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澤艷 黃琴
“三線建設”是指在1965—1975 年期間,中國出于防備帝國主義可能發動的侵略而進行的以國防工業建設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的經濟建設。迫于當時中國所處的嚴峻國際形勢,中央領導人經過激烈的討論和慎重的考慮,于1964 年5月做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根據該決策的指示,三線建設主要布局在中國的內陸地帶,即西南和西北地區;它的目標是在這些縱深地區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以應對突發情況[1]7。三線建設最開始是以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為重點,后來逐步擴展到河南、湖北以及湖南的西部地區。本文主要探討河南三線建設的實踐及其啟示。
豫西地區之所以是“三西地區”(湘西、鄂西和豫西)建設三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定的背景。第一,地理位置優越,河南歷來被認為是兵家必爭之地。顧祖禹曾說:“洛陽中天下而立,以經營四方,此其選也”[1]16。由此可見河南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第二,礦產資源充足。河南的礦產資源包括煤炭、石油等近90 種重要礦產資源。這些都為三線建設在河南的順利開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三,交通方便。河南位于天下之中,與安徽、河北、陜西、山西、湖北、江蘇六個省份毗鄰接壤,充分扮演者交通樞紐的角色;第四,勞動力資源豐富。以上所有這些都為三線建設在河南的順利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20 世紀60 年代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得知中共中央確定實施三線建設的戰略任務后,對此做出了積極的回應。1962 年河南省就成立了省委國防工業辦公室,該辦公室在河南省國防工業領導小組的帶領下具體實施三線建設的規劃工作。第一負責人就是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勛,同時河南省委還進一步成立了“軍工處”,“軍工處”的設立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南省內的國防工業管理。此外河南省還根據本地的大小三線建設成立了職能不同的組織機構和部門。這些職責分明的組織機構為河南三線建設的有效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河南省人民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號召下,開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
1964—1966 年,在這兩年的時間里,國家對河南省三線建設的投資高達18.51 億元。這一時期河南省的主要目標就是動員全省的人力物力,在本省西部和西南部等地區建設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基地建設[2]1。由此河南三線建設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其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軍工企業方面。按照國家關于民兵組織“需要裝備的武器由省辦廠生產[1]370”的指示精神。自1964 年開始,河南省先后興建了坦克、手槍、手榴彈等制造廠;從1965 年開始,河南省又先后興建了6 家從事軍事武器彈藥生產的工廠和5 家從事爆破器材生產工廠……逐步形成了半自動步槍、迫擊炮、輕機槍,以及各種子彈、炮彈、導彈的批量生產,相繼興建的兵工廠達520 家。常規武器的生產不僅為可能發生的戰爭提供了保證,而且為河南的民兵建設提供了充足的武器和彈藥。
其次,在基礎工業建設方面,根據1964 年5 月毛澤東主席的指示,“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工業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坐穩,屁股就是基礎工業”[1]379。河南也加速了三線建設的基礎工業,在繼續擴建原本國家統配的4 個大煤礦外,還興建了67 對縣級以上的地方礦井,同時還開辦了許多社隊小煤礦,年產煤達到90 萬噸,這為軍工企業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證;同時在河南省三線建設的初期階段,有色金屬工業也實現了高速發展。洛陽銅加工廠經過擴建,承擔著全國3500 多個單位的加工任務;1965 年,洛陽單晶硅廠作為中國第一座規模最大的半導體材料廠開始在洛陽籌建,并且該廠的單晶硅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1966 年下半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剛剛開始恢復的國民經濟逐漸處于混亂的局面,一些指揮機構和管理機關也處于癱瘓的狀態。河南的三線建設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由于各行各業停工停產都在“鬧革命”,造成交通阻塞,三線建設的物資運不進去,許多重要的工程和國防基地建設只好停工。隨著國家對河南投資比例的下降,河南的生產、建設等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河南的工業總產值由1966 年的49.13 億下降到1967 年的46億元,生產的鋼產量由原來的15.73 萬噸到12.65 萬噸,原煤產量也從原來的2225 萬噸下降到只有1837 萬噸[2]6。雖然“文化大革命”對河南三線建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是河南三線人民不怕苦、不怕難,在這一時期也建成了一些廠礦,如:河南化工廠的建設完工、商丘汽車輪胎廠建成投產,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河南當時低迷的經濟注入了一些活力。
