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元麟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加強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2021年11月12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和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承辦的“廣東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和意義”學術座談會在廣州舉行。來自文史、非遺、工藝美術、文保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深入探討廣東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和意義。

會議現場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主任(館長)楊漢卿,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劉海陵分別致辭,省文史館館員、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張宇航主持會議。省參事室(省文史館)黨組成員、一級巡視員楊敏,省文史館館員張春雷、徐真華、陳中秋、顧澗清、馬建釗、賴永光、羅斯寧、王見、李遇春、王增豐、鄭佩瑗、趙曉蘇、謝順彬、陳勁佟、葉秀粦、黎展華、李偉,省委黨史學習教育第十六巡回指導組組員陳寰、陳熹,以及館外專家學者藍海紅、齊喆、呂永強、裴繼剛、鐘茜、蘇懷杰、方昕等40多人參加了座談會。
楊漢卿在致辭中指出,廣東是嶺南文化中心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自古以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與海洋文化在此交匯,創造并留下了種類繁多、風格獨特、輝煌絢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寶貴財富。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飛速發展,探索如何科學有效的方式更好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這些文化遺產,讓它們體現出當代價值,已成為一項迫切而緊要的任務。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文化遺產研究院在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調查研究和探索實踐,針對廣東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存在問題及立法保護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及時為廣東加強文物古籍、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系統性保護做了許多有益有效的工作。召開本次座談會,不僅是回顧與總結,更希望借此機會,集中智慧、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通過完善制度設計、擴大交流合作、加強文化遺產理論研究等措施,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推進廣東文化強省建設,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影響力。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主任(館長)楊漢卿致辭
劉海陵在致辭中表示,作為一份深植嶺南、享譽全國的文化大報,作為主流的大眾媒體,羊城晚報一直把做好廣東文化遺產的宣傳作為己任,探索如何高舉嶺南文化大旗,幫助文化遺產“開口說話”、講述歷史,助力高質量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在更高格局為廣東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和傳承鼓與呼。“廣東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和意義”學術座談會恰逢其時,意義重大。羊城晚報將從各位專家的精辟論述中發掘報道題材,在新時代繼續努力寫好廣東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宣傳文章。

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劉海陵致辭

張春雷(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傳統工藝,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雙重屬性。在精神生產方面,傳統工藝具有其他藝術的一般屬性,可以美化和豐富人們的生活,給人以審美的精神享受。在物質生產方面,傳統工藝通過實用性體現其最本質的特征。至2020年底,全省被評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43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91人,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近千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9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27人。這些骨干力量,基本都是從事本省傳統工藝品種的創作,在全省傳統工藝行業起著領軍示范作用。
當前,廣東傳統工藝又逢得天獨厚的發展機遇。僅2019年,國家先后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為廣東發展賦予新的歷史使命,迎來新的重大機遇。廣東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多元化市場開拓,扎實推進產業振興,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等。這些都會帶動傳統工藝的快速發展,是廣東傳統工藝再度振興的絕好良機。展望未來,廣東傳統工藝發展將大有可為。

齊喆(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秘書長):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傳統工藝的存在價值實際上就集中在提高生活的品質。今天人們以現代化角度去看傳統工藝,主動摒棄它那些不好的成分,而只擷取傳統中好的成分,就是人民生活品質積極地提升。更重要的是,傳統工藝蘊含著中國很多傳統文化思想、哲學的精華,而這些精華,恰恰是中國提供給世界的寶貴貢獻。
當代的工藝美術創作如果不從傳統中吸取文化內涵,必然會顯得單薄乏力;而傳統的創作材料和形式如果不介入當代意識,從中尋求力量,那就只能永遠留在過去,無法突破。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要用現代人的眼光;對于西方現代文化的借鑒則應立足于民族審美心態的現實性。

馬建釗(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原院長):廣東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早在先秦時期,廣東境內就有南越、甌越、駱越等百越族群。在長期的民族互動與頻繁遷徙中,廣東境內不僅形成了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漢族民系,還形成了瑤、壯、畬、回、滿5個主要世居少數民族。
廣東民族地區文化資源豐富,特色鮮明。連南瑤族自治縣是全世界唯一的排瑤聚居地;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集壯瑤兩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潮州市鳳凰山地區是全國畬族的發祥地。這些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7項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逾20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100項列入市、縣(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地處偏僻卻不封閉,遷延不斷文化亦不斷,是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

