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綠色機會窗口與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

2022-07-07 15:14:48龔惠文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2年6期
關鍵詞:轉型綠色

余 振,黃 平,龔惠文

(1.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 100875;2. 謝菲爾德大學社會科學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城市研究所,英國謝菲爾德S1 4DP;3.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廣東深圳 518066;4. 瑞士聯邦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環境與社會科學系,瑞士蘇黎世8600)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與環境變化的挑戰中,創新已經被賦予了越來越重要的社會使命[1]。然而,漸進性的技術創新往往不足以抵消回彈效應帶來的碳排放增加,人類社會需要更根本性的社會-技術系統創新,轉向一種更加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即可持續性轉型(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2]。后發城市是正在興起但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早期或中期的城市,它們的發展路徑尚未被既有的技術和制度深度鎖定,因而具有巨大的可持續性轉型潛力[3]。在21 世紀,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口涌入后發城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將隨之興建,這意味著后發城市可能成為未來全球碳減排運動的主要陣地[4]。同時,全球技術-經濟范式正在經歷綠色變革,為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打開了制度、技術和市場的綠色機會窗口(green window of opportunity)[5]。2020年9月,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中國的碳中和戰略目標,為中國城市綠色轉型帶來了壓力與機遇。如果中國的后發城市能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前期就抓住綠色機會窗口,加速實現城市可持續性轉型,將會對中國和全球的氣候治理帶來巨大的積極影響。然而,后發城市一般面臨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知識創造能力不足、創新資本匱乏等現實問題,缺乏綠色路徑突破的內生力量[6]。近年來,經濟地理研究開始引入轉型視角,強調外生力量和主體能動性在區域路徑創造中的作用[7-8],但鮮有理論和實證研究關注后發城市如何在綠色機會窗口背景下實現綠色路徑創造和可持續性轉型。因此,文章旨在提出一個針對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分析框架,揭示綠色技術-經濟范式轉變背景下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關鍵因素、主體和過程。文章的貢獻在于將產業追趕研究中的機會窗口理論應用到城市與區域尺度,在考慮不同產業創新系統特征的基礎上闡釋綠色機會窗口和主體能動性對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影響過程,推進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理論的發展。

1 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

1.1 城市可持續性轉型

可持續性轉型是近20 年歐洲新興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已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核心特點是從系統的視角探索變革性創新如何產生、發展、擴散和取代舊技術的過程,強調社會-技術體制(regime)層面的根本性轉變,包括市場、用戶習慣、政策、制度和文化含義等[9]。可持續性轉型及其他相似的概念(如綠色轉型和低碳轉型等)都強調了變革性綠色創新在社會-技術系統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綠色創新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過程創新、產品創新、產品替代和系統創新[10]。前兩者屬于微觀技術或過程創新,能夠帶來一定的資源生產率提升,但也可能帶來回彈效應;產品替代則關注產品概念和功能的變革,向社會提供用途相同但種類不同的產品或服務(如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系統創新則強調社會系統的革新,包括結構和組織的變革(如共享經濟)。Geels[11]提出的多層次視角(multi-level perspective)認為社會-技術系統轉型是遠景(landscape)、體制(regime)和利基(niche)三個層次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遠景是轉型發生的外在宏觀背景(如氣候變化),體制是引導既有系統要素再生產的核心規則,而利基是新生事物發展壯大的保護空間。可持續性轉型需要社會宏觀遠景的變化對既有社會技術體制產生壓力,為利基創新發展打開了機會窗口;利基創新通過保護發展形成新的技術路徑,挑戰現有體制;體制在遠景變化和利基發展的雙重壓力下,通過結構調整,最終形成新的社會-技術體制。

近年來,可持續性轉型地理研究開始興起,關注可持續性轉型在哪里發生的問題[3,12-15]。城市是全球可持續性轉型的主戰場[16]。一方面,城市消耗著全球近80%的能源,排放著60%以上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城市是知識、技術、資本、市場等各種資源的集聚中心,是新興綠色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擴散的主要場所。城市可持續性轉型主要關注產品替代和系統創新階段的綠色創新,不僅要從生產上提高資源生產效率,更要推動社會行為和制度結構的創新,實現經濟與環境關系的跨越式轉變[10]。因此,現有研究對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理解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城市內部行業部門(如能源、交通、和住房等)的可持續性轉型(transition in cities),尤其關注綠色技術的應用、擴散和對傳統技術的替代[17];二是城市整體體制向可持續方向的根本性轉變過程(transition of cities),包括基礎設施、制度、生產與消費行為、文化觀念等[18]。工業化后期的發達城市一般以綜合低碳發展模式為目標,而大多數發展中城市的可持續性轉型通常需要由綠色產業拉動或支撐模式推動,通過低碳經濟逐步走向低碳社會[19]。

