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王幫娟 劉承良




摘 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至此,二者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但其基本內涵尚不明晰。本文通過概念分解、政策剖析、文獻梳理和詞義解析,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基本內涵進行了初步界定。所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以知識生產與轉化、關鍵技術孵化為核心功能,以催生原始創新、突破重大科學難題與核心技術瓶頸、增強國際科技競爭話語權為任務使命,以特定科學園區為核心承載空間的國家創新體系綜合性基礎平臺;而區域性創新高地則是以知識應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生產和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為核心功能,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任務使命的區域創新體系研發平臺。同時,對“科學主導型”“創新主導型”“科學+創新復合型”三種科技創新樞紐的功能差異及聯系進行了辨析。
關鍵詞:基本內涵;概念辨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創新高地
中圖分類號:K90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8-0007-08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和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科技創新逐漸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焦點,并在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綜合國力和保障國家安全方面居于核心地位。百年世界大變局背景下,“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1]。
縱觀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史,科技創新具有典型的空間不均衡性,呈現顯著的區域集聚規律。在創新文化、制度和資本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科技要素和創新活動高度集聚于少數城市和區域[2],孕育出不同等級和功能的科技創新樞紐,這些樞紐成為一國參與國際科技競爭與合作的主陣地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骨干節點。因此,布局建設國家科技創新樞紐體系,充分發揮其載體支撐作用,是國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和關鍵依托。針對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尊重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因地制宜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發展路徑”。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中國科技創新樞紐體系的布局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這一嶄新課題也成為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前沿方向。
近年來,國家相繼批復了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和安徽合肥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啟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改革探索;同時,涌現出北京中關村科技園、滬嘉杭G60科創走廊、武漢東湖高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等一批潛力較大的區域性創新高地。但理論界和決策界尚未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統一評價標準,兩者在概念定義、構成要素和功能定位等方面的基本內涵仍不明晰。為此,系統研究二者的基本內涵,是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重要前提。
據此,本文在邏輯解構“科學”與“創新”兩個核心概念的基礎上,結合政策剖析、文獻梳理和詞義解析,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基本內涵進行初步界定,并與其他相關概念進行辨析。既可為國家創新體系功能和布局優化建設提供政策啟示,也可豐富完善中國創新地理學理論體系。
一、科學與創新的關系解構
“科學”與“創新”兩個詞匯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核心構成,理清這兩者所代表的功能特征及其邏輯關系,是界定二者概念內涵的基礎前提。嚴格來講,科學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中間環節和實施對象,而創新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基本結果和價值實現。基于科技創新活動的線性過程,本文從過程和結果兩個維度闡釋“科學”與“創新”所蘊含的基本要義及其相互關系(圖1)。
1. 科技創新活動的“科學—技術—工程”組織過程
總體來講,科技創新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科學、技術和工程三大組成部分或基本環節。其中,科學是人類獲得的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界等客觀規律的系統化知識體系,目的是發現本質、原理、規律和模型等理論成果;技術是人類根據科學原理或實踐經驗所發明創造的各種物質手段和方式方法,產物是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辦法等;而工程(或生產)是根據技術方案進行的物質制造和生產活動,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物質財富,其產物是商品或產業[3]。
從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科學、技術和工程的關系出現階段性演替:①第一次工業革命后,表現為生產→技術→科學的組織過程,即科學發現來源于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進經驗總結,即“技術科學化”。②第二次工業革命后,這三者的關系顯著地向科學→技術→生產的方向轉變,基礎科學理論的發展成為指導技術突破的重要源頭,即“科學技術化”。③第三次工業革命后,科學、技術和生產的關系呈現出互相滲透、依賴和促進的趨勢,科技創新活動逐漸向“科學—技術—生產”一體化方向發展。隨著一些基礎性科學理論發現越來越依賴于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的開發與應用,新的科學知識有時也體現為新技術,即新技術的應用過程中產生新的科學發現,此時的科學與技術融為一體,科學發現同時體現在新技術研發中[4];而新技術革命下,隨著技術迭代的速度進一步加快,科技產品的消費和生產需求則反過來引導推動了應用基礎科學和技術的新發展和新突破。
2. 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的“創新”結果體現