1969 年3 月珍寶島事件的爆發,以及蘇聯先后對我國北部邊疆地區進行的軍事侵擾,使我國領導人預感到新的戰爭可能爆發,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時期,林彪等人圖謀不軌,妄想制造內亂奪取最高統治權,于是在1969 年3 月,林彪提出“用打仗的觀點,觀察一切,檢查一切,落實一切[3]176。同時在建設上突出強調了要和帝、修、反搶時間,爭速度,加強三線和地方自成體系的建設,為此,中央軍委和國務院決定通過軍管的方式對重點建設的項目和基地進行管理。這就使全國掀起了一陣新的三線建設的高潮。而河南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也迎來了第二次建設的高潮。
第一,在軍工企業方面。為了應對可能隨時爆發的戰爭,河南省在這一時期建立了若干個以軍工企業為核心的配套系統,同時在伏牛山地帶建立起了一套相當完備的戰時軍工體系,另外河南先后在濟源、洛陽、南陽等地興建了大批項目,主要還是以兵器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河南省的軍工企業由以前偏重軍事武器制造向高科技研發轉變,涉及電子制造、航空制造以及船艦制造等。
第二,在交通方面。從1969 年11月開始,河南地區開始修建了焦枝和太焦兩條鐵路干線。同時圍繞著京廣、隴海、焦枝三條鐵路干線,河南地方境內還建設了好多支線。同時河南省的公路建設也活躍起來,豫西地區幾乎縣與縣、縣與鄉、鄉與鄉之間都修建了公路,此外還有跨省公路干線的建設。這些交通運輸設施的不斷完善,不僅對于加強國防,而且對于溝通河南省與各地區之間的經濟交流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第三,輕工業進一步發展。1969 年,河南省修建了焦作鋁廠與鋼化玻璃生產線;1970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豫部隊創建了河南省半導體研究所,1971 年3月生產出了砷鎵單晶、硅單晶等半導體材料,這是國內生產此類產品僅有的幾個廠家之一,20 世紀70 年代初期,南陽油田和中原油田的相繼發現,年產達到30 萬噸,1971 年5 月,全國各地的玻璃專家云集洛陽,經過三個多月的激烈研討,最終在9 月23 日,洛陽研制了中國第一條浮法玻璃生產線,并取名為“洛陽浮法”,與英、美三足鼎立,統稱為世界三大浮法[1]386。
1971 年9 月,林彪反革命集團垮臺,隨后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時在外交上面,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關系解凍,于是中央開始著手調整建設步伐,提出在強化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加強國防工業建設,從1972 年開始,逐漸控制基本建設規模。自1973 年起,三線建設基本上不再鋪新攤子,逐步轉到著重搞好收尾和配套建設上來。河南省三線建設的實踐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河南省根據國家對三線企業布局調整的命令,開始著手對本地三線建設企業進行改造,此時河南省調整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軍品生產轉為民品生產。河南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根據國防工業戰略轉移的發展方針,一方面在我國的國防科技領域應用新技術,不斷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提高部隊戰斗力,另一方面走“軍民結合”道路,大力開發民品,使軍工技術條件向民用轉移,為人民生活和經濟建設服務。在軍轉民的企業中,三線軍工企業向民用部門轉化軍工技術250項,民用產值由1980年的4627萬元,上升到1987 年的31840.1 萬元,增長了6.8 倍,這為進一步振興河南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河南三線企業得到進一步的調整改造。“六五”計劃期間,省地方軍工廠、醫院已經完成了搬遷,航空機械廠由陜西安康搬到新鄉市,中原兵器機械工業學校由太行山區搬遷到南陽市,還有5 個項目也實行了異地搬遷;“七五”計劃期間,河南省三線企業的6個項目列入國家“七五”布局調整計劃,分別搬遷到鄭州、許昌、信陽和南陽等中心城市;“八五”計劃期間,國家批準河南省三線企業中7 個項目列入國家“八五”布局調整計劃,分別搬遷至洛陽、南陽、鄭州等中心城市。這些項目或者在搬遷的項目中進行了一些調整改造,或者就地與這些中心城市的民營企業進行合作,進一步改變了河南省三線建設企業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首先,改變了河南省經濟建設的原本布局。豫西地區山路堵塞,交通不便,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在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及河南省先后投資數百億元,促使河南省內部先后建成了一大批工業交通基礎設施,新增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提高了河南省各部門的生產力水平。同時河南省還建立了一大批與國防工業密切相關的基礎工業,這些工業在后期的調整改造過程中,逐步發展為河南省的支柱產業,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國總體工業“東重西輕”的局面。