目前,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研究主要關注影響綠色創新在城市尺度發展和擴散的地方性因素、綠色創新對城市整體轉型的影響以及不同主體在轉型過程中的權力與能動性[20]。在城市尺度,影響各部門綠色創新發展的地方性因素受到最多關注,如城市公共政策、非正式制度、自然資源稟賦以及地方市場[13-14]。同時,綠色創新也在重塑城市整體的體制,反映在城市的功能(如能源、交通、住房)與結構(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中[20]。相關研究也關注城市轉型過程中主體的能動性與作用,不僅包括城市內部的政府、公民和企業等主體政治經濟行為對轉型的影響[21-23],也包括不同尺度政府和國際組織治理實踐與地方轉型的關系[24]。然而,目前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研究主要關注西方發達城市的實踐,鮮有研究關注欠發達/后發城市的可持續性轉型以及其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的作用[13]。實際上,后發城市尚未對高碳排放的社會技術體制產生深度路徑依賴,更有可能在發展的早期就轉向更加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3],在未來全球低碳戰略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1.2 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動力與優勢

“后發”是發展經濟學中從發展的時間維度區分相對于先發展者的一種落后狀態[25]。現有文獻主要從宏觀尺度(如后發國家)和微觀尺度(如后發企業)研究后發者的追趕(catch-up)現象,包括區域經濟整體工業化水平的追趕(如亞洲四小龍)和區域具體產業能力上的追趕(如韓國的半導體,中國的高鐵),但缺乏對中觀城市尺度追趕現象的關注。Yu 等[3]首先嘗試提出后發城市的概念,認為后發城市是那些還處在城市化和工業化中早期或中期的城市,尚未被既有的社會-技術體制所綁定,從而指出了這些城市在綠色產業發展和可持續性轉型中的優勢和潛力。后發城市的概念吸收了發展經濟學的傳統,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維度定性區分那些還處在工業化前期的城市,但沒有絕對的區分標準,而是一個相對的發展類型,從而強調了它們“在發展中”以及有可能縮小與先發城市差距或實現路徑創造的動態發展狀態。雖然后發城市類型內部也存在巨大的社會經濟文化差異,但相較先發城市而言,它們都可能具有一些共性的后發特征(如后發優勢)。在可持續性轉型中,后發城市不僅擁有更大的經濟動力,也具有一系列發達城市難以比擬的優勢和潛力。

1.2.1 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經濟合理性

傳統上,人們認為綠色轉型所要求的高資本投入和高環境標準將會損害后發地區的競爭力。然而,越來越多學者開始認為,后發地區的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可能并不矛盾,甚至可以增強后地區的經濟競爭力[26]。Pegels等[27]等比較了后發地區綠色轉型策略與先污染后治理策略的利弊,認為在大多數時候盡早綠色轉型是后發地區經濟增長的更優策略。先污染后治理模式有可能使后發地區陷入轉變成本非常高昂的高碳社會-技術發展路徑,而率先開始綠色轉型的地區則可能獲得多種額外收益,比如對企業的資源效率投資的高回報、新就業機會和更多的國際綠色投資。許多實證研究也證明了后發地區綠色轉型的經濟效益。例如,Zeng等[28]的研究指出,中國的生態產業園區建設不僅提高了園區的生態環境水平,也增強了大多數園區的經濟競爭力。因此,后發城市的綠色轉型不僅是全球綠色發展形勢的需要,也是其本身提升未來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1.2.2 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優勢

