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鯤
(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包豪斯基礎課程負責人拉茲洛·莫霍利·納吉在研究現代主義藝術家時曾經指出:“自然只是一個起點,真正的重心已經轉向了詮釋力。”這種觀點對于研究具象與抽象的關系,研究抽象之于現代設計的作用等問題,具有指導性意義。從塞尚明確以幾何概念指涉自然、畢加索用立體主義手法具體化空間構成,到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馬列維奇以符號圖式規范世界,已經強有力的解釋和再造了自然視覺法則——用“抽象的思維與方式”。
抽象藝術要求一切畫面組成要素回到“原點”,即最基本的“點、線、面”構成。而這又與現代設計造型原理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具體地說,現代設計的造型指向即是如何運用本質元素去創造各種組織關系的“結構與張力”,從而構建出新的具有美學特征的視覺形態。那么,如何設置具有延續性的系列教學課題,引導學生從自然屬性的“具象”認知進入本質構成的“抽象”研究,便可被視為現代設計基礎教學的重要一章。
本文將以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基礎課程實訓課題《從具象到抽象》展開論述。從下列課題設置可以清晰地看出,課題各階段的抽象研究內容均源自前期課題具象寫實的訓練成果——通常為組織嚴謹、結構復雜的二維畫面。從這些畫面中判斷并抽取基本組成元素(點、線、面),運用轉換、剪切、疊加等手段逐步增加元素復雜程度,最終重構出新的畫面形式。抽象造型在這里已具有了變革性的意義,它不再是傳統寫實中被動性再現(反射)事物的表征,而是主觀能動地解釋事物的本質結構,并在造型視覺方面創造一種圖像學意義的全新的視覺結構。此階段研究著重點在于,關注抽象思維與造型形成過程、課題各階段成果的價值對下一步研究的邏輯引導關系。
課題一:復雜形體構形研究
作業內容:選取多件器物(一定數量的玻璃器皿、機器部件、各種質感紡織物等),“堆積擺放”形成較為復雜的形體組合。眾多器物集中擺放,甚至堆疊,這種打破傳統靜物布置的方式,顛覆所謂“合理”“美感”觀念,其目的在于通過“擁擠”的視覺形式,增加構圖與造型的單位信息量。這種增加畫面元素“密度”的做法,為抽象構成提供大量的視覺資源。
此課題不是對以往同類研究的簡單重復,其意義在于通過學生熟悉的造型手段與內容,獲取可能形成抽象元素部分及圖式信息,“陌生化”原有對具象造型的認知,引領學生進入新的、抽象領域的探索狀態。
作業要求:
作業1:完成一幅(四開紙面)精密素描作業,鼓勵學生在有限畫幅內容密集描繪對象,展現盡可能詳盡豐富的細節與圖形信息。(圖1)

圖1 學生作業:對非常規擺放器物的寫實性描繪
作業2:根據作業1完成一幅(二開紙面)線性作業,追求單線產生的“純凈性”,線條造型著重關注由線條產生的具有獨特空間特征的復雜網狀直線結構、各種復雜的弧線結構,為后續抽象訓練提供轉換的可能性信息。(圖2)

圖2 學生作業:對作業1的結構性概括
課題二:具象圖形與抽象構成轉換
由具象產生抽象元素,是較為復雜的圖形演變過程,涉及美學、心理學、圖形學、幾何學甚至哲學思辨的有關層面,由此產生的技術方式、轉換途徑也有多種。此處根據總體教學安排選取較為簡要直接且可實行操作的樣式設置課題。
課題一訓練中完成的作業成果提供了復雜而豐富的具象圖形、線條組合、網狀結構等圖式信息。在此課題的研究當中,要求學生從這些圖形信息中選取關鍵元素,經過解構、重組、歸納等手段,獲得具有自我美學判斷的抽象構成造型。
作業內容:選取前期精密素描作業,框選局部進行放大,局部與角度的選取需要學生在抽象思維的基礎下,借助對造型結構與畫面形式的理解與分析后完成,所選取的對象必須具有充足的圖形信息。
作業要求:
作業1:完成一幅(四開紙面)局部放大作業。以玻璃器皿組合為例,在實際操作中,當局部放大到玻璃器皿原有形狀消失,細節將成為畫面主體,材質的透明引起局部輪廓線前后疊加、錯位,器皿表面的光斑投影、折射變形,產生出一種非常規的空間結構關系和“畫面現象”。(圖3)

圖3 學生作業:局部框選與細節的繪制
作業2:根據作業1完成一幅(二開紙面)全色調或半色調抽象構成作業。此處,要求學生把作業1的圖像信息作為獨立意義的圖形思考,排除這些圖形的原有屬性與復雜形態(器皿的輪廓式局部光斑產生的原因等),將微觀圖像“放大”成“失真”的二維畫面,并以點、線、面等抽象元素歸納強化其形式感,根據畫面需要(而不是真實空間需要),配置光影色調,最后完成具有色調性的抽象構成畫面。(圖4)

