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綺 伍洋 程清平






摘 要: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革命遺址數量眾多,為紅色研學活動開展提供了重要場所與物質保障。本文從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視角出發,耦合紅色資源和地理學科知識,從研學路線與主題設計、研學課程設計、研學實施以及研學評價設計四個方面設計研學方案。希望通過紅色研學旅行,培養學生地理學科知識以及區域認知能力、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進而有效提升地理綜合思維。與此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實現品德塑造、審美升華,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與民族精神。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紅色文化資源;紅色研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8-0065-04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讓廣大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增強對堅定“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1]。紅色研學旅行是一種綜合性地理實踐活動,能引導人們關注自然地理層面的紅色路線、紅色遺跡與紅色景觀和人文地理層面的紅色影像與紅色檔案,通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結合,讓學生從中感受紅色文化與精神,銘記紅色歷史[2]?;诘乩砗诵乃仞B培育的紅色研學活動,既能讓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紅色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環境,又能讓其在紅色文化的洗禮下進行地理探究實踐,在專業學習中更好地鍛煉自己并提升能力[3]。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為案例,通過研學旅行的活動形式,將紅色元素滲透其中,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培養家國情懷和地理核心素養。
一、紅色研學路線設計
1.選擇研學點
昆明作為一座承載輝煌革命歷史的城市,集旖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地理條件優越,這里有崇山峻嶺,四季如春且孕育著眾多生命,是地理教學與紅色研學旅行的最佳選擇。在過去的百年歷程中,昆明留下了大量珍貴革命歷史遺跡與紅色文物,既有以中共云南地下黨建黨舊址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在昆明傳播新思想的歷史見證,也有以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和金沙江皎平渡口等為代表的長征紀念地。筆者以地理視角分析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地理知識,經過實地探訪后將地理區位、地質地貌與生態環境等地理知識融入紅色研學旅行中。綜合考慮,此次研學旅行點選擇昆明市區中共云南地下黨建黨舊址、云南起義紀念館、云南解放紀念館、抗戰勝利紀念堂博物館、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下轄區縣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轎子雪山風景區、九龍鎮(紅軍烈士洞、木克鄉紅軍壁畫)、皎平渡、烏東德水電站,這些景點既為紅色研學活動開展提供了空間與物質保障,也便于進行地理探究。
2.擬定研學主題
首先,以學習中國共產黨在云南的發展歷史為開端,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程與成就。其次,以銘記長征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為主線,通過追尋紅軍在昆明的足跡,學生能夠多維度地了解紅色革命精神的深刻內涵,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和政治引領。最后,學生通過領略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感受新時代的輝煌成就,展望無限美好的未來,希望學生不忘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風雨兼程,能夠繼續肩負歷史重任,砥礪前行。根據上述思路擬定了“重溫革命歷史,走進將帥搖籃”“銘記長征歷史,傳承紅色精神”“體驗國之大器,感受中國力量”三大研學主題,研學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3.規劃研學路線
此次研學路線的設計需突出地域差異并體現規律性,實現“以點帶線”和“以線帶面”的雙重效果[4]。秉著“研學為主,旅游為輔”的原則,研學路線規劃如表1所示。該路線既能保證研學點以最優路徑串聯起來,又能沿途感受昆明市下轄區縣之間的發展差異,使學生在行程中思考造就這種差異的原因。
二、紅色研學課程設計
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育的紅色研學課程設計應重點突出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分析紅色文化資源,以革命歷史遺跡與紅色文物為基礎,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所在地區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真正做到將紅色教育與地理教學結合,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革命事件產生原因及發展過程,體會革命意義,弘揚革命精神。此外,紅色研學內容應客觀科學,不能為了達到特定目標而違背事實[5]。研學課程設計如表2、表3、表4所示,其主題依次分別為:①“重溫革命歷史,走進將帥搖籃”;②“銘記長征歷史,傳承紅色精神”;③“體驗國之大器,感受中國力量”。
三、紅色研學活動的實施
1.研學前準備
研學前準備是為保證學生在研學中有序推進各項實踐活動而需要做的一些準備工作。教師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現場會議等形式,組織學生提前學習研學活動方案,并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組建學習小組,最后,教師應為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講座,制定應急預案。
2.研學中實踐
本環節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進行。教師可利用行車時間為學生介紹沿途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探討昆明市下轄區縣之間的發展差異。研學途中,在教師和組長的帶領下,依照研學內容進行考察探究。學生可通過文字、照片、視頻與錄音等方式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記錄。教師應及時補充學生未發現的知識點,并為學生的探究結果進行講解、點評與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能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與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同時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其吃苦耐勞與勤儉節約的美德,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
3.研學后展學
研學旅行活動結束后的一周內應及時開展成果展示,確保活動內涵不斷提升,使研學所得、所感及所思及時呈現并使知行合一效果得到加強[6]。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回顧活動過程,通過PPT匯報等形式展示研學成果。此外,還可舉辦如地理攝影作品展、紅色知識競答與紅色話劇表演等比賽增添研學旅行的趣味性,熏陶學生的地理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家國情懷意識,強化國家認同感。
四、紅色研學評價設計
本次活動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過程性評價從研學路線設計、研學內容開展及目標達成、研學實施三個階段建立評價維度(表5),終結性評價包括自評、互評和師評。學生依據個人與組員的表現進行自評與互評,教師根據每組學生研學過程表現給予“優秀”“良好”“合格”的等級評定。通過兩種評價對師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投入度、參與度及活動成效形成一個全面立體的綜合評估。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紅色研學旅行設計既能豐富地理研學旅行內容,又能提升地理學科生命力。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形成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時期,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與研學課程的融合方式將成為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將地理教學內容與紅色文化資源相結合,從地理視角揭示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意義,既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調動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02)[2022-03-19]. http://www. more. gov. 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 袁志玲. 核心素養視角下紅色研學旅行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21(11):90-91.
[3] 任國平,程碩. 武漢漢陽:以“互聯網+紅色德育”鑄魂育人[J]. 人民教育,2019(11):42-45.
[4] 婁曉黎. 地理研學旅行中目標和路線的設計問題及改進[J].地理教學,2020(23):47-49.
[5] 莊寧. 中學地理教學中開展紅色研學的策略探析[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21(11):92-93,96.
[6] 張潞潞,方晴雯,姜斌華. 基于學科融合理念的研學旅行實踐探索——以“書香大陳”研學為例[J]. 地理教育,2021(1):56-59.
通信作者: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