盡管“創新”成為各界高頻使用甚至泛用的一個詞匯,但從經濟學、科學技術學和管理學等專業角度來看,創新的概念有其特定的科學內涵和清晰的語義邊界。“創新”一詞最早出現于經濟學領域,由經濟學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首先提出并闡述 [5]。
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6]。在這些組合中,既涉及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也涉及非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原材料創新、組織創新),但技術創新是熊彼特創新思想的主要內容[7]。熊彼特認為,創新包含了兩個不可分割的基本過程:一是技術發明,二是把發明成果引入商業生產[8],即發明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此外,熊彼特還將技術創新與技術發明區別開來:技術發明是首次提出一種新技術或新工藝,該技術只有被企業吸收用于大規模生產商品、使之轉化為生產力并產生經濟效益之后,才能被稱為創新。簡言之,創新是技術的商業化過程,其判定依據是產生經濟收益和促進生產力發展。
熊彼特之后,學者們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創新”的內涵,將其拓展為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和制度創新等相關概念。總體來看,技術創新仍是創新理論的思想內核,成為經濟起飛的主導(華爾特·羅斯托六階段理論)。
綜上所述,在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科學”是以原理、規律和模型等知識體系構建為主要任務的基礎理論研究環節和實施對象,是科技創新尤其是重大原始創新的源頭。而“創新”則主要表征為科技創新活動的技術開發和工程生產環節,是新技術發明應用于工程生產并實現產業效益的結果現象,是技術商品化和產業化的價值體現。
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基本內涵
1.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基本概念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功能基本明確,多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述,缺乏從構成要素、空間載體、功能定位、任務目標等多個維度的系統性梳理;同時,尚未有學者展開有關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概念內涵研究。
(1)國家科學中心的政策解讀
盡管國家層面并未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概念進行嚴格定義,但其功能內涵從兩份政策文件中便可初見端倪。2016年4月,國務院批復《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方案》并首次提出:“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助于提升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強化源頭創新能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增強國際科技競爭話語權。”2017年1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提出:“初步建成若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使其成為原始創新和重大產業關鍵技術突破的源頭,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基礎平臺。形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臺以及帶動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輻射中心。推動實現重大原創突破,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增強國際科技競爭話語權。”從這兩份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國家創新體系基礎平臺”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概念內核。
(2)國家科學中心的學術界定
目前學術界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概念內涵的理解大體與政策文件一致。代表性觀點包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經國家法定程序批準設立的,依托先進的國家實驗室、創新基地、產學研聯盟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支持多學科、多主體、交叉型、前沿性基礎科學研究、重大技術研發和促進技術產業化的大型開放式研發基地”[9];“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對全球科學技術創新具有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城市或區域,應具備催生重大原始創新、參與全球科技競爭、匯聚頂尖創新主體、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科技創新治理、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等核心功能”[10];“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以大科學設施為基礎支撐,匯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產生創新集聚和輻射效應的大型科學園區”[11]。普遍認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是其關鍵依托,前沿基礎研究(知識生產)、重大技術突破(知識應用)、產業創新發展(知識擴散)是其核心功能,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參與國際科技競爭、引領區域創新發展是其使命所在。
(3)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的拆詞解義
通過拆詞解義,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兩個概念在類別、核心功能、等級層次和創新能級等幾個維度存在顯著區別和聯系。其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側重于國家層面多學科綜合集成的基礎研究功能和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使命,而區域性創新高地則強調區域范圍產學研協同發展的技術研發功能和產業創新引領發展(表1)。
(4)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創新高地的基本概念
