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琳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河南鄭州 451191)
2018年,中共中央文件中關于高等教育要努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中正式提出了“新文科”概念。“四新”建設是下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引領者,今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要以“四新”的質量革命來推動內涵式發展。次年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上正式開啟了國家“四新”建設工程,標志著“新文科”從理論上的概念真正走向了正式實施,“新文科”這個概念成了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中需要認真思考和創新求變的熱點。
2019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范海林表示:“‘新文科’建設主要是適應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交叉融合。培養具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學派”。
眾所周知,傳統文科是指包括了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科系統,通概為哲學社會科學。但是“新文科”指的是什么?相較于傳統文科來說“新”在哪里?“新文科”的發展目標是什么?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解開了這些疑問,才能談得上如何建設以及更好地發展。
在時代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以往傳統學科培養計劃基本上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已經有狹窄化、僵硬化的弊端顯現,傳統文科構成很難相互融合并協同發展,單一的學科分類也無法再繼續滿足新型人才的培養和新時代社會的需要。如果沒有打破舊有規則秩序的勇氣,文科教育的發展將會止步不前、故步自封。
不斷發展進步的科學技術與文科門類下不同學科的聯系都在逐步影響著文科思想的改革,而“新文科”的適時而生給中國大學的文科教育和人才輸出提供了新鮮思路、賦予了全新使命。但“新文科”并不是粗暴的全盤推翻和否定傳統文科觀念,也不是簡單的“文科+科學技術”或“文科專業A+文科專業B”,它更多的是借助現代科技重塑文科發展的價值觀念和思維體系,建立多維度的綜合發展觀念和思維,既要以最大的尊重和包容延續和維護傳統文科建設中的根基和精華,又要變通觀念精準地把握社會需要,培養更多能夠擔任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的文科人才,為人才輸出提供更廣闊的道路,在多學科協同當中更與時俱進契合時代的需求。
“新文科”建設在既有文科的基礎上將“求變”作為切入點,以新思維繼承創新,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與深度發展,推動傳統文科建設更新升級,深化文科教育的綜合改革,關注新問題、新方法和新視角,在文科領域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全方位增強文科教育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積極破題破局、守正創新,勢必會對未來中國大學文科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新文科”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在建設過程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對傳統文科中各學科間關系的重新定位、調整與聚合。理工科和文科兩者的發展脈絡和研究重點有著明顯區別,理工科專注探究科學發展規律,有助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文科構建則圍繞個體自身發展需要,文科教育有助于培養具有中國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個國家文化自覺的主渠道是形成中華文化的主陣地,推動文化繁榮,使中國文化更具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培養更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傳承者,提升中國國家形象。而藝術學作為強調審美建構和探尋審美價值的學科是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藝術學習對于培養審美和豐富內涵的意義不容小覷,同時也是實現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有助于文化自信觀念的樹立,能夠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展現中國風采。