呂永強(廣東省住建廳建筑節能處二級調研員):至2021年10月,廣東省有廣州、佛山、梅州、潮州、肇慶、雷州、中山、惠州8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片中國歷史文化街區(中山市孫文西路歷史文化街區),以及15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56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04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各地確定公布了3827處歷史建筑。
目前,廣東省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包括:基層工作能力差距較大,部分地級以上市組織機構、管理人員得不到保障;部門文件之間“打仗”,影響工作有序開展;保護資金沒有保障;歷史文化資源普查認定仍有缺口等,需要盡快加以解決。

陳中秋(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文聯原黨組書記):現在戲曲的環境很不好,大學里面不少高級知識分子也看不起戲曲,其中包括不少名校的名教授,而中山大學還有教授搞戲曲研究,確實很難得。新文化運動以后很多人開始反戲曲,看不起戲曲,罵梅蘭芳,但這些反戲曲和看不起戲曲的人沒有一個是研究戲曲的。以京劇為例,戲曲并沒有死掉,也并不是年輕人不喜歡看戲,而是現在的戲曲改革越改越不像戲。以前我很喜歡看京劇,但是現在京劇越改越沒有京味,越來越不像京劇,我現在都不愿意看了。廣東專業劇團不景氣,民間劇團生存狀況還是不錯的。目前廣東至少有600個民間劇團,老百姓真正看的就是民間劇團的演出。民間劇團一般不會在大劇院演出,沒有聲光電的配合下演出,沒有華麗的場地設施和道具,只憑借戲曲的本身魅力吸引觀眾。觀眾欣賞的是演員的演出藝術,是戲曲的本質,這些才是真正的藝術,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宇航(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省人大原常委、教科文衛委原主任委員):民間文學具有久遠的傳承歷史和廣泛的民間傳播力,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10大類代表性項目中排第一類,也是其他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傳統音樂、傳統戲劇)的基礎性內容。在廣東發展歷史上和嶺南文化厚重內涵中,傳說、故事、神話等民間文學素材的蘊藏量十分豐富。僅據2006年編纂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廣東卷》,就收進廣東民間流傳的神話9篇、傳說548篇、故事345篇,共902篇。但是,全省民間文學非遺代表性項目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申報,運用民間文學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在當前世界經濟文化交融發展的復雜環境里,更好地重視挖掘和煥發民間文學的有利因素,充分發揮其在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灣區故事”中的積極作用,對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意義和當代價值。

鐘茜(廣州市文廣旅局非遺處處長):近三年來,廣州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走出了“保護有力、傳承有序、管理有規、融合有度”的具有鮮明廣州特色的非遺保護之路。其中,廣州持續推進非遺進景區、進博物館、進校園、進商場、進社區“五進”工程,全面提高非遺能見度,拓展非遺保護平臺,取得顯著成果。
廣州在全省率先開展非遺工作站建設,已設立16個非遺工作站、100個非遺傳承基地。廣州還著力打造非遺網紅點。廣州首個非遺街區——永慶坊非遺街區于2020年8月正式開街,運行一年來舉辦公益培訓230多場、開發文創產品140多件(套)、接待市民游客超過20萬人次,聚集效應和社會效益非常明顯。
蘇懷杰(潮州市文廣旅體局四級調研員):潮州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積極做好文物保護、加強非遺保護傳承、推進街區活化發展、豐富古城文旅業態,歷史名城呈現嶄新風貌。2021年底,潮州市出臺《潮州古城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5)》,積極推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世界美食之都”等創建工作。
“百家修百厝”是古城保育活化的一大舉措,已經完成海陽縣儒學宮、雙忠廟、真武宮、黃尚書府、李厝祠修繕工程,推進廖厝祠、鐵巷陳宅、卓府、辜厝巷林宅等修繕工程,眾多古宅重新煥發古韻,實現文物保護惠民與傳承最大化。
陳中秋:我從事文化工作幾十年,以前總感覺廣東沒有京劇,年輕人不喜歡看京劇。退休后有時間四處走,發現現實跟感覺不一樣。2008年,我到京劇藝術促進會參觀考察,發現里面有很多年輕人喜歡京劇。廣州有個京劇團,喜歡京劇的人不少,惠州從來沒有過京劇團,但卻有上千人喜歡京劇,京劇在廣東很有群眾基礎。談到戲曲改革,戲曲要適應時代,通過改革創新,爭取更多的觀眾,尤其是爭取當代的青年觀眾。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學京劇,包括中山大學的部分研究生也在研究京劇,學京劇。他們其實不喜歡看改革后的戲曲,都是看一些骨子老戲。如傳統戲《楊家將》《霸王別姬》《狀元媒》,現代戲《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現在很多大學更注重研究歐美文化,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比外國文化差。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幾個特點是我們的優勢,如民間性、廣泛性、傳承的可變性,在傳承中繼承,是一個積累型的、漸進型的,所以才能與時俱進。缺點是知識普及不夠,包括戲曲,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大學里不要只研究歐美文化,要多研究中華傳統文化。