基于二者的關鍵詞關系解構、政策剖析、文獻梳理和多維詞義分解,本文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概念進行界定。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指以一流大學、頂尖科研院所和創新引擎企業等創新主體為依托,以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群、高層次人才和國家級創新平臺等戰略科技力量為支撐,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聚焦基礎科學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開發研究,以知識生產、知識轉化和關鍵技術孵化為核心功能,以催生原始創新、突破重大科學難題與核心技術瓶頸、增強國際科技競爭話語權為任務使命,以特定科學(技)園區為核心承載區、以城市為功能配套區,多學科交叉、多領域集成、多要素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綜合性基礎平臺,是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和輻射帶動全國發展的科學策源地與創新文化引領地。
區域性創新高地是指以創新型企業和各級各類技術研發機構等創新主體為主要依托,以技術研發人員、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和風險投資等科技創新要素為支撐,以知識應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生產和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為核心功能,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為任務使命,以特定科技園區為核心承載區、以城市為功能配套區,產學研一體、輻射帶動周邊區域技術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基礎平臺。
2.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內涵比較
基于以上概念界定,從功能定位、構成要素和空間結構等方面對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進行比較(圖2)。
(1)過程和功能視角比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科技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創新鏈上、中游環節,以知識生產、知識轉化和關鍵技術孵化為核心功能,是世界級科學資源和原始創新集聚中心,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占據核心位置。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科技創新活動則主要集中在創新鏈中、下游環節,以知識應用、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生產和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為核心功能,強調技術和產業創新,承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知識溢出、技術和產業轉移,促進新技術開發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壯大,是區域創新體系和地方創新網絡的增長極和輻射帶動區域創新發展的能量源。
(2)構成要素視角比較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構成要素差異主要體現在創新主體的類型差異和環境支撐要素的等級層次差異方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匯聚了現代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集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世界一流大學和頂尖科研院所及創新引擎企業等創新主體以及世界一流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等高層次人才,在科技創新資源要素稟賦上處于全國乃至國際頂尖水平。而區域性創新高地則在高等級創新要素優先向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自由流動的作用下,對區域范圍內(流域、省域、城市群、都市圈或城市等不同空間尺度)的創新型企業和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主體、技術研發人員和產業技術工人等支撐要素具有一定的集聚和吸引能力。但整體來看,科研院所、企業、研發機構、人才和資金等要素仍是兩者發展所需的共同要素。
(3)空間載體視角比較
特定科學(技)園區都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實際落地建設的核心承載區或空間載體,而城市或城市群則是為兩者提供各類資源要素支撐的功能配套區。在空間布局結構模式上,城市集中布局模式、城市分散布局模式和城市群協同聯動分散布局模式是潛在的幾種布局模式方案。
三、科技創新樞紐體系相關概念辨析
近年來,政策界和學術界提出多個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相關的創新空間概念,與之共同構成了科技創新樞紐體系。基于“科學”與“創新”的關系解構,從科技創新功能和過程視角,這些相關科技創新樞紐體系概念可劃分為“科學”主導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關概念)、“創新”主導型(區域性創新高地相關概念)和“科學+創新”復合型(科技創新中心相關概念)三大類型(圖3)。
1.“科學”主導型
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關的概念,主要包括國家科學中心、科學中心、科學城和科學園等。這些概念均主要以基礎研究環節的科學研究功能為主,但在等級層次、空間載體和核心功能方面又有所區別。
(1)國家科學中心
“國家科學中心”的概念發源于國外,且與國內概念認知相比有較大區別,國外的“國家科學中心”一般是指某些特定研究機構實體,尤其是以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機構。如俄羅斯的“國家科學中心”是指聯邦政府授予的具有先進設備和國際公認科技成果及人才的科研單位,相當于國家級重點科研單位[12];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是法國最大的以基礎研究為主的國家研究機構。國內“國家科學中心”這一概念基本上等同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科學中心
“科學中心”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概念層次包含從國家、地方到研究機構等多個尺度。1962年,日本學者湯淺光朝較為系統和定量地對“科學中心”進行了定義并提出“科學中心轉移理論”。當一個國家在某一時期內科學成果數占全世界總數的25%以上時,則為世界科學中心[13]。不難看出,這一層面的科學中心是指某一個國家,如中國明確提出“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近年來,“科學中心”也被用來特指一些科學領域的研究機構,通常以學科領域+科學中心的形式表達,如醫學科學中心、腦科學中心、健康科學中心等。因此,總體來看,“科學中心”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個概念,無論在構成要素、創新主體或是空間載體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
(3)“科學城”或“科學園”
