選擇ADL 量表和MMSE 量表評價兩組病人接受治療之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簡明智能情況[5]。對比兩組病人治療前后MoCA 評分差值[6]。
通過對比治療之后的P300 值、ADL 評分以及簡明智能評分(MMSE),并進行分析,發現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經分析對比發現觀察組病人治療前后的MoCA 評分差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者對比差異明顯。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后P300 值、ADL 評分以及MMSE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后P300 值、ADL 評分以及MMSE 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波幅(μV) 潛伏期(ms) ADL(分) MMSE(分)觀察組 30 9.06±2.99 365.50 30 7.22±2.17 388.22±24.68 73.61±9.88 22.17±4.15對照組 ±34.74 65.10±12.44 20.26±4.77 t 3.374 3.711 3.877 2.586 P<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MoCA 評分差值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MoCA 評分差值比較[,分]
組別 例數 視空間與執行能力 定向 命名 抽象 延遲回憶 注意 語言 總分觀察組 30 1.57±0.66 1.18±0.82 0.63±0.49 0.72±0.48 1.88±0.62 1.66±0.83 1.02±0.66 9.21±1.58對照組 30 1.33±0.61 1.00±0.66 0.41±0.32 0.56±0.37 0.86±0.58 1.22±0.72 0.77±0.52 6.51±1.76 t 2.561 2.648 2.466<0.05 <0.05 3.261 3.166 4.113 2.126 7.51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血管性癡呆主要指的是人體腦組織損傷,產生血管性癡呆表現癥狀,患者喪失自理能力,屬于腦梗死疾病后非常多見的并發癥之一,導致患者的生活質量急劇降低。
西醫認為血管性癡呆受到很多致病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發病原因為血流障礙,導致局部腦組織損傷,主要是由于膽固醇在動脈內膜內發生堆積,人體腦部動脈內膜產生粥樣硬化斑塊,造成動脈血管出現阻塞與狹窄。當人體腦組織損傷達到一定程度之后產生癡呆,所以對于血管性癡呆疾病,需要幫助改善患者的血流狀況,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程度。
中醫學認為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主要是因為心火亢盛、痰濁蒙竅、肝郁氣滯以及肝陽化風等因素引發,非常容易引發患者產生心神不寧、濁陰不降、神機不轉以及清陽不升等表現。腦部屬于元神之府,心主神志,如果心腦失養,那么會導致神明逆亂,引發患者產生癡呆表現,關于此疾病的發病部位在心腦。
血管性癡呆屬于臨床中非常多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患者普遍存在語言、情感以及記憶等認知功能障礙,引發患者生活無法自理,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血管性癡呆疾病主要是由于腦血管出現梗死等因素引發腦實質損傷,患者腦部局部神經功能遭受損傷,產生精神癡呆表現,依照文獻資料中顯示,血管性癡呆的出現和存在腦局部血管動脈硬化密切相關[7]。
對于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疾病的治療,一般選擇中西醫結合方案,銀杏葉酊作為臨床中比較多見的一類治療藥物,可以幫助改善患者腦細胞代謝情況,降低血腦屏障通透性,顯著提升老年患者大鼠海馬區毒瘴堿受體密度,進一步使病人腦功能紊亂以及失眠癥狀獲得緩解。
針灸治療屬于中醫學中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案,本文選擇患者的雙側內關穴、風池穴、百會穴以及足三里穴開展針刺治療,百會穴作為奇經八脈的督脈,督脈屬于人體儲陽的穴位,可以統率身體所有靜脈系統,主干源自于人體小腹向后行于人體腰背正中,直達骶尾部,順著脊柱上行達到風府,從而進入人體腦部。對于百會穴采取針刺治療,可以發揮益氣固本、疏通經絡、升陽固脫以及調整內臟的效果。內關穴屬于八脈交匯穴位,利用針刺治療可以發揮通陰維脈的效果,風池穴作為足少陽膽經穴,屬于陰維脈和膽經的交匯穴位,利用針刺治療可以發揮治療眩暈、頭痛以及癡呆等表現癥狀的作用。足三里穴作為足陽明胃經穴,可以發揮補血氣的效果,配合風池穴開展針刺治療,可以幫助促進百會穴的提神開竅作用。
臨床中對于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疾病選擇中藥銀杏葉酊和針刺進行聯合治療,不但可以保證疾病治療效果,還可以有效彌補單純采取西藥進行治療的不足之處,使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獲得改善,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使其生活質量獲得明顯提高[8]。
根據本文對比研究資料可見,觀察組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后的P300 值、ADL 評分以及MMSE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后的MoCA 評分差值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選擇中西醫結合方案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疾病,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血管性癡呆存在非常高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大多數血管性癡呆患者因為具有認知功能障礙,非常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所以臨床中需要為血管性癡呆患者提供及時可靠的治療方案。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治療腦梗死后血管性癡呆患者臨床療效確切,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提高,具有推行空間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