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超
教學內容要給學生們帶來全新的生活感悟,在課程設計和活動實施等方面提高學生的生活感悟水平,讓學生們有相應的實踐能力去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轉變,以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我對新課程理念下學校思想道德教學有如下見解。
1.加強教學設計
微課堂信息技術的應用承載了各種各樣的教育途徑,老師需要全面掌握前沿技術所引發的教育變革,尋求并嘗試更多可行的教育途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堂建設,引導他們在滿懷好奇與期待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比如在《我們的神圣國土》一課中,很多孩子因為沒有充分形成家國意識,很難掌握愛國精神的深層次含義。所以在這個前提下,老師就應該適時采用一些多媒體信息化技術手段來為他們營造特定的教育情境,給他們介紹一些適宜孩子欣賞的精彩愛國故事影片,如《英雄王二小》《南征北戰》等等。
2.創設互動課堂
對學生來說,有興趣的事情就是“好”事情。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概念比較多,但小學生往往對于大量的理論知識都會產生抵觸情緒,學習熱情也無法提高。所以在此基礎上,老師們為了真正地使學生了解相關概念的知識內涵,就需要合理地引入實際生活經驗進行互動式教學,讓學生們多想一想平常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多看身邊的人與事,與理論知識緊密結合,去學會分析與判斷,從而充分發揮活動課堂的主要優勢。舉例來說,在《同伴與交往》的活動課程中,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們策劃一個以“我的生活”為主題的研討型教學活動。老師們可以把小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然后給予學習小組核心話題,將實際的生活例子引入到活動課堂教學中,再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例如,你是怎么對待同學間的友誼的?如果我的同學做了不符合學校要求的事情,我應該怎么做?假如在班級中和別人有了沖突,應當如何解決?
3.加強家校共育活動設計
家校共育活動設計,無疑是學校道德建設和法制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因此老師們必須做好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工作,讓學生可以在家校共育活動中進行綜合素養的訓練。舉例來說,學生在參加公益教育活動時,老師就可以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并籌劃一個以“綠色家園”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并邀請學生與父母共同加入其中,由老師、父母、孩子們共同到綠化帶里進行植樹活動,比如可以安排父母、老師挖坑,孩子負責栽種樹苗和澆灌。老師與父母之間相互配合對孩子開展教育,通過這些活動能夠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也可以讓他們了解農民每天在農田里勞作的艱辛,同時也加強了父母和老師間的默契,提升家校教育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革任務,就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導學生深度剖析,找到思考的路徑,促進學生的成績提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核心素養。教師們通過理論和應用相結合,并加入一些創新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身感受的過程中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升華,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