嚴格意義上,“科學城”或“科學園”屬于“科學研究綜合體”。早期設立的“科學城”是以基礎科學研究為主要功能,通過集聚和協同效應,促進科研成果產出的科學園區。后期通過三螺旋模式(政府、企業和高校),加強科學研究與產業界、社區之間的互動,推動成果轉化和創新產出[14],逐漸向衛星城方向發展。如日本筑波科學城,是全球典型的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的世界級科研中心,也是具有基本城市功能和形態的科技“新城”。“科學園”提出伊始便強調大學與工業的結合,是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為主要目標,促進知識鏈、技術鏈與產業鏈相結合,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知識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科技園區[15],如美國硅谷、英國劍橋科學園和臺灣新竹科學園等。可以看出,“科學園”在空間范圍、空間載體和主要功能上與“科學城”基本相同,兩者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也殊途同歸,基本可統稱為“科學園(城)”。整體來講,“科學園”和“科學城”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創新主體和主要功能方面較為接近,“科學園”和“科學城”的空間地域范圍近似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
2.“創新”主導型
區域性創新高地強調以創新鏈中下游的技術和產業創新為主要功能,與其相關的概念包括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這些概念多是國家明確批復設立的特定創新平臺或科技園區。根據創新主體構成或空間載體,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1)單一創新主體為主導
即以獨立法人實體(企業、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等)為載體的“創新”主導型概念。包括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三者均強調技術和產業層面的創新,如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是實現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促進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強調突破重點領域共性關鍵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商業化和產業化;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的功能側重在戰略性產業領域前沿技術研發、高成長型科技企業投資孵化、實驗室技術熟化和競爭前商品試制、技術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等。三者均高度依托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組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多創新平臺參與的產學研聯盟和創新網絡。從功能來講,這些科技創新樞紐與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功能高度契合;從空間載體來看,這些概念基本上是區域性創新高地(以科技園區為核心承載區)的個體組成要素。
(2)創新主體集群為主導
即以科技園區或區域為載體的“創新”主導型概念。包括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空間范疇來看,三者均屬于科技園區類創新空間,與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核心承載區基本一致。從功能定位來看,都強調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發展,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主要目的是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以發展電子與信息技術、新材料、先進制造技術、航空航天等高新技術產業為本職功能而批準設立的科技工業園區;高科技園區則是以開發高技術和開拓新產業為目標,促進科研、教育與生產相結合的園區,基本等同于高新技術開發區[16]。可以看出,這三者的功能基本上也是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核心功能。因此,無論從空間載體還是主要功能來看,這三者均與區域性創新高地內涵高度吻合,是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的核心依托。
總之,這些相關概念都與區域性創新高地內涵高度相關或一致,基本上屬于包含與被包含、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其中,區域性創新高地構成區域創新空間體系的外圈層,園區類科技創新樞紐(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居中圈層(核心載體),內圈層(核心個體)則是法人實體類科技創新樞紐(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3.“科學+創新”復合型
科學與創新緊密聯系,高度集聚,往往遵循綜合化和共區位,從而孕育形成“科學+創新”的復合型科技創新樞紐。基本涉及從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到產業發展的創新鏈全過程功能,主要包括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等概念。概括起來,可以劃分為科技創新中心類和創新型地域類。
(1)科技創新中心類
包括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從功能上來講,該類科技創新樞紐概念不僅要求具備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功能,還要求具備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商業化和產業化等功能,是“科學—技術—產業”創新鏈完整鏈條的高階、均衡化發展結果。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不難看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三者暗含一定的等級和功能差異。相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主導功能更豐、影響范圍更大、等級層次更高,具有全球影響力。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屬于下一科層,等級明顯低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科學中心,是在特定區域內具有較強創新活力和創新能力,能夠顯著集聚和合理組織創新要素,驅動區域創新發展的創新空間,是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和全球創新網絡的關鍵“樞紐”[17]。此外,政府界和學術界曾提出了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概念,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密集、科技創新活動集中、科技創新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輻射范圍廣大,從而在全球價值網格中發揮顯著增值功能并占據領導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區,是世界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創新源地[18]。這一概念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概念內涵類似,均強調創新能級的全球影響性和控制性。但部分學者認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是具有更高層次性、更大影響力和更強控制力的科技創新樞紐。