發展經濟學強調了后發國家在經濟增長中的后發優勢和比較優勢[29-30]。后發優勢指的是落后地區可以學習和模仿先發地區所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從而減少試錯成本,這是與其相對落后狀態共生的一個優勢[31]。比較優勢則強調了分工和專業化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在可持續性轉型語境中,后發城市也有類似的優勢。首先,在全球創新系統要素流動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后發城市可以學習和吸收先發地區發展綠色產業的知識和經驗,形成后發優勢。其次,綠色產品(如光伏,風力發電)的生產和應用需要勞動力、風光資源和土地等方面的大量投入[1],而后發城市在這些領域一般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如Murphy 等[32]認為,在可再生能源生產領域,邊緣地區所掌握的豐富自然資源正在改變其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

從路徑依賴角度來看,后發城市在產業、消費習慣、制度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還未被既有路徑深度綁定,從而具有弱體制阻力優勢[33]。相對落后的發展狀態意味著較低水平的固定資產投入,從而具有更低的路徑轉換成本[27]。弱體制阻力同時也意味著為綠色利基創新提供了較為寬松的選擇環境,減少既得利益者和傳統消費習慣對綠色路徑的阻礙[3]。例如,在新能源汽車普及過程中,發達城市雖然市場空間大,但是交通擁堵嚴重,購車者對充電時間成本比較敏感;而小城市人均汽車保有量較低,吸收新能源汽車的潛力更大[34]。

相較發達城市,后發城市在現代化過程中保留了更多基于傳統“熟人社會”的人際信任關系[35],因而“關系”在各種資源的配置中可能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36]。在中國,地方大企業容易與后發城市政府形成較密切的政商關系[37]。綠色產業能為后發城市帶來較大的經濟和環境利益,從而容易獲得地方政府資金、土地和市場等多方面的支持[38]。形成一定規模的綠色企業能夠在后發城市中占據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容易利用地方社會網絡推進與不同主體的合作[3]。從消費維度來看,中小城市中存在的地理和認知臨近性促進了緊密且互信關系的建立,從而有利于轉型實踐的擴散[39]。

然而,我們也不能不正視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面臨的種種局限與挑戰,如資本、技術、人才、和制度上的短缺。對后發城市而言,發展綠色產業是可持續性轉型的關鍵路徑,但后發城市普遍缺乏產業分化的內生能力,需要外生力量和主體能動性推動路徑創造[8]。對此,文章引入綠色機會窗口概念,旨在揭示后發城市如何通過地方主體能動性,結合后發優勢,內化(endogenize)[40]綠色機會窗口來推進城市可持續性轉型。

2 綠色機會窗口與后發地區發展

2.1 機會窗口與后發地區回應

機會窗口是Perez 等[41]在解釋后發國家利用技術-經濟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gm)轉變實現技術追趕時引入的概念。技術-經濟范式轉變一般由一系列具有通用性的關聯技術組成主導技術群,推動經濟投入要素、生產過程、組織結構、商業模式和制度等多種因素變革,并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新的共性規則和標準,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軌道和規模[42]。在新技術-經濟范式導入階段(也即機會窗口打開之時),發達國家由于受原有技術-經濟范式的深度鎖定,容易陷入“在位者陷阱”(incumbent trap)。因此,新機會窗口的打開使得發后者能夠和先發者處于新技術發展的同一起跑線,同時還具有更低的進入壁壘[43],從而可能以更快的速度進入新的技術體系,實現路徑創造[44]。

產業追趕研究領域的領軍學者Lee 等[45]認為機會窗口是由產業創新系統中不同子模塊演變的不連續性帶來的,主要包括技術、市場和制度三個方面。技術窗口指的是新技術或突破性創新帶來的機會;市場窗口是指新需求產生帶來的機會,如新的商業周期或市場需求的劇烈變化;制度/政策窗口是國家公共政策變化帶來發展機遇,如政府提供的研發補貼、稅收減免、出口補貼、行業規制和產品標準等。產業追趕取決于后發國家和企業層面對機會窗口的回應能力。這既包括企業層面的技術學習和市場開拓等策略,也包括國家創新體系中不同主體互動形成對科學研究、產業發展和市場推廣的支持系統[46-47]。很多實證研究從具體的部門創新系統出發,如汽車、半導體、通信技術、生物醫藥等,關注后發地區的企業如何利用機會窗口,耦合區域內外資源,實現追趕[44,48]。

