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文君 李軍杰







摘 要:在“雙新”背景下,城市調查相關的高考試題逐漸增多,在教學實踐中選擇合適的城市調查活動,并設計相關問題進行測評,可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本文以“寧波城市化進程”調查活動為案例,闡述了基于地理實踐力測量的活動選擇和測評框架的搭建,并結合具體調查情境開展了相關的紙筆測試問題的教學實踐活動。
關鍵詞:城市調查;紙筆測試;評價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8-0038-04
社會調查活動是一種主要的地理實踐活動,也是地理科學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1]地理調查是指面對真實的社會地理現象,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調研等社會調查的方法,借助調查工具(如地圖、數字通信技術等)客觀認識現象,了解其地理過程和相關聯系,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地理洞察力。城市是人口聚居、產業活動豐富、人地關系復雜的地域,城市地理調查活動以學生熟悉的地理情境為依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觀察、感悟、理解城市地理現象發生機理,提升地理實踐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人地協調觀。
一、高考試題中與城市相關的考查內容與設計特點
城市聚落一直都是高考試題命制中重點關注的方向。從近三年全國高考地理試題的統計中發現(表1),其考查內容側重于城市某地理事象(如人口、產業、交通)空間特征和變化特點感知、地理事象成因分析,以及地理事象發展評價等方面。
[時間 試卷及題號 考查內容 2019 甲卷 43 題 安仁古鎮游客人數與留宿人數 乙卷 1~3 題 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變化水平 乙卷 37 題 浙江滑雪場的建設與分布 2020 甲卷 4~5 題 東北某居民住宅區建筑物的空間布局 丙卷 4~5 題 西部某市常年外出人口數和女性人口數結構特征 2021 乙卷 36 題 某品牌連鎖咖啡館在上海的分布 ][表1 2019—2021年全國新課標卷與城市相關的試題統計]
試題呈現方式傾向于以下兩種:一是主題式,即從一個城市主題或核心地理事象切入,感悟其空間特點,分析其形成過程,評價其發展現狀及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如2019年乙卷37題,從“浙江滑雪場”這一地理事象切入,考查其空間布局原因、與其他產業間的關系、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內容。二是關聯式,即從同一空間尺度或者同一時間尺度,比較分析城市某一地理事象空間分布的差異性或關聯性。如2019年乙卷1~3 題,在同一時間段,對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協調發展水平展開比較,并以上海為參照尋找城市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二、城市調查活動選擇與測評設計
1.城市調查實踐活動的選擇
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集聚地,人類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其可調查的對象也豐富多彩。地理調查活動是學生走出課堂、親身體驗、調查了解社會現象、提升學習能力的好方式,相比其他實踐方式易入手、投入低。夏志芳教授指出“社會調查研究模式是指運用社會調查和資料分析來進行研究性學習。許多與社會聯系緊密的人文地理課題適合于本模式”。[2]從宏觀層面看,可開展:①城市化過程調查(城市面積、城市人口、城市景觀);②城市交通線路與工業區分布調查;③城市綠地與水域現狀調查等。從微觀層面看,可開展:①城市商業網點布局調查;②城市交通流量與尾氣排放調查;③城市公共交通站點(共享單車停放點)布局調查;④城市居民小區建筑物布局密度與采光度調查;⑤雨后校園積水狀況調查(對應海綿城市建設調查)等。
2.城市調查紙筆測評的探索
地理調查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行動能力和意志品質是學生真實學力最好的詮釋。地理調查活動評價的過程中,評價量表的設計可從活動內容出發,由單維度到多維度,由單點思維到多點思維,著眼于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進階發展。
筆者以寧波市作為調查對象,選取“寧波城市化進程”作為調查主題,圍繞寧波城市化特點、原因分析、多重城市化問題背景下城市發展決策這三個核心問題展開測評,重點關注學生調查方法和工具應用能力、調查信息提取處理能力、地理問題分析解決和區域發展決策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圖1)。
在學生親歷調查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提供的調查信息,設計相關問題,筆者開設了一節以“寧波城市進程”為主題的學生地理實踐力測評課。
【活動一】三江口城市景觀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寧波城市化進程。第一調查小組的學生通過網絡搜尋和現場調查的方式獲取了圖2所示的四張不同年份的寧波市三江口照片。第二調查小組在走訪城建檔案館的基礎上繪制了圖3所示的寧波城區面積變化略圖。第三調查小組通過查閱不同年份城建區面積數據,繪制了圖4所示的寧波市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面積變化統計圖。依據調查信息,完成以下問題。
(1)據圖說明寧波三江口城市景觀自民國以來的變化。