雖然藝術學科的發展歷史較工科、醫科等較短,但其在教育體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中國藝術學科的綜合性發展探索從未停止。近十年間,藝術學科經歷了趨近于“新文科”建設階段性變化,藝術學在進行門類整合后構成新的五個一級學科組合,逐步開始了對于“新文科”的探索和嘗試。經歷多年艱難地相互碰撞磨合,藝術學在融合的過程中漸漸了解了門類中的其他相近學科,在彼此適應、調整、借鑒的過程中已然不自覺地進行了彼此之間的相互融合,尤其是在第四輪學科評核和雙一流學科建設的階段下,更進一步深化了學科融合程度,例如更多專業藝術院校建設了跨學科藝術專業進行了學科融合發展初探,這樣的新嘗試不僅強有力支持了優勢學科拓展,而且也為學科在未來更寬廣道路上的飛馳打下了堅實基礎。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美育之于公民的重要性,以審美教育為龍頭,提倡提升不同藝術學科和跨越藝術學科的審美價值,賦予“審美”這個關鍵因素更多關注,這是藝術學科最本質的要求和最關鍵的所在。藝術學科的發展應牢牢把握擴展機遇,向社會和其他學科提供獨特貢獻。
盡管新科技產業的繁榮為全球經濟市場帶來了巨大機遇,世界邁入了全新的技術革命時代,但傳統藝術形式和藝術教育在遭遇到技術變革和產業革命時面臨了全新的挑戰,從自然文明來到理性文明,甚至在AI技術興起之后的類人文明對現代人們思想還有巨大的未知性,技術研究可能帶來的危險在目前為止也未能被一探究竟。但對技術的警醒并不等同于放棄對技術的追求,需要對技術和未來存在一個擁抱的姿態,總結藝術教育與科技有機融合的典型經驗,以自主性的交叉融合發展深刻體現合作價值,牢牢把握先進文化思想,持續根植和深化中國藝術的根源,理性面對技術發展,如中國國家博物院等藝術場館緊密把握科技創新,將VR技術與博物館中收藏的真實藏品結合,以全景虛擬現實的形式實現了全球各地的參觀者足不出戶便可在手機、電腦等設備中全景游覽參觀博物館中的藝術品,實現了更廣范圍更全輻射的藝術審美普及,實現了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的雙輪驅動。
社會的大變革需要理論和思想的支撐,“新文科”建設共識的提出是新時代下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推動文科教育發展必須加快推進文科教育的創新。文科教育一定要超前適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解決各類社會思潮交匯而激蕩的種種挑戰。在“新文科”建設中,始終要將藝術思維貫穿于各藝術類專業和領域,真正將審美作為一種素養沖破刻板固執的藩籬,融會審美的精神和藝術的價值,促使“新文科”背景下的藝術學科綜合發展更具活力和感知力,更觸動人心。中華文化有優秀的傳統,不僅要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在傳承的基礎上融合創新,扎根中國大地,立足中國國情,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與其他學科交叉發展,把“新文科”建設推向新的高度。
以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為例。戲劇與電影都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尤其是電影作為第七藝術比其他藝術形式更靠近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時至今日,電影拍攝制作和觀眾觀看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影表現的不再是誕生之初單純記錄生活的內容,而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演變成了一種兼具有商業性和藝術性的藝術形式,計算機特效技術的精密制作豐富了視覺享受,藝術審美的追求和本土敘事的完善傳播了價值觀念。2010年上映的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拍攝的3D電影《阿凡達》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鏡頭是由計算機合成的,特制的3D攝影機拍攝手段和在影院必須佩戴3D眼鏡的觀看模式,用數字模擬技術代替了演員表演和環境特效,徹底推翻了傳統電影創作觀念和技術,全新的電影技術革命改變了全世界觀眾看電影的方式,也為全新的電影拍攝手法提供的新思路。時至今日,觀眾走進電影院觀看3D電影時早已習以為常,甚至可以使用VR技術“親臨”電影之中,更深刻地感受身處電影世界中的奇妙,從傳統的用眼睛看電影到現在的用身體感受電影,游戲、虛擬現實等技術與電影的結合不再成為一樁新鮮事。盡管中國電影起步較世界電影稍晚,但中國影人對于中國電影的探索和發展從未停歇。中國作家劉慈欣同名文學作品改編的中國本土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首次以電影工業化完整的系統形式觸及科幻類型題材,宏大的世界觀設置是對中國電影技術的考驗,所幸中國電影在技術進步和電影工業化推進中很好地完成了這一次的挑戰,給本土觀眾和本土電影帶來了希望,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電影的進步:中國可以拍攝自己的科幻電影,可以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了。
