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秋 林俊良
摘 要:探究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思路,有利于促進立德樹人的高質量發展。通過文獻綜述、對比研究等方法,在“互聯網+教學”和“信息技術+教學”的背景下,搭建適應“SPOC+無人機”教學模式的課程思政路徑。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是“理論化思政教育+事件化思政實踐”的綜合平臺,可通過建設標準化的課程思政大綱、搭建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成果與事件實踐展示平臺、豐富學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內容等方式,提升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關鍵詞: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SPOC+無人機”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8-0073-04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17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見》中提出“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強化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理論課教學座談會上指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思政課,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當前階段,我國高等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已成為教學與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各類型專業和課程的思政建設也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地理科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特征、現象及其與人類社會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對培養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學者們基于地理科學專業特性,在探究課程思政內涵與本質的基礎上[3],對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進行構建[4],從主要專業課程方面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探索[5],并以此為參考向地理信息科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開展拓展研究[6]。在專業的宏觀層面和課程的微觀層面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具有較強的可行性,所提出的方案對解決“培養什么人和為誰培養人”問題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也有部分學者以黨史教育為視角對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踐思政建設進行探索,認為紅色革命遺址、古跡、紀念館等應列入實踐基地[7]。以政治元素為核心開展具有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思政實踐同樣具有可行性,家國情懷與地理精神、愛國主義與政治覺悟、科學主義與責任擔當是地學人必須具備的政治素養[8]。通過文獻梳理,已有相關研究成果,思想觀點百家爭鳴,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現有研究的視角主要聚集于專業整體層面或具體一門專業課層面,而從實習實踐視角開展課程思政的研究略有不足。在研究內容方面側重于傳統授課模式下的思政建設,而針對MOOC、SPOC等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從地理科學專業自身特點出發,以當前比較流行的“無人機”地理航拍實踐和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為視角,開展野外實習實踐環節的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以期為專業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一、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1.契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地理科學專業實習實踐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師范類實習實踐,另一類是非師范類的野外實習實踐。隨著地理類專業技術的發展和信息科技的壯大,地理科學專業也在向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領域融合發展。在教育信息化,加之疫情時代和后疫情時代的環境下,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與理念對教學模式有一定影響,主要表現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快速發展(如大規模的在線課程教育和小規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等),各類教育教學網絡平臺廣泛使用(如云課堂、騰訊課堂、速課網、雨課堂等),這些不僅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普及,而且對實習實踐類課程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信息化、互聯網和混合教學的大環境下,有必要探討如何高效、有針對性的落實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為立德樹人奠定基礎。
2.適合地理信息技術發展
我國地理信息產業迅速發展,地理信息技術頻繁革新換代,在3S技術總體框架下,對地理信息數據的采集方式也有了新的技術和儀器設備支撐,如無人機。在開設地理科學專業的高校中,多數將無人機相關課程列入其人才培養方案中,成為專業課程野外實習實踐數據信息采集的重要手段。無人機技術對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模式改革影響主要體現為:在野外實習實踐開始的前端,通過向學生播放歷次實習實踐所獲得的無人機影像,讓學生提前認知野外實習實踐的區域特點、路線選擇、考察內容、工作任務等,達到實現培訓的目的;在具體野外實習實踐中端,通過無人機航拍,記錄學生在實踐中的學習情況、工作成效并對野外突發狀況進行監控,為實踐教學保駕護航;在實習實踐完成后,學生通過整理、回放無人機影像,對本次野外實習實踐進行總結,撰寫研究報告,存儲珍貴視頻,培養學生熱愛地理的高尚情懷。因此,在以無人機為代表的地理信息技術革新背景下,有必要拓寬野外實習實踐中的課程思政建設,為培養具有山江海情懷的地理人奠定基礎。
二、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地理學是一門非常經典的學科,地理科學專業又是一門非常傳統的專業,長期以來,在地理學者們和地理教學者們的共同努力下,有關地理學科的科學研究和地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實踐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地理師范生。在高等教育快速變革的當下,各高校的地理科學專業教學改革雖能跟上時代步伐,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實踐教學中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探究上還有提升空間。
1.缺乏課程思政設計標準
在人才培養上,尚未建立全課程的課程思政標準。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課程涉及《地圖學》《地球概論》《地質地貌學》《水文氣象學》《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土地資源學》《經濟地理學》等理論性課程,且每門課均配套有實踐環節。雖然人才培養方案從宏觀層面約定了課程思政建設要求,但具體到課程教學大綱中,卻沒有針對每門課程、每個章節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標準與要求。這也使得大部分任課教師由于缺乏標準化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在貫徹執行課程思政中相對隨意,存在開展課程思政的認識偏差。
2.缺乏學生思政實踐環節
尚未建立“互聯網+教學”和“信息技術+教學”的課程思政構建路徑和學生思政實踐要求。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中,依據實習區域特點、教學任務安排和教學目標設計,學生通過“分組式+分散式”或集中式開展實踐活動,但野外相對空曠,學生不易控制,因此帶隊指導教師可采取小規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指導學生的分組分散考察學習。學生考察認知的對象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典型自然資源,水、土、氣、生、人等生態環境,城、鎮、村、人、產等人文經濟要素,教師需要加強思考如何將這些對象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提煉出來,有效傳授給學生。立德樹人是學生培養的重中之重,但在實踐中,往往出現思政教法“一刀切”,即讓學生在規定時間用規定平臺收看全國性的、全區域性的或是全校性的思政類課程直播,或機械地進行打卡學習,這樣既無法達到引導學生思想的作用,還會讓學生更加厭倦,尤其是對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個性主義相對膨脹的學生,這種看直播、打卡學習的課程思政方式很難迎合他們的口味,效果不佳。因此,開展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口味的、具有事件實踐性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尚需擴展。