(2)觀察寧波城建區的變化,說出城市化過程的實質。
(3)除了查閱網絡信息和搜集景觀圖像外,還有哪些調查方法可以了解寧波城市化過程,試列舉兩種以上的方式。
此活動環節以“寧波城市化表現”為背景,以獲取景觀圖像、繪制寧波城區變化圖,以及提出其他調查方法和調查內容為任務驅動,考查學生對“城市化過程和特點”的理解,同時對學生調查方法應用、調查工具選取、調查信息感知獲取、調查信息分類歸納、調查方案設計等地理實踐力進行測評。
學生在問題(1)的回答中,給出多樣化的答案,大部分學生能依據圖2信息,從建筑景觀、道路景觀等的直觀變化來說明三江口城市化的表現,但很少有學生能從中抽取人口(居民人數)變化這一隱性信息。在問題(2)的回答中,大部分學生能提取到圖3、圖4顯示的直觀信息“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但很少能從具體到抽象,對城市化過程的實質進行高度歸納 (人口集聚,第二、三產業集中),說明學生的信息提取與應用能力還相對比較薄弱,由觀察與感知到抽象與概括的思維能力尚未養成。在問題(3)的回答中,學生呈現出多樣化的答案,其中有“走訪不同年齡的居民,了解城市變遷”“查閱城市人口變化數據”“做問卷調查,了解從業人員的變化”等,反映出學生已具備一定地理調查的行動能力,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但也有部分學生缺失這方面的調查素養。
【活動二】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市經濟飛速發展,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第四調查小組獲取了1978—2019年寧波市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數據(表2)。依據表中信息,完成以下問題。
(1)將表格中的數據用直觀的統計圖表示。
(2)結合圖表信息,分析寧波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原因。
此活動環節借助寧波產業結構變化特征來分析寧波城市化過程,感悟城市化的動力機制。通過調查數據表達方式轉換,考查學生地理信息的處理與表達能力,以及能運用地理數據深入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為了較好地評估學生“地理信息表達、分析與應用”這一素養的形成狀況,設計了對應評價量表(表3)。
【活動三】第五調查小組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寧波城市化過程中存在產業不夠集聚、交通擁堵、部分資源短缺、行政劃分與管理矛盾等問題。就城市可持續發展收集到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觀點①:繼續擴大市區規模,將寧波建成超級大城市以帶動鄉村地區的發展——城市帶動鄉村。
觀點②:優先發展寧波轄區的縣、鄉鎮,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化——農村包圍城市。
問題:你贊成哪個觀點?說出你的依據,并從產業發展、交通建設、資源利用、管理機制等角度因地制宜為寧波城市發展提出建議。
此活動環節著眼于城市化產生的系列問題背景下,城市發展現狀評價和未來發展道路決策,側重于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等核心素養的考查,同時也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的評價。
此活動涉及的是開放性問題,主要考量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應從學生的思維結構方面對其回答進行評價(表4)。
三、城市調查活動測評建議
1.聚焦學情,進階測評
城市地理調查活動是以學生生活環境為情境,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形式。學生是調查的主體、是活動的實踐者,在調查活動設計前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實踐基礎、認知水平、思維能力和對調查活動的興趣、態度、科學素養等,有梯度、循序漸進地選定測評視角和調查內容。
2.聚焦目標,精選主題
如何培養地理調查能力應該忠于課標的要求,地理調查不是在網上簡單截取、下載結論的過程,而是到真實社會中動手動腦的行動,以實現課標的要求。[3]城市地理調查活動的設計應該圍繞課標,從地理視角選取典型的地理問題作為主題,如城市空間格局變化、城市產業發展、城市道路變遷等。同時,調查活動的選題和設計要因地制宜,使調查活動更具有生命力和踐行力。通過有序探究區域城市地理事象的發生與發展,引領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學科的智慧探索解決身邊的地理問題。
3.聚焦素養,細化評價
調查活動旨在提升地理實踐力,同時培育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方法,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問題的設計應該更多關注素養考查,借助多樣的評價方式,多維度、分層次評價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素養,既關注學生對調查方法、調查工具、調查方案設計、調查數據處理等實踐行動能力的評價,也關注學生地理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區域評價與決策能力,以及調查模型建構與遷移應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夏志芳.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李梁輝.基于水資源調查的地理實踐力培養[J].地理教育,2020(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