(2)創新型地域類
包括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等。該類型概念更接近于一種發展戰略或發展導向,即具有“創新型”特征的地域,可適用于任何尺度的空間單元。總體來看,“創新型”特征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內涵不僅局限于科技創新活動的某一個環節或某一種功能。普遍認為,創新型地域是創新源(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產業集群、服務機構、孵化器和加速器等集中的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涵蓋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服務創新、文化創新和創新環境等的綜合性創新體系。
四、結論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是國家創新體系布局建設的核心關鍵,也是創新地理學研究的前緣熱點,系統厘清二者的科學內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從核心概念關系解構、政策剖析、文獻梳理和詞義解析等角度來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的基本內涵及其相關概念既有明顯區別,也存在密切聯系。
創新主體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一流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院所等為依托,區域性創新高地則以高科技企業、創新型企業及其研發機構為支撐。
關鍵支撐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大科學裝置集群、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國家級創新平臺等為支撐,區域性創新高地則以技術研發人員、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和風險投資網絡等為支撐。
核心功能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基礎科學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為主導功能,以催生原始創新、突破重大科技瓶頸、增強國際科技競爭力為任務使命,而區域性創新高地則以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生產和新興產業發展為核心功能,以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驅動區域創新發展為任務使命。
空間載體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特定科學(技)城為核心承載,是多學科交叉、多領域集成、多要素協同的國家創新體系集成平臺;而區域性創新高地則以特定高科技產業園區為核心承載,是產學研一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基礎平臺。
空間組織上,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全球創新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和輻射帶動全國科技發展的科學策源地和創新文化引領地,是國家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國家隊”;而區域性創新高地則是帶動周邊區域產業升級和驅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高科技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集散地,是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區域“增長極”。
發展方向上,二者協同發展構成國家創新體系的基本架構和核心支撐,“科學+創新”的復合型功能是其共同演化趨勢,從而實現創新鏈條上各環節功能的均衡發展和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 2021(6):4-11.
[2] 杜德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動力與模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 董坤,許海云,羅瑞,等.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分析研究綜述[J].情報學報,2018,37(6):642-652.
[4] 林苞,雷家骕.基于科學的創新與基于技術的創新——兼論科學—技術關系的“部門”模式[J].科學學研究, 2014, 32(9):1289-1296.
[5] [美]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何畏,易家詳,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0.
[6] 張鳳,何傳啟.創新的內涵、外延和經濟學意義[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2002(3):55-62.
[7] 楊東奇.對技術創新概念的理解與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49-55.
[8] 吳金希. “創新”概念內涵的再思考及其啟示[J].學習與探索, 2015(4):123-127.
[9] 王振旭,朱巍,張柳,等.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科學城概念辨析及典型案例[J].科技中國, 2019(1): 48-52.
[10] 葉茂,江洪,郭文娟,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的經驗與啟示——以上海張江、合肥為例[J]. 科學管理研究, 2018, 36(4):9-12.
[11] 張耀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內涵、功能與管理機制[J].中國科技論壇, 2017(6):5-12.
[12] 王振,李斌,梁正.俄羅斯國家科學中心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 2017, 32(Z1):70-73.
[13] 馮燁,梁立明.世界科學中心轉移的時空特征及學科層次析因(上)[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0(5):4-8.
[14] 袁曉輝,劉合林.英國科學城戰略及其發展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 2013, 28(5):58-64.
[15] 雷德森.對科學園認識的演進和發展趨勢[J].科研管理, 2004(3):55-61.
[16] 劉衛東.世界高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的趨勢[J].世界地理研究, 2001(1):36-40.
[17] 馬海濤,陶曉麗.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內涵解讀與功能研究[J].發展研究,2022, 39(2): 64-70.
[18] 杜德斌,段德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空間分布、發展類型及演化趨勢[J].上海城市規劃, 2015(1):76-81.
通信作者:劉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