互聯網技術為電影提供了繁多的媒介平臺播放,從影院到電視機再到手機,為了抓住忙碌生活之余為數不多的放松時間碎片,也因為需要在后疫情時代下確保和實現電影的最大利益,各大電視或網絡平臺紛紛開啟了線上觀影模式,將影院直接搬進千家萬戶的家中,讓觀眾坐在客廳沙發上就能夠觀看最新上線的電影和電視,層出不窮的技術創新和媒介發展一步步拉近電影與真實生活的距離。美國公司Netflix和Disney+提供互聯網隨選流媒體播放服務,主要是基于網絡用戶群體對在線視頻的強大需求,創始于1997年的Netflix公司在2011年時網上電影營收超過蘋果。中國各大網絡流媒體平臺起步相對較晚,但是近年來已越發成熟,搶占了相當大一部分的電影播放份額。此外一個重要轉折點在2020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影響,電影院線全部關閉,當時的賀歲檔電影不得不全部延期上映。但導演徐崢則選擇放棄傳統線下院線播放形式,選擇將其執導的電影《囧媽》在網絡平臺首播,亦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越來越多的電影選擇直接在線上流媒體中播放,避免了因疫情線下影院關閉和觀影人數驟降所帶來的利益損失。
藝術學科內部的交叉和與科技等工科、理科的融合能夠創造出超乎以往認知的新思路,藝術學科的綜合性發展是拓展發展道路、強化藝術審美和民族本土特色的有效路徑。在保留與堅守自身特色的前提下,不同門類學科之間相互借鑒,以融合的形式探尋更多發展可能,以特色的思路走向國際市場,以本土的樣式發出中國聲音。
當下社會中,不同藝術學科之間的界限已愈發模糊,學科發展的邊界也不再僅限制于其自身范圍內。在當今市場化、物質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藝術的深刻內涵遭遇到工業技術化和媒介碎片化的侵襲,逐漸消解了文化并解構了意義,以往相互獨立、割裂發展的藝術學科紛紛面臨著新時代新技術下的發展瓶頸和全新挑戰。在新文科建設提出的契機下,進一步打破傳統藝術學科限制的壁壘,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的框架,以更全面更多維的視角看待藝術學科的發展問題并尋求相應的解決之道,進一步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實現藝術學科中各專業的融合,這是“新文”科建設以及藝術學科實現更好發展的關鍵。
開放·融合·交叉,實現“新文科”下藝術學科綜合的拓展和穩定發展。既往的藝術學科早已形成各自獨立的體系,需要相互之間的更多聯系和相互學習,以藝術審美融合藝術學科綜合性發展。開放性既包括藝術學科自身向其他學科的開放,還包括藝術學科和各學科彼此間的相互開放。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堅守藝術的審美精神,吸納其他人文和社會科學優長,輸出更多的藝術審美精神,促使藝術各學科之間更親近、更多地相互學習、聯系和借鑒,實現藝術綜合性的更多拓展。
聚合·借鑒·創新,實現“新文科”下藝術學科綜合的轉型和突破發展。在“新文科”建設語境下,藝術學科的聚合實踐毫無發展思維模式轉變已經迫在眉睫,用技術實踐的能力和經驗豐富學科自身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智能時代浪潮下,對傳統文科體系在繼承的基礎上拓展創新,保有對舊有學科體系的尊重,在研究、實踐及表述方法上展現更多的創新思維,并借鑒其他學科的學理思想、技術手段、理論方法等,正視并合理利用互聯網、智能時代的全新語境,藝術學科必呈現不斷融合、擴展、日益綜合性的新趨向。
國際·本土·民族,以全新思路促進藝術學科綜合性發展?!靶挛目啤苯ㄔO下的藝術類學科要構建成一個全新的發展思路,在原有細化的基礎上打破成規壁壘,用本土特色結合國際視野為國家文化戰略服務。藝術專業的綜合性發展應高揚中國本土和民族特點才能使藝術學科有立身之本,絕不能像以往一樣過于偏重西方藝術理論知識,將西方視角原封不動地套入到中國語境之上,也不可以因倡導本土化而丟棄以往所形成的國際化特點,只有保持國際性的關照并在此基礎上開拓創造中華民族自身藝術文化的話語體系,掌握自主話語權,才能夠確保中國藝術具有更完整的生命力。因此,既要保持本土性,又要堅持國際化,以國際化促進本土化,以藝術學科綜合性發展的全新思路為整個“新文科”建設奉獻獨一無二的價值和力量。
建設“新文科”就要像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中提到的那樣,“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藝術學科的教育有著深刻地地緣烙印,續存著文化脈絡的人文根基,藝術學科的綜合性發展事關人類藝術傳承和創新的重要領域,通過藝術的感知來傳遞一個共同體的精神樣貌和價值觀念,凝固著一國一族的文化和歷史的輝煌。因此,對于中國文化和藝術的未來發展來說,立足中國社會大地,諳習東方精神根源,要將固本正源和大膽創新作為鳥之雙翼,不以西方的標準而為,積極主動探索和建構中國藝術教育發展的自主之路。在未來“新文科”建設下藝術學科綜合性發展的道路上,勢必要以時代為托手支撐藝術學科的創新,用實踐教學和應用型、復合型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藝術學科交叉融合的最優發展,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交叉融合的形式、借鑒創新的探索、本土國際的推手來真正實現“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學科綜合的拓展、轉型和突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