2.2 綠色機會窗口

隨著氣候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不少學者認為綠色技術將會帶來新的技術-經濟范式變革。早在20 世紀90年代,Freeman[49]就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經濟社會影響進行了前瞻性的討論,提出了綠色技術-經濟范式的概念。與一般范式相比,綠色技術-經濟范式還處于形成階段,后發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綠色產業發展方面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有更大可能利用后發優勢實現路徑跨越。此外,綠色產業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除了經濟價值之外還能帶來環境改善等公共利益,這與汽車、電子、鋼鐵等依賴市場機制發展的產業完全不同。相應地,政府干預和公共政策對綠色產業發展的導向性十分重要[50]。

根據Lema 等[5]的定義,綠色機會窗口指的是:“一定時間內,由與綠色轉型相關的制度、市場或技術的變化所產生的,且有利于后發者發展的環境條件”。傳統的機會窗口的打開一般是從技術創新開始,而綠色機會窗口一般首先由公共政策打開,因而具有很強的制度性特征。在國際上,《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等國際協議是各國采取減排政策的重要壓力來源;而在中國,2006年起實行的《可再生能源法》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因[51-53]。因此,在綠色機會窗口的打開中,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政府的需求拉動政策(如電力上網補貼、政府采購、示范工程等)是綠色產業市場興起的主要驅動力,而對綠色技術的研發補貼、公共研發機構支持等政策是綠色技術突破的重要來源[50]。與此相關的是,傳統產業中機會窗口(尤其是技術窗口和市場窗口)一般是在后發國家外部打開的,而綠色機會窗口更多需要由后發國家內部的制度變化來打開。從可預期性角度看,傳統機會窗口受技術變革影響較深,可預期性較低,但氣候變化的長期壓力使得綠色政策機會窗口具有較強穩定性和可預期性[5]。然而,在短期內,綠色機會窗口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因而也可能是短暫和波動的,早期的制度窗口并不能保證政府對綠色產業的長期政治保護[54]。

雖然綠色機會窗口這個概念較新,但是已經由大量的實證研究說明了技術、市場、制度等窗口如何影響后發地區綠色產業的追趕。在國際知名的產業創新與管理期刊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的新專刊中,中外學者對綠色機會窗口與后發國家綠色產業追趕的關系展開了討論[5,51-53]。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快速追趕就是最為典型的例子[55]。

2.3 研究不足

目前的綠色機會窗口研究還存在一些重大局限。首先,對綠色機會窗口在哪個尺度以及在哪里發生這個問題,既有研究僅從后發國家內部和外部兩個視角進行了初步討論[5,40]。然而,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因為它關系到后發地區能否利用不同尺度和地方打開的機會窗口來推動本地綠色產業發展。例如,在21世紀初,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歐洲上網電價補貼政策打開的市場窗口,因為光伏產品具有標準化的特征,外部的技術窗口和市場窗口可以被中國的企業捕獲。相比之下,風力發電主要依賴本土制度和市場發展。因此,窗口打開的空間尺度(如全球、國家和區域尺度)以及其可接入性顯著影響后發地區追趕的策略和績效。

其次,在綠色機會窗口的回應尺度和主體上,既有研究忽略了城市與區域尺度的回應與發展差異。雖然國家尺度設定了回應的制度框架和創新系統的支持條件,但是區域尺度的行動是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很多綠色產業都存在空間上的集聚分布特征,只在一個國家少部分的區域形成集群,基于地方條件的回應策略對這些空間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對少數領先企業回應策略的關注忽略了地方創新系統的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作用。綠色產業包含公共產品屬性,完全依賴市場機制難以形成足夠發展動力,因而地方政府也需要從“局外人”轉變為“局內人”[56],在綠色產業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中國地方綠色路徑創造一般都是由企業和地方政府形成的聯盟推動的。這種地方政企關系[38]是解釋區域發展路徑演變的主要因素,需要特別的關注。

最后,綠色機會窗口理論中主體能動性的作用需要再反思。在既有的理論視角下,企業等主體的能動性主要體現在對機會窗口的回應,無論是選擇研發方向、組織生產規模、拓展市場領域,其主要目的是在于耦合和組織創新系統資源,是一種較為被動的能動性。而實際上,地方主體除了耦合資源的回應策略外,也可能積極推動選擇環境的變化,塑造新的綠色機會窗口[40,57]。

