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王 瑞
(1.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2.甘肅省教育考試院,甘肅蘭州 730000)
創新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發展動能的持續性。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高層次階段,其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建構、教學內容創新的開發與應用、教學方法創新的研究與改革,是系統化、鏈條化的教育改革目標。特別是藝術類研究生,在藝術的創造性本質特性下,獨立創新思維在藝術人才的培養中至關重要,如豐富的創新能力,扎實的藝術創新技術等。因此,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如何貫穿于藝術類研究生教學各環節,從而形成鏈條化的育人機制,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題。
《敦煌舞》課程是以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地域品牌為特色的專業實踐課程,是敦煌舞教學體系的一門高階能力培養課程,授課過程中要采取“技”“藝”相融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具備敦煌舞表演所必需的技術能力和表現力,掌握敦煌舞姿的內在動機與文化意蘊。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的反饋,以藝術實踐映射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內容的創新與重塑,使研究生在系統掌握敦煌舞綜合表演技能與藝術風格的同時,培養學生高階性創新思維及知識遷移與融合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在敦煌舞表演與編創等方面的專業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
自敦煌舞教學體系建設以來,從中專、本科到研究生層次的專業教材較為匱乏,被各大院校采納使用的主要有高金榮著《敦煌舞教程》、史敏主編《敦煌舞蹈教程》、孫漢明主編《敦煌舞男班教程》、李婷婷主編《敦煌舞術語詞典》。從該課程教材資源與培養目標的匹配度來看,在教材匱乏的客觀原因下,研究生教學內容的發展創新與教學高層次人才層培養之間出現了斷層現象,具體問題主要體現在:1.知識難易層次區間差異不明顯;2.教材內容與課程培養目標不符;3.教學方法受教學內容的約束較為單一固化,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研究能力及發散思維的培養。這些問題制約了研究生培養高質量發展。因此,對《敦煌舞》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在《敦煌舞》課程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之間出現斷層問題的情況下,現有的教學方法也并不完善。在教學目標上,該課程的教學對象為研究生,研究生階段的專業方向更加細化,更加注重知識創新與能力提升,而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在本質上與本科教學并無較大區別,以致教學主體定位不清晰。在“教法”上,仍以教師為主導進行敦煌舞組合教授,缺乏對學生課后實踐環節的重視以及研究方法與路徑的指導;在“學法”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不強,仍停留在學習而不思考的形式主義之中,加之現有教學方法的單一性,以致學生“自主意識”與“創新意識”提升緩慢。除此之外,教學方法的改進,對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的完善構建以及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自主創新”的教育需求和筆者所在教學單位實際情況,針對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研究生《敦煌舞》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教學與改革,圍繞如何將科研創新成果與教學創新相融合;如何注重教學內容階段間的關聯性,實現教學內容創新體系化;如何創新多元化教學方法高效達到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如何創建多樣考核方式,將創新培養因素貫穿于考核全過程等問題進行實踐研究,以期為藝術類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教學改革新思路與參考。
本課程在改革前的內容僅包括基礎元素、單一動作、短句四個部分,只能滿足單一肢體能力的訓練。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及運用,在擴充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開發新形式敦煌舞教學系統、多元化的教學材料,使教材較原版增加了道具運用、性格塑造、綜合表演三個模塊,進一步對現有課程實踐部分的內容進行擴充,并在教學目標方向與教學內容難易度上進行提升,形成有別于本科教材的適合研究生層面的實踐教學訓練組合或片段。對專業知識內容的遞進式完善,能夠較好地支撐研究生在學術或實踐研究層次上拓展深度與廣度。
