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惠琴
(卓尼縣人民醫院 甘肅 卓尼 747600)
兒科是醫院的重要科室,因就診的患者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多數情況下并不能夠準確表達自我感受,常常處于無效溝通狀態[1]。正因如此,兒科診治與護理工作難度較高。在臨床進行診治過程中,有必要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以提高患兒的配合度與護理順應性,為治療效果提供保障。經研究表明,在小兒護理工作中,僅進行語言溝通效果不佳,多數情況下無法取得預期干預效果[2]。近些年,有學者指出,在小兒護理工作中,肢體語言溝通或能奏效[3]。肢體語言指的是在特定環境中運用最適宜的動作行為表達情感的一種方法[4]。本研究嘗試在小兒護理工作中應用肢體語言溝通。報告如下。
2020 年11 月~2021 年11 月,將本院收治的96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比較對照組(n=48)與研究組(n=48)的資料,經統計分析,P 值>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表1 臨床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1)年齡<12 歲;(2)均在本院住院;(3)患兒家長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無情緒表達能力患兒;(2)住院時間<5d 患兒;(3)危重癥患兒。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1)提供適宜的病房環境,溫、濕度適宜,地面無雜物,由專人負責每日打掃、消毒、殺菌;(2)遵醫囑記錄患兒生命體征;(3)指導患兒進食,合理補充水分與營養;(4)做好用藥指導,向患兒家長清楚說明各藥用法、用量、注意事項,如在用藥過程中有任何不適,均要及時聯系醫護人員,給予針對性處理。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肢體語言溝通。(1)入院后,抓準時機與患兒、患兒家長交流,同時告知其住院期間注意事項,在交流過程中根據患兒、患兒家長面部微表情調整交流方法。(2)無論任何時候與患兒、患兒家長交流,均面帶微笑,拉近彼此間的距離。(3)文明用語,稱謂合理,勿語氣生硬,行為舉止得體、自然。(4)在護理干預實施過程中注意多贊美,經常性使用鼓勵性的詞匯。(5)合理運用撫摸技術等,在時間允許情況下,可陪患兒玩耍、做小游戲等。
(1)患兒依從性比較。干預前、后,均進行Houpt行為量表評價。Houpt 行為量表評定結果分為:1 分(說明護理干預無法進行、失?。? 分(說明護理干預中斷、部分完成)、3 分(說明護理干預被打斷、但完成治療)、4 分(說明護理干預未被打斷、但有些困難)、5 分(說明施護對象對護理干預僅表現出輕微抵抗)、6 分(說明護理干預很順利)。(2)患兒情緒狀態比較。干預前、后,均進行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SCARED)、兒童抑郁障礙自評量表(DSRSC)評價。其中,SCARED 含41 個項目,各項目評分介于0~2 分,得分低說明兒童狀態佳,焦慮癥狀輕。DSRSC 含18 個項目,各項目評分介于0~2 分,得分低說明兒童狀態佳,抑郁癥狀輕。(備注:年齡較小患兒由其監護人協助完成)。(3)家長焦慮程度比較。干預前、后,均進行狀態特質焦慮量表(STAI)評價。其中,狀態焦慮量表S-AI,20 項,1 分(完全沒有)-4分(非常明顯);特質焦慮量表T-AI,20 項,1 分(幾乎從來沒有)-4 分(幾乎總是如此)。(4)家長滿意度比較。干預后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統計家長滿意度。
數據分析使用SPSS23.0,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SCARED、DSRSC 評分等)符合正態分布,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家長滿意度等)用n(%)表示,行卡方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
研究組患兒依從性較對照組優(P<0.05)。見表2。

表2 患兒依從性比較[n(%)]
干預后,兩組患兒的SCARED、DSRSC 評分較干預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 均<0.05)。見表3。
表3 患兒情緒狀態比較(,分)

表3 患兒情緒狀態比較(,分)
SCARED DSRSC組別 n t P t P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8 27.18±3.73 17.74±3.08 13.520 0.000 16.73±3.08 11.64±2.77 8.513 0.000研究組 48 26.61±3.58 16.05±2.72 16.272 0.000 16.27±3.14 10.05±2.48 13.540 0.000 t 0.764 2.849 0.725 2.963 P 0.447 0.005 0.471 0.004
干預后,兩組患兒家長的S-AI、T-AI 評分較干預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 均<0.05)。見表4。
表4 家長焦慮程度比較(,分)

表4 家長焦慮程度比較(,分)
S-AI T-AI組別 n t P t P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8 55.58±5.42 51.06±4.46 4.461 0.000 52.14±5.11 50.06±4.75 2.066 0.042研究組 48 54.75±5.08 48.97±4.08 6.146 0.000 51.08±4.89 47.24±4.13 4.156 0.000 t 0.774 2.395 1.038 3.104 P 0.441 0.019 0.302 0.003
研究組家長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5。

表5 家長滿意度比較[n(%)]
兒科服務于小兒,患者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差,認知、理解能力不高。因此,僅進行常規護理很可能無法清楚獲知患兒病情真實情況,不能夠滿足患兒的護理需求。肢體語言溝通,就是運用身體運動或動作代替口頭語言的交流方法,同樣是能夠表達真實感受的“非口語”交流方法。有研究報道,小兒護理工作中應用肢體語言溝通可獲得較滿意的干預效果。對小兒這類特殊病患而言,肢體語言溝通往往比口頭語言交流更有效[5]。
本研究從多方面評價了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價值,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依從性較對照組優(P<0.05)。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說明,肢體語言溝通可提高患兒依從性。分析原因可能是,兒科護理人員巧妙運用肢體語言,通過眼神、撫摸等非口頭語言,能較好與患兒溝通,建立溫馨、信任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能有效解除患兒對“陌生”護理人員的戒備心理,在診治與護理措施實施過程中自然能夠較為有效配合,依從性較高。干預后,兩組患兒的SCARED、DSRSC 評分較干預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 均<0.05)。說明,肢體語言溝通可穩定患兒情緒。分析原因可能是,肢體語言溝通注重在小兒護理工作過程中運用鼓勵性語言、贊美性語言,對患兒的正確行為予以及時肯定,不僅能幫助患兒樹立自信,而且能夠促進患兒更信任護理人員,顯著消除患兒在護理操作實施過程中的身心不適程度,自然能較好穩定患兒情緒。干預后,兩組患兒家長的S-AI、T-AI 評分較干預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 均<0.05)。說明,肢體語言溝通可穩定家長情緒。分析原因可能是,肢體語言溝通能夠為患兒診治提供有效的輔助作用,肯定的診治效果必然能穩定患兒家長的情緒。研究組家長滿意度較對照組高(P<0.05),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結論相似。說明,小兒護理工作中應用肢體語言溝通,能改善家長對醫療服務滿意度。分析原因可能是,肢體語言溝通可提高患兒依從性,穩定患兒情緒,利于護理工作與診治工作順利進行,周到、細致的護理服務自然能緩解護理人員與患兒家長的關系,向更加和諧溫馨的方向發展,滿意度較高。
綜上所述,肢體語言溝通可提高患兒依從性,穩定患兒及家長情緒,改善家長對醫療服務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