3 綠色機會窗口與后發城市可持續型轉型分析框架

目前,已經有一些學者對城市與區域尺度的綠色轉型的關鍵要素與過程提出了分析框架。例如,諸大建[10]基于“壓力—狀態—反應”可持續發展政策分析概念模型,分析中國城市綠色轉型的影響因素、綠色績效以及綠色轉型策略的關系;Coenen 等[20]提出的區域能源轉型概念框架主要關注區域轉型條件、區域在能源價值鏈中的位置、地方轉型主體能動性以及能源轉型結果之間的相互影響。然而,這些分析框架并不是針對后發城市,沒有考慮到后發城市的特殊性,即缺乏內生發展能力的現實以及綠色機會窗口帶來的轉型機遇。

在技術-經濟范式的綠色轉型之際,綠色機會窗口將對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創造十分有利的條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后發城市都能接入綠色機會窗口,也不是所有的綠色新興產業都能在后發地區落地生根,這與具體綠色產業的系統特征以及主體的回應策略有很大的關系。基于這些考慮以及上文提到的研究不足,文章嘗試建立一個“綠色機會窗口-產業系統特征-地方主體行動策略”的分析框架來揭示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關鍵因素及其互動關系(圖1)。

圖1 綠色機會窗口與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分析框架

首先,全球和國家層面技術-經濟范式的綠色轉型是這個分析框架的宏觀背景,它帶來的壓力是綠色機會窗口產生和地方主體采取行動策略的主要原因,回答為什么轉型的問題(why)。其次,綠色機會窗口有不同的類型,如技術、市場和制度窗口,回答有哪些機會窗口的問題(what)。再者,綠色機會窗口會因為產業特性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空間特征,回答窗口在哪里發生的問題(where)。最后,地方主體采取相應的策略利用綠色機會窗口來推動城市可持續性轉型,回答是哪些主體以及如何回應機會窗口的問題(who/how)。對于綠色技術-經濟范式和綠色機會窗口在文章第2節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主要討論綠色機會窗口的空間特征以及地方主體能動性對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影響,這也是該框架的主要創新所在。

3.1 Where:綠色機會窗口與產業創新系統空間特征

如前所述,既有研究沒有深入探究綠色機會窗口在哪個尺度以及在哪發生的問題,對后發地區能否利用不同尺度和地方打開的機會窗口尚未有清晰的認識。有些機會窗口只能被本地企業所利用,而有些機會窗口則可以被更大空間范圍內的主體所捕獲,這與該產業部門的技術特征以及市場特征具有很大的關系。在這個問題上,Binz 等[58]提出的全球產業創新系統框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啟示。該框架從一個超越地域邊界的、多尺度的、基于產業特征的視角來解釋創新系統資源的空間分布與聯系,并從技術創新模式和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兩個維度區分了四種全球產業創新系統類型,界定了主要系統資源的空間流動屬性(表1)。

表1 全球產業創新系統拓撲類型

從技術創新維度,一個產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①由科學和技術知識驅動創新的產業(STI);②基于實踐、使用和互動學習驅動創新的產業(DUI)。從產品市場價值實現維度,可以將產業分為價值標準化和價值差異化兩種類型。在價值標準化的產業中,全球消費者對其產品需求沒有顯著差異,因而市場推廣、金融投資和正當性建設都可以在全球層面進行;而在價值差異化的產業中,產品的推廣依賴地方用戶需求、制度背景和技術機會,因而市場、資本和正當性都具有較高的空間黏性。這兩個維度的組合形成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全球產業創新系統,即自由流動型(footlose)、市場錨定型(market-anchored)、生產錨定型(production-anchored)以及空間依賴型(spatially sticky)。在自由流動型產業創新系統中,知識和金融資源具有高度的流動性,且全球市場是標準化的,因而該產業類型最容易在空間上遷移,后發地區也因此容易獲得路徑創造的機會;而在空間依賴型中,知識、技術、資源和市場都高度依賴本地環境和條件,后發地區很難獲得這些資源。

因此,當一個綠色產業的機會窗口打開時,需要考慮它的產業系統特征是只能被發源地所利用,還是也可以被更大空間范圍的主體所捕獲。例如,光伏產業是一個典型的自由流動型產業,其在歐洲國家打開的市場窗口,很快能被一些中國城市所捕獲(如新余、無錫、保定),形成了新的產業路徑;而像離岸風電這種高度空間依賴型的產業,發達國家打開的技術窗口和市場窗口很難被后發地區所接入,中國只能通過打開自身的制度窗口創造發展條件[58]。