圖1 改革前改革后
構建以專業技能為基礎,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敦煌舞》課程,從敦煌歷史、文化、美學等多方面、多視角體現敦煌舞的文化價值,從技能訓練課向能力培養課轉換,其中包括專業知識內容的擴充與優化,以及理論知識與文獻整理兩方面。
1.擴充專業知識內容
結合項目負責人敦煌舞科研成果,將科研“落地”,實際運用于教學,擴充專業知識的儲備。依托團隊成員主持或參與的各級各類科研項目成果,整理出部分典型研究成果作為課堂教學的案例庫,開展“影像視頻庫”以支撐實現知識目標、“教學試題庫”以支撐實現過程評價、“思政案例庫”以支撐實現價值目標。將學科交叉科研成果運用于教學,與信息學院共同研發敦煌舞教學演示系統,方便學生自學與課程推廣;建設敦煌舞微信公眾號,發布前沿訊息,擴充知識廣度,支撐學生自學;并通過QQ、微信等平臺加強與學生互動交流;運用敦煌研究院“敦煌學訊息資源網”對課程知識進行延伸,擴展研究生知識儲備的同時激發創新融合意識。
2.融入理論知識支撐
眾所周知,敦煌舞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多元文化融合而成的具有較強風格性的舞種。所以在課堂的教學中,理論知識的教授不可小覷。因此,在《敦煌舞》課程教學大綱的設計上,并重其理論上文化內涵的深入滲透和專業實踐技能的融合訓練。既要注重專實踐上的“高”也要追求理論知識的“廣”,及時關注本專業學科及相關邊沿學科領域的前沿發展動向,將優質新資源為我所用以填充新知識,同時注重教學的階段性反思,對不足或缺失的教學問題與內容及時調整,研討更加優質的教學方案,不斷提升課堂深度。要根據實踐部分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挖掘整理大量文獻與圖片,對不同敦煌壁畫形象作以分類研究;對敦煌壁畫中的樂舞形象及壁畫中的樂器、法器進行研究、考證,總結歷史文化背景與藝術特征。從學術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形成文字教材,填補課程中理論知識部分的空白。將學科前沿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實踐,優化課程整體設計,提高敦煌舞教學的時代性和學術性,保障本課程在學科領域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將數字化技術和電子信息設備引入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形成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混合教學。運用多媒體設備和電子產品,以知識導入、示范講解、小組討論、小組競賽、互評糾錯、靶向練習、隨機抽查、提問答疑、線上測驗等多元方法開展多向教學活動,打破傳統教學手段的沉默、枯燥與被動,實現翻轉式教學。依托新媒體技術的教學方式創新,激發學生主體意識與自主投入的同時教師能夠通過多個環節關照不同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凸顯教學“目標性”。
教師以問題引導,向學生拋出問題、推送資料,學生利用三庫資源進行自主預習,提升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通過手機APP的預習反饋,在掌握學生學習動態的同時依據預習反饋對課堂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靈活性。
教師引入前沿理論和成果,進行知識導入,安排“peer review”環節,通過動作編創體驗、科研轉化體驗、小組評述、專題研討、影像記錄分析、手機程序問答、QQ群討論等方式,在輸出與互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打破解決問題的固定模式,進而達到對知識的立即運用和深入內化,培養學生深入思考、自我認知、發現和解決問題、知識的遷移與融合、語言表達、團隊協作等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教師發布課后學習任務,要盡量放手,鼓勵學生利用資源庫進行深度拓展自學并進行大膽嘗試,通過手機APP建立教學互動平臺對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交流和評價,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既能敦促教師及時向學生提供診斷性和形成性的評估與反饋、改善教學方式,又能實現學生互助下的知識內化,拓展了教學的時空維度,達到高階思維培養的目的。
根據課程知識、研究生個人能力、實際應用等多方面標準,摒棄單一考試模式,采用過程考核與階段考核相結合,通過專題知識講解、小程序答題、文獻資料收集、動作編創、視頻打卡、作品演出、小組評述、期末公開匯報等多元手段,實現知識與能力、出勤與課堂表現等多點多面的全覆蓋考查,形成一套實際的、不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此外,在每個學期通過校領導隨機聽課、教師評課、教師展示課的形式對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評價、建議,教師不斷改進、優化,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得到提高。