其次,出現了新興城市,帶動了中小城市的迅速發展。工業的發展一方面促進了農業、商業、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前進,另一方面也改變了豫西地區窮困封閉的面貌,促進了豫西地區經濟與中小城市的迅速發展。如:洛陽由解放前的6.5 萬人小城鎮,到1980 年發展為60 萬人的國家機械工業的生產基地;平頂山由原來的荒山野嶺發展成一座以平煤為主、綜合發展的現代化工業新城——平頂山市;焦作由原來的一個礦區發展成了一座重型結構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最后,培養了艱苦奮斗的三線精神和自主創新精神。在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過程中,河南人民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決策,憑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遠離市區的荒山野嶺,風餐露宿,夜以繼日地修建工廠設施,無數英雄們默默無聞地戰斗在第一線,為國家創立了不朽的功績,形成了艱苦奮斗的三線精神;同時河南人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刻苦鉆研的精神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發明了與英、美比肩的的“浮法生產技術”。
我們從唯物辯證法的底線思維去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和爭取最好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把國防建設與地區之間經濟建設結合起來的三線建設是比較深謀遠慮的偉大決策。而且隨著1994 年美國機密檔案的解密,也證實了1964 年美國確實制定了對新中國進行突然襲擊的計劃[5]3。只是由于當時我們做了充分準備,美國才沒有貿然出擊。總的來看,三線建設是在新中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面臨美蘇兩大國可能會對新中國發動軍事威脅的背景下而展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所以三線建設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選址強調“靠山、分散、進洞”的原則,造成某些企業選址不當,違反基建程序,存在一定的風險,造成了浪費,而且產品過分強調為軍工服務,忽視了職工的生活條件和身心健康發展等。因此,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我們要引以為鑒,在建設中汲取教訓。
第一,繼續發揚三線建設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三線建設時期,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無數工人、干部、技術人員等精英和政治骨干放棄了原本優渥的城市生活,在“天當羅帳地當床”的艱苦條件下,扎根三線,“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形成了艱苦奮斗的三線精神。在新時代,我們更要把這種精神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財富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忠誠篤行!
第二,統籌規劃,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三線建設時期,由于規劃不當,造成了許多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比如:特厚鋼鐵廠的選址問題,由包頭到酒泉,再到甘肅永登,最后選址到河南平頂山,頻繁的選址搬遷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根據當時的調查結果顯示,除了選址浪費之外,還造成了廢水污染、噪聲污染等[6]61。因此我們要以史為鑒,堅持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生態基礎,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第三,繼續加強黨的組織紀律和思想建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三線建設主要是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支援內地相對落后的地區,其規模之大、投入之多、動員之廣、行動之快、貢獻之大,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這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在建設三線的過程中,廣大黨員干部斗志昂揚、拼搏奮斗,充分展現了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今天,我們要始終不渝地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切實加強黨員干部的組織紀律和思想建設,發揚黨員干部的優良作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