3.課程思政內容單調
課程思政建設內容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文化傳承薄弱。隨著全球數字化、智能化的不斷推進,國際競爭中文化越來越成為中堅力量。當代大學生崇尚西方的自有主義、個性主義和享樂主義,對我國經典的“五講四美三熱愛”不以為然,對“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悌慎廉、勤正剛直勇”置若罔聞,對“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五倫十義”置之不理,對“歷史經典、時代楷模、民族英雄”充耳不聞,大學生涯就是“游戲人生、戀愛人生、享樂人生”,致使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后工作屢遭重創、生活平淡無奇。因此,對于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以地理文化教育和地理精神傳播為抓手,也是一條重要路徑。
三、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思路
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應在三全育人思想指導下,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野外實踐中通過構建標準化的、融合傳統文化的、對接時代新潮流的方式,促進專業理論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實踐課形成協同效應,在地理信息技術支持和學情分析前提下,教師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整合為知識藝術品進行講授,學生把思想政治素養轉化成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實踐,實現立德樹人根本教育宗旨。因此,野外實習實踐是“理論化思政教育+事件化思政實踐”的綜合平臺,設計學生的思政實踐事件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體現(圖1)。其實施思路有以下幾點。
1.制定標準的課程思政教學大綱
設計標準化的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大綱,開展實踐化、行動化的思政建設。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所占學分的比例較大,因此常規情況下,均會提前編制實習任務書,包括實習計劃、實習任務、實習目標、地點與路線規劃、交通與成本控制、野外安全教育、實習評價體系等內容。同時在實習任務書的基礎上,增加實習實踐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并統一規定,按照實習實踐學分大小,以實習日為單位,在學生每日的“分組+分散”野外考察中,要求帶隊指導教師進行不低于多長時間(如20分鐘)的思政內容講授;學生每日完成不低于500字的思政學習日記,開展好人好事實踐,如在實習地點開展公共衛生大掃除、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傳播地理科學知識等。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陶冶情操、抒發情感、滋養心靈,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切身實踐,以實際行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通過學生的切身思想政治實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激發其為人民服務的斗志與激情。
2.構建學生思政類事件的實踐機制與展示平臺
搭建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成果與事件實踐展示平臺。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信息的傳輸、共享、展示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媒體、自媒體等平臺與技術發展迅速,高等教育界應創建一套完整平臺,專門用于展示大學生思想政治實踐事件。自美國頂尖大學設立網絡學習平臺以來,MOOC在中國境內廣泛推行,SPOC作為MOOC的發展形式,有助于創新教師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一方面,野外實習實踐指導教師將實踐課程思政教學大綱設計的內容進行傳統講授,并結合“黨建+團建”等內容進行制作,通過線下講解或在線上教學平臺發布PPT、VR、音頻等送至學生端,通過SPOC教學模式對野外實踐小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政理論教育。另一方面,在野外實習實踐中,學生要完成思政實踐事件,并將其過程進行多媒體記錄,因此,學生可以利用SPOC技術,將思政實踐事件整理成自媒體視頻、音頻、圖片、文字報道等多媒體形式,在統一的成果展示共享平臺上發布,或是學生自行在展示平臺上建立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進行事跡報道、開展講座,并與其他學生進行線上線下思政實踐交流和經驗傳授。因此,學生要建立自己的SPOC內容,展示其思政實踐事件,弘揚社會正能量,彰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3.拓寬課程思政教育內容
豐富學生課程思政教育實踐內容,把文化、法律等納入野外實習實踐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地理科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特征、人文現象及其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地理與地理信息的集合體,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在野外實踐中,學生通過運用地圖獲取信息,從而可以設計中國地圖文化的思政內容,如九鼎圖的來歷、山海經圖的失傳、山海經的發展,成語“圖窮匕見”的歷史故事以及地圖在我國古代所具有的崇高身份與地位象征等。當前,無人機技術成為地理信息采集的重要手段,但我國大比例尺度的地理信息獲取受法律保護與限制,無人機的快速發展,對地理信息采集、曝光和航空安全都產生了顯著影響,因此可從法律視角講授無人機航拍的合法程序,并要求學生向社會廣泛宣傳無人機的合法使用。在實習實踐基地選擇方面,應增加紅色革命和紅色文化基地,把參觀學習烈士陵園、抗戰紀念碑、紅軍遺址、烈士紀念館等納入地理科學專業野外實習實踐內容,把班級團結、支部黨建活動融合到野外實習實踐環節,師生共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一起聆聽當年的戰役故事,追憶往昔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教育學生尊重歷史,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而努力奮斗,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野外實習實踐的課程思政建設,既要強調從師生層面運用各類信息技術手段與平臺開展思政建設展示,又要強調學生層面進行思政素養的事件實踐,以“思政講授+事件實踐”的方式開展,達到錘煉學生意志品德和實現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與育人成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教育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人民網.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22-03-15].http://www.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3] 張正玉,張艷艷.對“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解析[J].才智,2022(8):5-8.
[4] 王海靜.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研究與構建[J].地理教學,2021(13):23-25.
[5] 謝鑫,丁明軍.“世界地理”課程思政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10):60-63.
[6] 曹建軍,朱瑩,肖暉,等.“行知精神”在地理信息科學專業課程思政中的實踐探索[J].地理教學,2022(3):34-36.
[7] 陳世發,李航飛,楊林,等.滲透黨史教育的地理科學專業野外綜合實習探索與實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1(6):12-14.
[8] 李云帥,李曉東,郎赟超,等.課程思政在地理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運用——以天津大學地理科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1,7(14):162-165.
通信作者:勞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