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姣艷

吳煥先是鄂豫皖邊區土生土長的紅軍領導人,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曾先后擔任紅二十五軍軍長、政治委員和鄂豫皖省委常委、鄂豫陜省委代理書記等職務。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吳煥先錘煉了過硬的本領,塑造了優良的品格,他信念堅定、意志堅強,站位高遠、敢于擔當,軍政雙全、有勇有謀,愛兵如子、待人真誠,在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邊區群眾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威望。
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先念、徐向前、程子華、劉華清等曾高度評價并深切懷念吳煥先“功勛卓著”“赤膽忠心、英勇善戰”“嘔心瀝血、無私無畏、遠見卓識、功勛永垂”,贊揚他在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中創造的豐功偉績。熟知大別山革命史和紅二十五軍歷史的黨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也把他看作紅二十五軍的“軍之魂、領導之核心、卓越決策人”“名副其實的‘軍魂’”“公認的靈魂人物”等。但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仍能聽到少數人對這一稱謂表示不能認同,覺得稱吳煥先為“軍魂”的評價過高。針對這一看法,筆者將結合紅二十五軍的斗爭歷史、紅二十五軍指戰員的回憶錄和回憶文章,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表達對革命先烈吳煥先同志的崇高敬意。
所謂“軍魂”,從廣義上來講,就是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我們黨從歷史的沉痛教訓中警醒和覺悟后,逐步認識、系統總結并強化鞏固下來的優良傳統。從狹義上講,就是一支部隊領導核心中公認的靈魂人物,這一靈魂人物始終忠誠于黨、信念堅定、甘于奉獻、勇于犧牲、愛民親兵,能夠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時候都堅定不移地聽黨指揮。紅二十五軍在戰斗歷程中,尤其在極其艱難的長征路上,幾經挫折而不潰散,幾度涉險而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吳煥先都發揮了尤為重要的“軍魂”作用,帶領戰士們勇往直前與敵戰斗。
紅二十五軍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之后獨立堅持斗爭的兩年時間里,以及走上長征路的十個月時間里,面對國民黨部隊瘋狂的圍追堵截,運用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多次擺脫困境。其中,最有影響力、最令指戰員們難以忘懷且關系部隊生死存亡的戰斗主要有獨樹鎮戰斗、庾家河戰斗和四坡村戰斗。
獨樹鎮戰斗是紅二十五軍長征初期一次極為險惡的戰斗,也是關系紅二十五軍戰略轉移成敗的關鍵一仗。在敵人重兵包抄襲擊、氣候條件惡劣、無地勢可憑借、我軍饑寒交迫疲憊不堪的危機時刻,政委吳煥先趕到先頭部隊大聲疾呼:“同志們,就地臥倒,堅決頂住,決不能后退!現在是生死關頭,共產黨員跟我來!”戰士們看到吳政委身先士卒奮勇當先,也漸漸穩住了陣腳,冒著密集的火力與敵軍展開格斗,經過多次反擊最終將敵人打退。軍長程子華在總結這次戰斗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時,特別指出共產黨員以身作則奮勇當先,以及全軍指戰員上至軍領導、下至每一位戰士具有頑強戰斗精神的重要作用。在紀念吳煥先逝世50 周年時,一位紅二十五軍老兵回憶這次戰斗說:“這次戰斗如果不是吳煥先政委英勇果敢,大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吳煥先率領共產黨員帶頭沖鋒,對扭轉戰局起了關鍵作用,在全軍指戰員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庾家河戰斗是紅二十五軍進入陜南境內后遭遇敵人襲擊的一次無準備戰斗。激戰中,副軍長徐海東和軍長程子華先后負重傷,“吳煥先政委指揮部隊英勇反擊,以刺刀、手榴彈與敵拼搏,經二十多次反復沖殺,終于將敵打垮”[1]。