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燕萍 汪杏 李霞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3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見心血管疾病,其也是全球范圍內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經皮冠脈介入術(PCI)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療的有效手段。臨床統計發現,AMI 患者發病后6h之內行PCI 病死率約在5%~6%,若發病后1h 內行PCI 病死率在1%~1.5%,說明AMI 發病后越早行PCI 治療效果越好[2]。因此,完善急診護理流程對于急診PCI 患者而言至關重要。本研究為探討急診護理流程改進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的急救效果及對復發率的影響,特選取我院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 例展開如下研究。
病例源于我院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 例。納入標準: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3];發病至就診時間在8h 內;持續胸痛時間30min 以上;心電圖相應導聯ST 段抬高至少0.2mV;存在靜脈溶栓禁忌癥者;存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指征;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陳舊性心肌梗死者;急性左冠脈閉塞、左主干明顯狹窄者;病程超過12h 者;嚴重器官功能衰竭者;存在精神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同期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42 例,23 例男性,19 例女性,年齡38歲~68 歲,平均(55.08±5.18)歲;Killip 分級I 級17 例,II 級15 例,III 級10 例。研究組42 例,26 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40 歲~69 歲,平均(53.95±4.73)歲;Killip 分級I 級19 例,II 級14 例,III 級9 例。組間臨床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研究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且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常規急診護理流程。入院后經胸痛中心急診醫師接診,護士遵醫完成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監測生命體征,開放靜脈通道,并通知心內科會診,明確治療方案,導管室準備PCI,護士將患者送入介入治療中心。觀察組實施急診護理流程改進。(1)設立急救小組。包括責任護士、輔助護士、護工各1 名,責任護士評估、跟蹤病情,配合醫師問診,完成記錄單及交接單;輔助護士負責監測生命體征,連接設備,吸氧,建立靜脈通路,采集靜脈血,并遵醫施護,完善PCI 術前準備;護工負責送檢、輔助服藥等工作。并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急診培訓。(2)院外搶救及轉運。急診接到電話后5min 內出診,期間備好急救相關設備、藥品,保持與現場人員溝通,指導基礎急救方法,到達后立即施救,轉運途中評估病情,與胸痛中心聯系,告知病情,醫院做好接診準備。(3)接診流程。入院后開啟綠色通道,送至搶救室,通知相關科室會診,引導家屬辦理手續,快速評估患者病情,詢問家屬患者的癥狀、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等,3min 內建立靜脈通路,并采集血液標本送檢,入院后10min 內完成心電圖檢查并做好吸氧護理。(4)搶救流程。遵循先搶救后掛號繳費原則,優先開展搶救工作,遵醫囑予以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藥物,進行碘過敏試驗,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安撫患者情緒,引導配合治療。手術室護士配合PCI。(5)交接流程。急診醫師與心內科醫師24h 輪班。術后將患者護送至病房,胸痛中心護士將護理記錄單轉運交至介入中心病房護士。病房護士督促、協助完成相關手續。
記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及急救時間;評估救治效果(12h 血管再通率、2h 內ST 段下降>50%及搶救成功率);術后6 個月隨訪復發率及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
如表1 所示,研究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及急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表1 兩組分診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及手術準備完成時間比較()

表1 兩組分診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及手術準備完成時間比較()
組別 例數 分診評估時間(min) 心電圖檢查時間(min) 急救時間對照組 42 2.68±0.58 6.35±1.62 53.26±8.18研究組 42 1.72±0.61 4.19±1.27 42.87±6.55 t 7.391 6.800 6.426 P<0.001 <0.001 <0.001
如表2 所示,研究組12h 血管再通率、2h 內ST段下降>50%及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救治效果比較[n(%)]
如表3 所示,術后6 個月隨訪顯示,研究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

表3 兩組術后隨訪復發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AMI 患者急診PCI 時間直接影響搶救效果及預后,若發病后盡快實施PCI 將大大提高搶救率,同時還能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4]。而影響搶救時間的因素中院前因素不可控,因此,應解決院內急診就診流程問題,以縮短院內延遲。
本院對急診PCI 患者實施急診護理流程改進后取得了顯著救治效果。結果顯示,研究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及急救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研究組12h 血管再通率、2h 內ST 段下降>50%及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術后6 個月隨訪顯示,研究組心血管不良事件總發生率明顯較對照組低。李菁等人[5]一項類似研究顯示,經優化急救護理流程管理的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檢查時間以及手術準備完成時間等均明顯較對照組短,且觀察組術后隨訪6 個月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該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基本吻合。此外,就術后再發心肌梗死率而言,孟慶雪[6]證實,優化急診護理流程組PCI 術后再次心肌梗死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但在本研究中無顯著性差異。出現這種結果可能與病例數較少有關,故下一步有待選取大樣本量,深入分析急診護理流程,改進對急診PCI 患者術后復發率的影響[7-8]。
經分析,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夠取得如此效果主要考慮:設立專門的急救小組,優化人員配置,不僅能夠做到責任到人,提高工作效率,還可避免資源浪費[9];改進接診流程后在救護車上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通知醫院,能夠大大縮短入院后病情評估、專科會診及準備工作等時間,以便后續搶救工作的開展;優化搶救流程后護士無需醫囑可進行初步搶救準備工作,節省了等待醫囑時間[10]。另外,為急診AMI 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入院后優先搶救,無需等待掛號、繳費等程序,能夠確保患者安全,大大提高搶救率,避免醫患糾紛[11]。
綜上所述,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縮短急診時間,提高急診效果,降低不良事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