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克東 李陳
(重慶市黔江區中醫院 重慶 黔江 409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為椎間盤退變,椎體關節增生、變形或被軟組織壓迫均能引起該病的發生[1]。調查研究顯示[2],頸椎病發病率在3.8%~17.6%,神經根型是其中最為常見的類型。該疾病以20 歲~60 歲的伏案工作者、腦力勞動者為主要發病對象,可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嚴重影響。穴位埋線具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及調和氣血之效,且安全性高,被更多患者所接受,為中醫外治的常用方法[3]。沖擊波是一種利用兼具聲、光、力學特性的聲波深入皮膚深處,可獲得更深入的治療效果,可對粘連組織起到松解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感作用明顯,可修復機體組織的受損[4]。為此,本研究對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沖擊波和穴位埋線聯合方案,詳情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8 月就診于我院的110 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患者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6 例,年齡22~59 歲,平均(40.12±1.25)歲,病程:2~10 個月,平均(6.78±1.12)個月;觀察組男、女各28 例,年齡20~60 歲,平均(39.78±1.32)歲,病程:3~9 個月,平均(6.84±1.16)月。兩組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我國1994 年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5];西醫診斷標準:符合全國第三屆頸椎病專題會議制定的標準[6]。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2)患者可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愿,能配合治療;(3)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相關文件。
排除標準:(1)不屬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2)頸椎既往有過相關手術史患者;(3)合并有脊髓損傷患者;(4)重要器官存在功能障礙患者;(5)研究部位皮膚破損,影響治療患者;(6)頸椎曾受過外傷患者。
觀察組治療方案為:穴位埋線與沖擊波聯合治療。穴位埋線操作如下:患者取俯位,醫師取患者肩部風池、大椎、百勞等穴,及患側手合谷、三里、手五里、曲池、肩 等穴,對取穴位進行碘伏消毒,準備好線體和針具,用一次性醫用注射針頭制造套管,針芯為28 號不銹鋼毫針,取長約5mm 的3-0 鉻制羊腸線置于針管前端,用止血鉗將線體完全植入針內,沿垂直方向迅速進針,調整刺入深度,直至頭肩部有較強放射感;將線體通過針頭推入皮下組織,線頭不可外露,確認線頭全部置入皮下組織后退回針管,為避免針口出血,需適當用酒精棉進行按壓。左右交替操作,每周進行一次,3 次為一個療程。沖擊波治療所用的儀器為氣壓彈道式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生產廠家:中國廣東廣州龍之杰科技有限公司。型號:LGT-2510B),患者端坐,通過按壓肩部與上肢來確定痛點,予以標記,予以耦合劑均勻涂抹,將探頭置于壓痛點治療,每個痛點予以500 次的治療,隨即對頸部韌帶周圍予以治療。治療期間根據患者需要調整體位,以利于探頭放置和患者感受到舒適為佳,治療時壓力控制在1.8-2.6bar,頻率設置為10Hz,沖擊劑量為2000 次,操作完后間隔6s 再進行下一輪,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調整沖擊時強度和頻率,療程同穴位埋線法。對照組僅進行穴位埋線法治療,方法同觀察組。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4 周的治療。
(1)疼痛程度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以數字大小的方式表達,無痛以0表示,劇烈疼痛以10 表示,由患者自行評分[7]。癥狀表現和活動障礙以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20 分法和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量表(NDI)判定體征表現和活動障礙情況[8]。癥狀量表分為癥狀、工作及生活能力、體征、手部功能等,評分標準分別為9 分、3 分、3分及2 分、0 分,得分越低提示病情越嚴重;NDI 由10 個條目組成,采用0-5 分六級評分法對患者的頸椎功能障礙進行評分,分數與功能障礙嚴重性呈正相關。(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療效,療效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幾個等級,其中治愈標準為患者肌力、頸肩部及肢體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為頸肩部及肢體有所改善,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為癥狀和肢體功能有所改善,但不明顯;無效則為癥狀和體征未見有所改善。有效率為治愈、顯效和有效患者例數與總例數之比,再乘以100%。
文中數據經軟件SPSS 22.0 統計處理,名義變量資料(疼痛程度、體征表現和活動障礙)經和t表示檢驗,P<0.05 證實數據有差異。
兩組治療前疼痛程度、體征表現和活動障礙對比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 及NDI 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癥狀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體征表現和活動障礙比較(,分)
VAS 體征表現 活動障礙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5 6.27±1.15 4.78±0.54 9.18±1.27 12.24±1.21 28.24±2.18 20.12±1.72觀察組 55 6.32±1.12 3.12±0.48 9.21±1.32 16.15±1.08 28.36±2.24 14.08±1.45 t 0.231 17.039 0.121 17.879 0.285 19.912 P 0.818 0.000 0.904 0.000 0.776 0.000組別 例數
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8.18%,顯著低于觀察組的92.72%,統計學存在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電子網絡通信技術迅速發展使得現代人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逐漸增加了頸椎病發病率和患者數量。我國約有80%的成年人中存在程度不同的頸椎和腰腿痛癥狀,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工作與生活,給患者造成極大的影響[9]。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中醫里并無此概念,中醫里根據病因將此病歸為“痿病”“痹病”和“眩暈”等范疇,經脈因風寒濕邪而阻滯,導致氣血失和與虧虛,加劇經絡阻塞,影響血運,引發感覺運動功能障礙。此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10]。穴位埋線屬于中醫外治方案,屬于復合性療法,可調節陰陽,補虛瀉實,疏經通絡,可為患者提供明顯的疾病治療效果,不僅操作簡便,且安全性較高,治療周期較短。而且間隔周期長,療效持久,患者接受度普遍較高[11]。
沖擊波是一種目前臨床上較新的治療手法,其特點在于安全、無創。其為一種特殊的機械波,經快速震動使得媒介被壓迫,產生短時性、寬頻性聲波,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可在皮膚深層組織中發揮作用,對炎癥因子釋放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疼痛因子的釋放和信號的傳導具有抑制作用,緩解患者疼痛感,它被稱作是“不帶血的手術刀”。無藥物不良反應,對各種疼痛的抑制效果較好[12]。穴位埋線為傳統針灸的延伸,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改善相應對應的經絡與臟腑功能,其具有刺激性強、療效長久且無顯著性不良反應的特點,沖擊波與穴位埋線聯合使用具有協同與促進作用。
文中對比兩組疼痛程度、體征表現和活動障礙,結果顯示,觀察組體征表現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疼痛程度和活動障礙評分有差異(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沖擊波和穴位埋線聯合使用,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疼痛感作用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頸部功能障礙有明顯效果。
總之,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中聯合使用沖擊波和穴位埋線,可對疼痛感起到緩解作用,改善活動障礙作用明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