緊急關頭,吳煥先政委臨危不懼地指揮戰斗,率領戰士們奮勇沖殺,又一次帶領部隊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這次戰斗的勝利標志著紅二十五軍在長征中完成了第一次戰略轉移,也為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四坡村戰斗是紅二十五軍即將到達陜北時的背水一戰,也是吳煥先參加的最后一次戰斗。為了防止發生我軍后衛部隊被敵軍壓制到汭河邊進退兩難的局面,在情況危急的時刻,吳煥先當機立斷,帶領軍部交通隊直插敵軍腰部,并對戰士們進行簡短有力的動員:“同志們,決不能讓敵人逼近河邊!壓住敵人就是勝利!”這一仗,紅軍打得頑強勇猛,殲敵一千余人。但是,在戰斗的最后時刻,吳煥先被敵人炮火擊中胸部,壯烈犧牲,年僅28 歲。當得知吳政委犧牲的消息后,指戰員無不悲痛萬分,紛紛表達要向敵人討還血債的強烈愿望,將滿腔悲痛化作奮勇殺敵的強大力量,立誓要繼承吳政委的革命遺志,英勇斗爭,將革命進行到底。
在這些重要戰斗的關鍵時候,吳煥先始終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戰爭中他總是親臨前線,哪里危險他就出現在哪里,戰略退卻時,他又總是走在后面。遇到險情,他還擅長做戰士們的政治思想工作,往往幾句話就能夠穩住軍心,使全軍上下信念更加堅定,斗志更加昂揚。在紅二十五軍戰士們的心里,吳煥先的名字和光輝形象早已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1934 年6 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找到在“紅大”學習的程子華,決定派他到鄂豫皖根據地。9 月,程子華到達鄂東北道委。11 月11 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縣花山寨召開常委會議,一致同意周恩來的口頭指示,決定帶領紅二十五軍立即進行戰略轉移。這是紅二十五軍到達陜北之前最后一次得到中央的指示。離開根據地之后,由于沒有電臺,紅二十五軍始終無法與中央取得聯系。因此,在近萬里的征途中,紅二十五軍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獨立自主地解決軍事斗爭、根據地建設、戰略方向選擇等重大問題。其中,作為軍政委、鄂豫陜省委代理書記的吳煥先高瞻遠矚、謀劃全局,顯示出高超的領導才能,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紅二十五軍到達陜南后,關于是否要到四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問題,在省委領導內部產生過激烈的爭論,少數同志認為西北軍兵力雄厚而紅二十五軍力量薄弱,陜南地區人口稀少物資補充困難,不是理想的立足之地,而紅四方面軍在川陜革命根據地已發展壯大,如若兩軍會合則有利于部隊的行動和補給的解決。圍繞這一關系根據地建設的重大問題,鄂豫陜省委先后召開鄖西會議、華陽會議和葛牌鎮會議,批評和糾正錯誤觀點,總結斗爭經驗,統一思想認識,堅定斗爭信心,為開創和鞏固新根據地掃清思想障礙,打下了繼續斗爭的基礎。作為省委常委領導核心之一的吳煥先,雖然沒有在軍事學校學習的經歷,但是他擅長在戰爭中學習與敵斗爭的方法,從總結經驗和教訓中謀劃斗爭策略,在反對“入川”的問題上頗有見解,反映在1935 年7 月17 日他給黨中央的報告中:“我們在這個區域的行動,對保衛川陜蘇區,配合紅四軍團與紅二十六軍同樣有力的。在發展前途上,可以打通南北兩個蘇區的一片。向東可以深入河南開展中國中部蘇維埃運動,向東南可以恢復鄂西及鄂豫邊的蘇區,以與鄂豫皖老區取得聯系”[2]。事實證明,在鄂豫陜地區創建根據地,雖然沒有“打通南北兩個蘇區”,但確實起到了配合作戰以及牽制敵軍兵力的重要作用。在戰略轉移的過程中,能夠創建一塊聯結十多個縣的新蘇區,且堅持根據地斗爭長達半年以上的時間,確實是個奇跡。
1935 年7 月,紅二十五軍在北出終南山威逼西安時,繳獲了國民黨的《大公報》,獲得“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在川西北會合,先頭部隊已經越過松潘北上”的消息,綜合交通員石健民帶來的中央文件內容,吳煥先敏銳地捕捉到斗爭形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信息,當即召集鄂豫陜省委其他同志在長安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認為“我們黨在新的勝利與新的經驗與教訓下要加緊粉碎敵人新的進攻,配合紅軍主力行動以爭取最后全部勝利,這是當前最緊迫的戰斗任務”[3],決定帶領部隊迅速西進,策應黨中央和主力紅軍北上。歷史事實證明,這一堅決果敢的行動吸引了敵軍的注意力,促使蔣介石作出“先以優勢兵力迅速解決徐匪,再行以全力回擊朱毛”的決定,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行動。
