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龍 虎
(凱里學院,貴州凱里 556011)
鄉村振興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和鄉村經濟振興的基礎,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2022年1月,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鄉村振興背景下,要實現農產品走出去,需要在農產品的品牌包裝上著力打造,尤其是農特產品包裝。民族地區農特產品包裝藝術融入包裝設計課程有助于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挖掘民族特色,自主培養民族地區學生服務鄉村,為鄉村振興盡心盡力。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研究“鄉村振興+包裝設計”的教學模式對包裝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包裝設計課程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一般在視覺傳達設計本科專業高年級開設,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先修課程知識,例如文字設計、標志設計、品牌設計、圖案設計相關課程等。包裝設計課程涵蓋了技術與藝術、材料與工藝等范疇,知識廣度大,實用性和操作性較強,主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其內容主要包含包裝設計的概論、包裝與行銷、包裝設計全流程、包裝結構造型與材料、包裝設計的視覺傳達要素、包裝設計表現及專題設計。
包裝課程現階段多注重教師講授,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不夠創新,聯系實際的項目課題較少,考核方式較單一,體現不出綜合評價。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僅限于知識的傳達,每一單元知識點的訓練,通觀全局的系統教學方法較少,教學思路較為生硬,學習方式單一,概念與應用的銜接不夠,整體性不足。探索從“宏觀認知到微觀理解”的全域角度理解包裝設計,從包裝的造型、結構、材料、外平面等不同角度理解對應的知識點,從而學習包裝設計的流程、途徑和方法,同時不著急促成對學生高層次能力的培養,借此知識的認知激發學生創意性思維的廣度,了解不同時間和空間所用方法的多樣性,在創作包裝作品中能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轉化到實踐中,培養學生對基本知識的認知、對創意性思維的引導、對設計方法的綜合實踐應用。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鄉村產業發展,產業發展靠農產品的銷路打開通道,農產品的銷路和包裝設計關系密切,實現農產品增收的同時需要兼顧農產品價值的轉化。研究“鄉村振興+包裝設計”的發展模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以此打開鄉村農特產品包裝藝術與包裝課程的高度融合,助力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穩步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貴州省地處山區,農產品天然有機,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農產品從山區走出去的道路有所限制,現在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借助直播帶貨等媒體手段打開了銷路,但是現有農產品包裝忽視了品牌塑造和產品包裝設計,農產品價格較低,農戶增收受限,不利于鄉村振興。民族地區高校需要培養一批學生服務民族村寨,包裝設計是學生利用自身知識服務鄉村的課程,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探尋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能應用于實際中,為民族地區農戶打造特色農產品包裝,塑造農產品品牌,助力鄉村振興。
1.融入地域民族文化的包裝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
鄉村振興背景下包裝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入地域民族文化是創新的方式之一,在包裝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需要形成一定的風格,形成包裝設計的民族化風格,根據民族地區中不同民族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生產勞作環境、風俗習慣、審美文化等形成一定的風格。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前期調研中挖掘地域文化,注重民族化包裝的傳統材料的應用,在包裝造型方面注重分析貼合民族地區自然形態的結構,在包裝的視覺傳達表現方面注重民族色彩、民族圖形與包裝的結合,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的特性。
包裝設計課程在講授基礎包裝理論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包裝設計在商品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了解民族地區包裝設計的不同特點,了解基本的設計原理和民族化包裝設計的相關流程,形成對包裝設計現代觀念的深刻理解,把民族文化融入包裝設計創意構思階段,把民族材料和結構編輯進包裝設計與制作中,把民族圖形進行創新性設計排版在外包裝的裝潢面中,從整體上把握民族色彩的介入,形成時尚且個性的民族化包裝設計。
民族包裝的分類中可以從農產品、民族旅游區商品等方向講解包裝的知識和設計技巧,借助項目課題進行實訓,使學生通過學習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真實的設計,檢驗學生綜合應用包裝設計知識的能力。在農副產品包裝設計、民族酒類包裝設計、民族茶葉類包裝設計等民族農特產品設計中為民族地區特產進行合理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形成農產品的特色包裝效果。
2.項目驅動下的包裝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1)專業類設計競賽進入課堂,設計農產品包裝助推鄉村振興
包裝設計探尋新的方法,嘗試以設計競賽介入鄉村振興,在課程中,作業以競賽方式進行設計,通過參加農產品品牌和包裝設計類的競賽,鍛煉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設計競賽選題以地域農特產品為主要路線,分別從農產品品牌開發和農產品包裝創新設計進行設置。在學生進行設計競賽項目作業之初先進行團隊建設,組成不同的項目團隊小組,組長負責競賽主題定位,包裝項目的策劃和整體把握,確定團隊成員之后需要對競賽項目的選題進行擬定,之后進行團隊合作創作品牌包裝。例如,貴州省高校師生農業品牌設計大賽二等獎作品,以班為單位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團隊構思,最終選定貴州農副產品甜酸藠頭進行品牌包裝設計,思路來源于遠游的人對家鄉味道的惦念,從而創立品牌甜酸藠頭,經過調研確定了甜酸藠頭的產地是黔東南州丹寨縣的特產,一年四季皆可食用的調味菜。構思時提取“好吃、夠味、青春味道”等關鍵詞,廣告語設定為“美食每刻都是酸酸甜甜;一群人的藠頭、不一樣的味道;酸甜有度、無它不歡”,標志以“仰阿莎”的頭飾元素進行設計,體現出甜酸藠頭的產地。外包裝裝潢面的設計用插畫風格進行設計,選用了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形象進行主創,選取不同季節藠頭生長的特征進行插畫繪制,手捧藠頭的人物和產品實物搭配形成中心形式的構圖,人物的服飾和頭飾選用黔東南苗族服飾和頭飾來刻畫,人物表情體現出食用藠頭的酸甜感受,搭配活潑的品牌字體,形成一種和諧的構成形式,運用了一年四季節氣中的色彩進行搭配,適合四季銷售。包裝主要設計了產品的玻璃瓶型的瓶貼、紙質包裝結構和外包裝手袋,整體設計清新自然,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有益當地特產的銷售,提高民族地區經濟收入,助推鄉村振興。