隨著現代社會新媒體科學技術的多元化發展,教育教學模式也緊跟時代趨勢,越來越注重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研究生階段的培養更加重視自主性與研究性學習理念,強調教學模式與社會接軌,以互助協作式的學習模式打破單人“埋頭苦學”的傳統學習思維,教學手段也由單一模式到多元媒介與渠道復合的綜合模式。所以,針對研究生《敦煌舞》課程構建“教、創、研、演”一體循環教學模式、持續式的創新教學環境、知識與能力的“多元”階梯式開發教學模式,是與發展創新教育、培養創新性人才的社會需要相符合的。
根據專業特性從課內到課外,設計以科研助教學、教學助創作、實踐反哺科 研的循環教學模式,“教”以日常教學為主干,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的儲備;“創”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的,引導學生對課堂所學進行深入內化與創新輸出;“研”以科研教學為引導,結合研究生培養特性,使學生在跟隨導師或自主申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掌握研究方法;“演”以作品展演、比賽為產出,在實踐展演中檢驗教學成果,從中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教學。針對研究生《敦煌舞》課程構建“教、創、研、演”一體循環教學模式,推動教研合一、學演共一,保障教學兩性一度的持續發展,符合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教學要求。
在課前課后引領學生拓寬藝術與學術視野,利用現代技術資源搜集信息,建構服務于自學的體系化教學資源,將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形成輔助教材與教學案例庫,豐富優質學術資源儲備的同時,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體系結構,擴大視野,培養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運用學科交叉,例如與信息技術學院進行合作,在技術支持上,采集敦煌舞動作舞姿數據庫,研發敦煌舞教學演示系統,服務社會需求的同時也為滿足探究式學習提供切實保障;與新聞傳播學院進行合作,豐富敦煌舞研究的媒介支持,豐富敦煌舞蹈的傳播途徑。在多學科交織融合的環境中,更易培養學生獨立整合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持續式、互動式、多學科交叉式的教學環境。
針對研究生層面表演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的培養,以多元包容的教學理念為基礎,將專業技術、理論研究與職業訓練聯系在一起,主動學習與經驗學習相結合,形成階梯式教學模式,有效切實的推動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層次一,突出理論知識的應用性。敦煌石窟藝術中,壁畫是主體,更是敦煌藝術中最精粹的遺存,敦煌舞就來自敦煌壁畫中獨特別致,高雅恬靜,千姿百態的舞姿形象。開發敦煌舞性格塑造與道具運用等高階內容,系統培養學生扎實的表演能力與肢體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順利實現課堂到舞臺的過渡,滿足演員崗位就業的需求。
層次二,將理論與技能內化。充分結合《敦煌舞教程》中元素訓練,在把握敦煌舞內在意蘊與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將敦煌舞蹈語匯融入課堂編創過程,對敦煌舞蹈元素進行解構與重組,編創形成新形式的敦煌舞訓練組合或表演劇目,使學生掌握如何運用歷史文獻將靜態素材轉化為動態敦煌舞語匯的創作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豐富敦煌舞教學實踐的同時滿足編導崗位的就業需求。
層次三,即前沿成果在教學中的深度融入與轉化。充分利用新文科背景下的學科交叉特性,打破專業固有模式,打通文化建設平臺資源,融合其他學科的前沿理論與研究方法,對敦煌舞學科體系進行調整升級。在該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挑戰“新”“高”的意識與能力,提高挑戰度,滿足深入研究的科研人才需求的同時,推進敦煌文化研究,為弘揚敦煌文化提供更優質有效的科研平臺。
敦煌舞是中華千年歷史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具有傳承價值。《敦煌舞》課程教學需要與時代同步在傳承中創新。以創新課程教學內容為基礎,強化課程知識深度與廣度。開發多樣化教學方法為手段,在繼承、延續、保持敦煌舞內部文化內涵、外部風格特征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以能動創新思維面對學術科研的瓶頸,從而提高培養對象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且教學上的“擇優教學”“科學教學”“精致教學”進一步實現理論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有效推動敦煌舞教學體系建設與敦煌舞研究發展,實現研究生高質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