圖4 學生作業:對應圖3的抽象表達
課題三:線性圖形與抽象構成轉換
作業內容:選取課題一所完成的線性素描作業(課題一作業2),以課題二的研究形式,選取局部放大繪制,并根據所得畫面抽取所需元素,完成一幅線性抽象構成作業。
作業要求:
作業1:以單線形式完成一幅(四開紙面)局部放大或寫生作業。以多種材質器物為例,在實際操作中,采用局部放大手法,使實物對象整體原型消失,細節成為畫面主體,不同材質器物形成輪廓交織,表皮肌理變化,細節疊加等而產生錯綜復雜的構成關系,呈現豐富的圖形信息,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完成強調形式感的畫面。
作業2:根據作業1完成一幅(二開紙面)線性的抽象構成作業。由于作業1是由“絕對單線”組成的畫面,其細節刻畫于形式效果已具備初步的構成樣式。特別是其中的復雜網狀直線結構、弧形結構,提供了直接的、明顯的抽象構成視覺導向,因此,要求學生抓住這些視覺結點,取舍歸納,抽取本質元素,組成更加單純的抽象構成畫面。(圖5)

圖5 學生作業:對局部框選內容的抽象表達
課題一至課題三使學生在思維和實訓兩方面體驗從具象到抽象的轉化,學習如何從自然形態中取得抽象形態、圖式,甚至符號,組成新的視覺畫面,這樣的最終效果完全跳脫開對象的原有具體屬性(石膏體、金屬框架或是玻璃器皿),呈現在眼前的,只是獨立視覺意義的新的結構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認知——思辨——視覺表現”過程,已具有哲學層面的“形而上”的認識特征與具象抽象衍化的學理價值意義。“形而上”概念的基本原理是指對于事物一切特征的單純、獨立狀態的直接認知,是在其割裂任何視覺關聯的基礎上,對單一形態的集中關注,擷取這一形態而產生的延伸聯想,并使之形象化。這實際上也是引導學生經歷了初步了解和學習“形而上”的思維方式的一個過程,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對于專業設計中思維與想象力需求具有重大的實際作用。
課題四:幾何形態的抽象素描
在初步認知抽象構成基本法則以及掌握基本表現技能后,課題四將進行由元素分類的類型樣式的抽象構成訓練。借用塞尚的幾何形態分類自然的理論,本項課題著重以幾何形態及構成方式進行研究,這樣的類型細分,有助于深入固化學生的抽象知識,由點、線、面基本層面提升至較為復雜組合的層面,達到自由運用幾何形態構建抽象結構關系的目的。
作業內容:對經典繪畫的幾何性解析。以硬邊幾何形態分析經典繪畫作品并重構繪制。所選取經典作品畫面內容具象、抽象均可,重點選擇形式活躍,曲線為主的畫面,從而增加對比訓練的挑戰度。
作業要求:完成一幅(四開紙面)經典繪畫作品的重構作業,分析原畫內容、構圖、精神等內容并以個人理解重構,此項研究有意識增加原畫曲線流動感與改畫所規定硬邊幾何(三角、四方、四邊形等)之間的矛盾對比,鼓勵學生挑戰難點與探索硬邊幾何造型的最大可能性,要求原畫圖形信息量與重構作業中幾何形態密度基本一致。(圖6)

圖6 經典繪畫作品及相應的重構繪制
從古典主義向現代主義甚而向當代藝術的演變,是離不開抽象主義這一發展軸線的。工業文明到科技時代再到當下信息社會,現當代藝術的發展、現代設計的繁衍,已從許許多多的層面和范疇證明了這一點。人們的現代視覺心理建構,早就溢出了反射性認知世界的傳統思維界限。也就是說,人們的觀看視覺不再是被動的反射事物的表象特征,而是通過“形而上”的、抽象思維的一系列視覺心理活動,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知和總結,從而獲得空前的視覺心理構建的自由度,并被廣泛地應用于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的范疇中。抽象主義的學說與原理,已經是現代藝術設計與教育的支撐學養,幾何形態、幾何造型已成為現代藝術、現代設計的恒定內容和基本表達手段,并隨著當代科技與智能信息技術的加持,已日趨細化與常態化,似乎已成為當代一切設計學科的基本構成要素。
本院設計學科的基礎教育,以其明晰學理理念、精密邏輯線路、周密課題設計,旨在培養設計學生形成如下初步能力:
1.抽象思維能力。運用所學抽象概念、知識,對所有理論課題與設計實踐,大膽運用抽象原理思考,主觀建構起抽象思維框架;
2.幾何形態、幾何造型的表達能力。抽象思維要求一切事物回到本質原點,這一開放性思維框架具有對設計學科的普適價值,也使現代設計具有多種可能性。因此,熟練運用基本幾何元素進行設計與最終的視覺表達,乃是每一成功設計的必經之途。
3.現代設計即人的設計,現當代藝術和由此衍生的先當代設計,最終指向人文審美意義的產出。設計學生經過具象審美教育、抽象課題訓練,將會在此兩大領域里自由切換,有助于思維擴散、想象能力的提升。而這種能力,是人文設計的不可或缺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