3.2 Who/How:綠色機會窗口與地方主體行動策略

后發城市綠色路徑創造需要發揮地方主體的能動性,對不同空間特征的綠色機會窗口采取不同的回應策略。近年來,經濟地理研究強調地方路徑創造是不斷把創新系統資源嵌入到本地的過程[59-60],尤其關注創新型企業、企業家型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集體能動性作用[8,61]。一些關鍵的企業在后發城市往往扮演關鍵承租人(anchor tenant)的角色,它們與區域外部進行大量的知識、資本和商品交互,通過“全球管道-地方蜂鳴”(global pipeline-local buzz)的方式為本地創新系統嵌入外部資源[62]。地方政府除了能夠為綠色產發展提供金融和市場等方面的支持,也能通過積極主動且有選擇地招商引資為綠色產業提供完整的產業鏈支持。例如,在中國行政發包政治體系下,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和動力去發展對地方經濟和官員政績有顯著影響的產業[7,37]。綠色產業不僅給地方帶來國內生產總值、財政稅收和就業等經濟效益,還有綠色聲譽和環境效益,因而地方政府(尤其是落后地區的政府)有很大的激勵去發展綠色產業[38]。在實踐中,中國的地方政府在綠色產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作用,比如提供土地、稅收返還、研發補貼以及金融貸款支持等[63-64]。中國地方政府越來越多扮演企業家型政府的角色,投資新興綠色產業,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更多正當性,把新興產業從無概率的不確定性轉化為有概率的風險,從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50]。

同時,地方主體的能動性還體現在對制度環境的塑造上。尤其是在綠色產業這樣的新興領域,企業和地方政府具有很多機會和能力通過“制度工作”影響既有制度[65],起到制度企業家(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的作用[66]。制度企業家指的是“那些期望某些特定制度安排并利用資源和相關活動來改變現有制度或創造新制度的主體”[67]。對于綠色創新而言,現有市場規則就如一座“綠色監獄”[68],因為它們常常因為成本和性能的不足受到市場懲罰。因此,除了不斷提升綠色創新的性價比之外,綠色企業家也被迫需要主動去影響新規則的建立來獎勵綠色創新,為綠色方案提供更多正當性。成功的制度企業家需要敏銳地發現政治機會,清晰地界定問題,提出新解決方案或愿景,并聯合不同的利益主體向新愿景前進[66-67,69]。這個過程必然會涉及多種權力的博弈,如話語權力、解釋權力、制度權力和工具權力等[70-71]。

然而,制度企業家的作用并不是個人英雄主義的結果,需要適宜的社會經濟場景支持。Battilana 等[66]認為,制度企業家更有可能在具有危機的機會窗口、高社會異質性、低制度化水平以及高不確定性的場域中發揮作用。在這些條件下,那些擁有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主體更有可能引領制度改變。后發城市既有體制束縛較弱且傳統產業發展水平低,少數綠色企業容易在后發城市獲得較高的社會經濟中地位,從而更有可能推動地方層面生產和消費體制的轉變[3,57]。

4 結論與研究展望

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對于應對全球環境治理挑戰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目前仍是一個未受廣泛關注的新議題。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不僅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還擁有一些重要的優勢,如后發優勢、比較優勢、弱體制阻力優勢、關系優勢等,因而具有更大的轉型潛力。然而,后發城市一般缺乏綠色產業發展的內生力量,需要地方主體積極內化外部機會窗口實現路徑創造。因此,文章借鑒產業追趕研究中的機會窗口理論,構建了“綠色機會窗口-產業系統特征-主體行動策略”的分析框架來描繪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關鍵要素、主體與過程。由于后發優勢和較弱的體制鎖定,后發城市有可能通過積極地回應綠色機會窗口實現綠色路徑創造并跨越“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發展模式。然而,不同的綠色產業在技術創新和價值實現上具有顯著不同的空間需求特征,后發城市要因地制宜地采取適宜的耦合戰略才能實現路徑創造。同時,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還需要地方主體通過為新興綠色產業創造適宜的制度環境,使得綠色創新得以快速發展和擴散。