鄭佩瑗(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文化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存留的寶貴足跡,是人類精神物化的結晶。保護文化遺產是一個系統工程,歸根結底,要通過對文化遺產的保育、開發,還原歷史,吸取營養,傳承精華,古為今用。廣東的文化遺產豐富多元,如何使其當代價值得到充分的展現、發揮,往往是最薄弱的一環。
文化遺產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只有以歷史的眼光,持一分為二的態度客觀分析,才能脫離混沌,提煉出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如人們對祠堂文化應剔除其封建糟粕,取其尊祖敬老、愛鄉愛國、敦睦聯誼的精華,使其在愛國愛鄉教育、和諧社會建設、統戰聯誼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是歷史的記錄,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要敬畏歷史,尊重規律,尊重民風民情,有效防止人為地加速傳統文化走向衰敗和消亡,成為“文化遺產”。

裴繼剛(廣州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廣東文化基因具有“務實、開放、兼容和創新”的鮮明特性,決定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然產生旺盛生命力、文化多樣性、價值認同感、求新創造力和可持續發展動力。
由于廣東文化基因中的先進特性,因此成就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兼容性、開放性、創新性,具備廣泛的認同感和可持續感。它對于當代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再創造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現實示范應用價值。
藍海紅(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廣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擁有豐富多彩的非遺資源。目前,廣東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本省實際的非遺保護制度,非遺保護已成為全民參與、惠及全民的文化民生工程。這些非遺給予人民群眾一種歸屬感,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

非遺從最初的“活起來”到今天的“火起來”,通過建章立制保駕護航,構筑非遺保護體系,提高傳承實踐能力,傳播交流講好廣東故事等措施,今天的廣東非遺保護工作呈現一個全面性、整體性、法制化,注重活態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存續力和生命力得到彰顯的全新格局。

羅斯寧(廣東省文史館館員、中山大學教授):廣東各地各劇種的戲曲源遠流長,是廣東重要的文化遺產,它們彰顯著嶺南文化特色,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振興廣東戲曲,對弘揚嶺南文化,建設廣東文化強省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振興廣東戲曲,體現其當代意義和當代價值,成為廣東現代文化建設的新課題。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振興:一是繼承古代戲曲的優秀文化傳統,創作出今天觀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作品;二是深入現實生活,加大戲曲創新的力度和精度,傳統戲、現代戲、新編歷史戲的創新同時并舉;三是進行戲曲傳播方式的創新,運用今天的新科技、新技術,促進戲曲在人民群眾中的傳播;四是以愛國、愛中華文化為引導,加強粵港澳的戲曲交流,讓三地的戲曲文化成為新型大灣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馬建釗:如何傳承保護好廣東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認為,一是深入挖掘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精神,充分展現歷史上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增進相互了解,加強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融入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產業中,活態利用,凸顯特色,形成品牌,助力鄉村振興;三是整合文、旅、教、體有關部門及社會力量,通過現代理念和先進技術進行多元開發,在傳承保護中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梯隊建設,加強對各級傳承人才(尤其是瀕危項目和缺乏傳承人項目)的培養。

陳勁佟(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社會組織參與遺產保護可起到積極作用,包括推動活化遺產價值;促進形成社會共識;觀察遺產變化;促進社會資源的投入;自下而上的推動;創新遺產保育服務等。廣東地區有過百個社會自發的文化遺產保護組織。這種數量規模的社會組織自發參與遺產價值保護的現象,形成于新世紀以后,尤其以廣州地區為主。
通過民間社會組織參與遺產價值管理而產生的影響是持續的、深遠的。這種區域民間力量對公共文化保育行為的普遍性、持續性、自覺性在中國并不多見,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突出的社會文化現象。
方昕(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非遺中心主任):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化,人群也在不斷變化,在進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也應有所變化。我們面對的是伴隨科技創新浪潮和信息大爆發成長的一代。信息的傳播手段和載體迅速更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播手段必須相應發生改變。以受眾的語言和掌握的傳播方式進行信息傳遞,降低學習成本,縮短信息傳播者、編碼者和信息接受者、解碼者之間的距離,精準傳遞至目標受眾。我們面對的是伴隨消費社會不斷發展的一代。泛文創是一股強勢、有效的傳播力,在增加傳播環節的同時延長傳播鏈條;文創產品是文化符號轉譯的有效方式和與當代結合的現實途徑,能較好進入消費市場,與生活日常結合。我們面對的是伴隨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的一代。最本土的即是最國際的,是國際通用的語言。青年一代應以更平視更自信的姿態向外輸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積極展示、發聲。