(2)鄉村振興農產品實體項目引入課堂,項目帶動成果
鄉村振興農產品需要包裝來進行展示,結合農產品實體來進行包裝設計,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包裝盒或包裝袋,將產品與包裝融為一體,實現特有民族品牌,如茅臺酒的包裝,老干媽辣椒醬的包裝等。將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經典包裝案例引入課程,有助于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包裝已成為產品品牌的一部分,起到保護產品、傳達產品信息、方便運輸、促進銷售的作用,此外,包裝的本身就是力圖自身的完美,華麗、亮眼、精致,這些充滿誘惑力的視覺作用正是包裝的精華之所在。民族地區農產品的包裝,就是要給予主體以民族風格,進而帶著盒體內裝物閃亮市場而吸引客戶,簡約而不簡單,精致且又時尚。選定一款環保的民族特色的包裝盒,美觀大氣,成為消費者的稱心選擇,此外,在農特產品包裝時無須刻意去追求華麗,要考慮到它本身的形象,結合形象去做原生態包裝,這樣才符合農產品的身份。除了產品本身的價值在,還可以嘗試在產品包裝里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讓消費者有參與感的刺激,消費時候有趣味的互動,這樣才能加深對產品的影響,利于二次傳播。經過精裝的農產品,在禮盒設計上加入了新奇玩意,以顏值、創意和品質打動年輕消費者,也提高農產品的檔次。農產品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產品包裝是消費者眼中品牌形象的直觀體現,重視農產品的包裝設計,全方位凸顯農產品的地域特色優勢,提升產品附加值,以此增強市場競爭力。
(3)畢業設計與鄉村產品進行聯動,塑造農產品的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特”
畢業設計選取民族地區特色村寨進行鄉村振興設計,畢業生圍繞貴州省黔東南州不同村落進行設計,打造一屆畢業生圍繞一所村寨進行設計,塑造“一座村寨一個品牌一種特產”的理念,經過前期調研,挖掘民族村寨的元素進行設計創新,圍繞主題進行農產品的品牌策劃、農產品包裝設計、農產品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等。學生結合前期調研進行創作,圍繞民族村寨進行文化元素挖掘,打造文化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設計服務鄉村振興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打造獨特的包裝設計類畢業設計,提高當地農產品的銷量,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3.包裝課程考核方式及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
包裝課程考核方式由課程總評成績呈現,課程總評成績是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兩種形式的綜合構成,過程性考核占比50%、期末考試占比50%,總的考核形式等符合大綱需要,考核內容需對應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中該課程的畢業要求指標點達成一致。
過程性考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課堂參與的過程性、作業考核的過程性、理論教學的過程性,各占比例分別為10%、30%、10%。其中,課堂參與主要是課堂問題、討論等環節,作業考核1主要考查包裝設計的容器造型設計的實踐能力,作業考核2主要考查包裝設計中結構設計的動手能力,作業考核3 主要考查運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包裝設計的平面表現的操作能力,理論教學過程性考核主要考查包裝設計前期市場調研報告撰寫的寫作能力,各部分統稱為過程性考核,能有效考查學生在包裝課程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的目的。期末考試設置綜合考題,考核內容需要對應大綱中的課程目標1、2、3。
與以往不同的是考核評價用課程考核小分統計表作為輔助考評手段,課程分的目標達成度有效驗證了課程完成效果的情況,小分統計表包含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試對應課程目標,例如:包裝設計過程性課程目標是3項,分別是課程目標1:包含課堂參與(30%)和作業考核1(40%),課程目標2:包含作業考核2(30%)和3(40%),課程目標3:包含作業考核4(60%);期末課程目標也是3項,課程目標1占比30%、課程目標2占比30%、課程目標3占比40%,課程分的達成度由各個課程目標的平均分占比組成(平均分/總分值),課程目標1的達成度是課堂參與的30%+作業考核1的40%+期末課程目標1的30%=100%,課程目標2的達成度是作業考核2的30%+作業考核3的40%+期末課程目標2的30%=100%,課程目標3的達成度是作業考核4的60%+期末課程目標3的40%=100%,課程目標達成度可以清晰呈現學生對不同目標的完成情況,有效檢驗學生對不同課程目標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教學大綱中的課程目標對應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畢業要求,教學大綱中課程目標和總評成績相互驗證,更能達成有效的教學評價,用數據觀測學生掌握知識和利用知識進行實際操作的能力。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族地區農產品包裝設計已成為當前業界的關注焦點之一。如何通過農產品包裝,體現產品的民族特色,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使其主體以唯美打扮,進而帶著盒體內裝物閃亮市場而搶奪眼球是當前的研究熱點。包裝設計是體現產品品牌的一個關鍵要素,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樹立品牌,形成產業鏈,是農產品包裝發展的長遠趨勢。包裝設計要從選材、工藝、造型元素、形式元素、視覺元素等方面入手,充分考慮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特有屬性來深度融合,提高地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銷量,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從根本上實現鄉村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