因此,該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把產業追趕理論應用到城市與區域尺度的可持續性轉型,在考慮產業創新系統特征的基礎上闡釋綠色機會窗口與地方主體能動性對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影響過程,突出了綠色機會窗口的空間屬性以及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新興綠色產業中耦合創新資源和形塑制度環境的作用,彌補了經濟地理研究中對結構過分強調而忽略能動性的不足。文章的分析框架只是初步地提出了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研究考慮的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未來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深入探索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的條件、主體、路徑與績效。

第一,后發城市還是一個尚待深入開發的概念。它包含不同產業結構類型和生態績效的城市,具有不同的轉型基礎條件與路徑[10]。從產業專業化的角度,一些城市屬于邊緣區域,既無綠色產業基礎,也無傳統產業基礎,產業專業化水平低;一些城市屬于綠色專業化區域,有個別綠色產業發展跨過自生臨界點(critical mass);還有些城市屬于綜合性區域,有多個產業(包括綠色產業和傳統產業)發展跨過了自生臨界點[72]。這些城市在綠色轉型中面臨不同的挑戰,可能選擇不同的路徑,因而有不同的政策組合。在明確了后發城市的概念邊界與類型基礎上,未來研究才能更深入研究其轉型的路徑和績效。

第二,綠色機會窗口的產生和作用機制仍需關注。綠色機會窗口一般由制度窗口先打開,但從制度窗口到技術和市場窗口的打開過程仍是一個黑箱。在實證研究中,綠色制度窗口與市場窗口通常難以有效區分,如上網補貼政策打開的新能源電力市場,二者幾乎共生。綠色機會窗口可能在全球-國家-地方任一尺度發生,具有不同的壓力水平和利用機會,因而對后發城市可持續性轉型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時,機會窗口的規模以及其演變的政治經濟因素需要特別的關注。

第三,國家治理與后發城市轉型的關系值得深入挖掘。例如,中國的治理結構和政策范式的優點在于能夠平衡長遠規劃與微觀創新,不斷利用地方試點的方法,在不確定性中學習和發展[73]。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后發城市既可能自上而下地承接國家轉型試驗,又可能通過自下而上的經驗擴散影響國家層面的綠色轉型。在這種背景下,動態的、復雜的,甚至是沖突的多層級政府的治理如何影響地方內外資源的重新配置?相較于西方市場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政策導向下的資源流動性和黏性有何異同?后發城市的轉型經驗如何以及多大程度能影響國家尺度的轉型實踐?這些研究可能會對源于歐洲的可持續性轉型理論產生重大挑戰。

第四,地方主體的動態關系對轉型過程的影響需要更多探索。一方面,在后發城市,良好的政企關系或官商關系是內化綠色機會窗口和錨定創新資源的重要條件。然而,這種關系并不穩定。例如,中國地市官員平均在一個地方的主政時間只有三年[37],政企關系多大程度上會因官員變遷而產生變化?隨著官員變遷以及可能的產業方向轉變,基于特定官商關系吸引的創新資源在多大程度上是錨定的,會有多大的地方黏性?另一方面,綠色企業的經營往往跌宕起伏,地方政府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與企業風雨同舟?[63-64]。隨著綠色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的區位選擇有了更大的流動性,地方如何能夠留住“破繭的蝴蝶”[74]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猜你喜歡
轉型綠色
節儉綠色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綠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綠色環保
品牌研究(2021年35期)2022-01-18 08:45:18
“反季”的冬棗——轉季的背后是轉型
當代陜西(2021年17期)2021-11-06 03:21:30
綠色大地上的巾幗紅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安凱轉型生意經
汽車觀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30
聚焦轉型發展 實現“四個轉變”
人大建設(2018年5期)2018-08-16 07:09:06
轉型
童話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灃芝轉型記
再造綠色
百科知識(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日韩高清一区 |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毛片免费网址|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久久婷婷六月| 日韩123欧美字幕|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亚洲高清资源|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制服无码网站| 精品人妻AV区|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 国产人人射| 欧美午夜网|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午夜啪啪网|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91精品国产无线乱码在线| 无码aaa视频|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天天激情综合|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久久九九热视频|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色天天综合| 欧美成在线视频| 91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午夜不卡|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欧美网站|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有专无码视频| 亚洲午夜片| 国产毛片一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精品三级网站|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经典三级久久|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天天操精品|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精品va|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