吳煥先的領導才能和決斷力還表現在對部隊的教育和紀律的執行上。長征途中,他多次強調指戰員除了會打仗,還要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要讓群眾感受到紅軍的優良作風和紀律嚴明。尤其是途徑有回民聚集的興隆鎮時,他提前了解民族隔閡、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情況,對部隊進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項注意”的規定,還親自拜訪清真寺,向回民贈送匾額和禮品,令阿訇和回民群眾深受感動,幾位回族青年也積極要求加入紅軍。吳煥先以實際行動向少數民族群眾展示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的良好形象,這比任何宣傳都能夠發揮作用,也消除了長期以來軍閥部隊造成的回漢隔閡,為之后中央紅軍路過回民區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以軍的建制參加長征是紅二十五軍的鮮明特點,一支不足三千人的隊伍在數十倍于己的重兵圍堵下活動在豫陜甘寧地區,既無策應和增援部隊,亦無糧資供應,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庾家河戰斗中,軍長程子華手部傷了動脈血管,約兩三個月處于昏迷狀態,副軍長徐海東被敵人子彈打中臉部,昏迷了四天四夜才蘇醒過來,二人均負重傷,行軍需睡擔架,省委書記徐寶珊因為肺病嚴重也睡擔架。戰斗時,還需要大約一個營的兵力保護他們。毫無疑問,指揮戰斗和創建根據地的重擔壓到了年輕的吳政委身上。
特別是在鄂豫陜省委書記徐寶珊因病去世后,吳煥先代理省委書記一職,面臨蔣介石30 多個團兵力的嚴重威脅和大規模進攻,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他將黨政軍一肩挑起,主持全面工作,既指揮部隊作戰,又搞根據地建設,是紅二十五軍中有口皆碑、智勇雙全、勇于擔當的卓越領導人。這一過程中,他多次主持召開省委軍事會議,研究和制定反對敵人“圍剿”的戰斗計劃,采取“誘敵深入、先拖后打”的游擊戰術,粉碎了敵人的進攻,迫使蔣介石要在三個月之內消滅紅軍的計劃徹底破產。
此外,在堅持根據地斗爭和建設時,每次面臨艱難復雜情況的特殊時期,吳煥先總能以身作則,帶頭克服困難,幫助戰士們解決思想問題和生活問題,樹立革命必勝的信心,是戰士們心目中“最敬愛的領袖和統帥”。曾給吳煥先當過警衛員的廖輝在《回憶好政委》這篇文章中深切地寫到:“如果把紅二十五軍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使它繞過暗礁和驚濤駭浪的舵手就是煥先同志。”
查閱紅二十五軍指戰員的回憶文章和相關史料發現,盡管沒有同志直呼吳煥先為“軍魂”,但幾乎都表達了他是“領袖”“統帥”“舵手”“卓越領導者”之意。研究紅二十五軍歷史的黨史工作者們則撰文稱他為“軍魂”,充分肯定他在這支隊伍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為中國革命作出的突出貢獻。熟知紅二十五軍歷史的著名軍史專家、《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的主要編寫人員盧振國曾在《紅二十五軍“軍魂”吳煥先血灑涇川》一文中明確“吳煥先是重建紅二十五軍的領導核心,是紅軍指戰員公認的‘靈魂人物’,長征中曾以‘軍魂’享譽紅二十五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評價他是“鄂豫皖省委、鄂豫陜省委和紅二十五軍的卓越領導者,是經過嚴峻斗爭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2009 年,吳煥先被評選為“100 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 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21年11 月15 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信仰的感召”之《鐵血軍魂——吳煥先》,這是在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87 周年之際,對革命烈士吳煥先同志的深切緬懷,贊揚他破家革命、聽黨指揮、胸懷大局、勇于擔當、不怕犧牲的高貴品質和高尚情操。
吳煥先是令人崇敬的紅二十五軍“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