謝順彬(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省歸僑作家聯誼會副會長):開平、臺山兩市通過非遺項目的保護、開發,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亦將僑胞的根留住,將鄉愁傳遞。各地可以學習借鑒,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僑務部門應加強三項工作:一是僑鄉對非遺項目要加強保護,尤其對僑胞的捐贈項目。對僑胞的祖居要加強管理、保護,讓僑胞把根留住。二是利用僑刊開展對外宣傳。僑刊是僑胞們的集體家書,在海外華人社團中有著很大很深的影響力,許多鄉親通過僑刊了解家鄉,認識家鄉。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殊載體,宣傳家鄉,傳播中華文化、嶺南文化。三是現在科技先進,可適當通過視頻的形式對海外進行宣傳,將家鄉的變化、家鄉的美食、家鄉的傳統節日活動和家鄉未來發展設想,通過視頻告訴鄉親們,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凝聚力。

顧澗清(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州日報社原社長):我長期跟進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當時為把廣東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寫過很多建議,受到省領導的重視。在今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文史論壇上,我建議海上絲綢之路遺址和海防遺址,不僅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還要申報國家文化公園。國家文物局很明確是廣州牽頭,組織更多城市一起參與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我們不應該放過這個絕佳機會,呼吁有關部門抓住機遇,一起努力,廣東的第二項世界文化遺產和廣州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很有可能在這里。

王增豐(廣東省文史館館員):作為在工藝創作一線的匠人,我提出一些需要認真思考的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非遺與時代審美脫節;沒有處理好非遺的活化利用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非遺活化無法適應時代要求;非遺的認知與認同感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非遺傳承與保護缺乏資金投入。
當下,有關部門把非遺位置抬得過高,個人認為不是所有列入的項目都重要。許多項目是農耕社會遺留的技藝,在宣傳口徑上不能一刀切。我認為,不能把非遺傳承當成復古、復制、模仿;非遺項目有些是落后的技藝,含金量少;宣傳過頭了,有些地方把非遺數據當作政績,認為越多越好,出現了眾多誤區,如重申報輕保護、重復制輕創新等。

徐真華(廣東省文史館館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原校長):“開平碉樓”作為一個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保護實體,從活化利用視角審視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如何提升“開平碉樓群”歷史文化遺產的綜合性價值?除對碉樓建筑群本身的修繕、樓內各居室舊時生活狀態的恢復布置、舊時主人家庭的身世鉤沉需要精準挖掘、講究布展外,對整個景觀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游憩娛樂,以舊時耕讀傳家、商貿興族為特征的傳統生活、生產、經營活動的活化再現等,仍需作整體性的謀劃。如何強化“開平碉樓群”這一歷史文化遺產的本土性或者“在地性”特征?每一座碉樓都透視著極其鮮明的中西跨文化特征,無論從建筑物的結構,造型還是從內部的家具陳設都可以看到早年開平華僑對異族文化的吸收、接受以及對中華根文化的堅守。要通過對“碉樓群”的人文挖掘,講好碉樓故事,彰顯“開平碉樓”地方特性的獨特魅力,為公眾提供更具親和力的公共空間和人文思考。
此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態傳承必須堅守原真性和整改性、系統性的原則,重在再現“開平碉樓群”的生活形態、人文風貌和歷史內涵。
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深入交流探討,一致認為: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體現著各族人民的獨特創造、精神理念、道德規范,涵蓋表演藝術、傳統醫藥、民俗民風等多個領域,深刻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多個方面。文化遺產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好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切實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發揮歷史文化遺產的作用,為加快建設文化強省,使廣東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推動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科學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省文史館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春雷在總結中表示,此次會議認真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方面的指示和要求,專家學者的發言觀點明確,虛實相依,論據充分,論述精辟,提出了不少合理、可操作的建議。今后,在室(館)黨組的領導下,文化遺產研究院計劃沿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這一主題,每年舉辦一到兩次研討會,助力廣東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推動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