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祖柳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會隨著特定時代背景而展現出各異的內涵,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三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始終強調了“人民”;三次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中心詞都是“人民”這一哲學范疇,都強調了人民至高無上的主體地位。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1],三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都是以人民的需要為根本價值遵循,都是把人民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都是把人民作為檢驗社會發展成果的檢察官和評判官。
“人民”這一哲學范疇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中心詞和核心內容。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內涵中包涵了“人民”,“人民”指的是“現實的人”,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強調的“人民”,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中強調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指的是對“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兩個部分多層次和寬領域的美好生活需要”。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早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人民群眾在已經滿足了自身發展的低層次需要上、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更新自身的需求,繼而形成現階段包含現實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兩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平衡發展”是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歷史方位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之下,各個領域、各個區域、各個產業的發展程度有高有低、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城鄉發展和群體收入都有差距,呈現出發展不均衡和不平衡性。“不充分發展”指的是雖然中華民族進入了新時代、處在新的歷史方位,但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華民族生產力發展仍需要大力推進,生產水平仍需要提高,科技發展、資源利用和民生工程等各個領域的發展表現出不充分性。
黨的十九大提出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納入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也提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由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上兩方面重要論述,首先,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真切切地落實在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落實在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中、落實在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中、落實在了解決社會主義矛盾的實踐路徑中;其次,強調了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個統一體,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所遵循的原則和價值導向;最后,強調了我國的經濟是根據人民是否需要和是否滿意而決定是否發展的經濟。
能否準確理解“異化”的含義在某些程度上決定了能否正確把握“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意蘊,能否準確消除“異化”在部分程度上也決定了能否更快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馬克思唯物史觀中,與“自由全面發展”相對立的概念是“異化”這一哲學范疇,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程中異化現象不可避免,并成為導致社會主要矛盾產生和“現實的人”不能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兩對關系;一是需要準確把握和妥善處理社會基本矛盾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系,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早晚,經濟基礎的大小決定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快慢。二是強調不僅需要帶領人民改善民生,而且需要注重分配的重要性,兩者具有等同的重要性。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項重要抓手,始終牢記和強調要做大蛋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過程中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應是共同發展和協調推進的兩個步驟。
立足于新的歷史方位,始終將“現實的人”作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價值遵循,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歸宿。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充分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和歷史創造精神,在思想層面上,緊緊圍繞著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以民為本的發展思想;在行動層面上,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深深扎根人民、全意全意為人民服務,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矢志不渝地貫徹落實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
經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強大支撐力量,經濟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起到根本和地基的作用,經濟實力雄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前提條件,要鞏固以人民為中心的經濟基礎。在“十三五”時期,新發展理念首次被提出,新發展理念更加鮮明地表達了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是社會主體,有效地維護全體人民的利益。新發展理念是人民對美好生活期望、需要和追求的重要表達;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214。
將高質量發展與人民需求捆綁在一起,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需要,把物質條件的改善作為人發展的基礎,不斷改革創新,努力實現市場與政府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補齊社會短板,竭力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質量發展作為為人民發展而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從滿足人民發展需要的角度闡釋高質量發展意蘊,“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3]238。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高水平多層次的物質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2]252。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闡述表達了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黨中央對人民的情真意切;傳遞了中國共產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核心和主線都是堅持以民為本。
推動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2]243。我們黨著力解決三農問題也是為了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注重公平,增加農民收入,隨著持之以恒的推進城鎮化進程,在2021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鎮人口數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城鎮化建設取得歷史性的成就。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強調:“人民的需要和呼喚,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時代聲音”[2]272。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人民急愁難盼的創新問題上下功夫,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人民的科技創新需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造性。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實現共同富裕成效的衡量尺度是人民群眾的滿意度[4]。
奠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基礎,發展全方位全過程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優質公共服務和民主法治方面的權益。“民主”并不只是兩個冰冷的文字,也不是空洞蒼白的口號,更“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2]296。人民民主是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這一政治制度一方面是以人民為國家的主人,是為了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出現官氣和奢靡之風。
中國始終堅持實行的國體、政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這樣一套制度安排能夠“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2]288,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持之以恒地完善公共服務機制,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把有關人民當家作主的新舉措落地生根,讓人民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有更多的參與感,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感,更好和更充分地詮釋了人民的主人翁的地位,盡力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升華百年大黨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
2021 年的人民代表換屆選舉,從選舉、協商、決策、管理到監督的全過程民主,充分保證了每個公民享有的權利,落實了人民主體地位。法治建設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3]284。把人民的體驗感放在依法治國、治國理政的中心位置,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法治建設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益、法律的權威是要依靠人民來維護的,人民通過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來造福自身和保護自身。
不把人民居于主體地位、不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造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能發揮文藝本身所具有的力量;相反,文藝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才能發揮最大正能量”[2]314-315。文藝要堅持為人民服務,反映好民心,用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主流意識,從而發揮自身最大的正能量。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3]324,讓文藝深深地扎根于人民。
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最大程度落實人民大眾的主體地位,堅持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守正創新。解決人民群眾思想分化問題要積極宣傳黨的思想,堅定中華文化根本立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弘揚主流意識、聚焦群眾向黨組織靠攏,為人民群眾提供正確的精神方向,更好做到“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3]311。
堅持不懈地抓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堅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指導,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指導思想,奮力朝著實現中國夢的方向邁進,實現“中國夢的核心力量是人民”[5],人民是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征途中的參與者與推動者;扎根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時刻要求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當作工作的中心和重點,堅定“四個自信”,以人民答應和滿意為目的,堅持為每個人自由而又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和鋪平道路。
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解決民生領域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聚焦民生問題,全力推進增進民生福祉的社會建設,滿足并保障人民多層次的民生和社會服務需要。在改善民生方面,雪中送炭的事情和錦上添花的事情都需要做,且兩者不可缺少,但是雪中送炭的事情更能解決問題,更能抓住主要矛盾。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6]是黨中央推進教育工作的價值導向和價值遵循,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相對好的教育,就要堅定不移地沿著方向堅持下去;人民不滿意的教育就要及時止損,不做與人民滿意相悖的事。在新時代加強和改進立德樹人工作,要牢牢貫徹實施三全育人總體目標,高質量立德樹人;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一邊致力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也要一邊抓教育公平。
在就業、醫療衛生服務、居住條件方面,黨中央始終將人民作為發展的首要,將人民的體驗感作為首先考慮的因素,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獲得更多幸福感落實在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推動民政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在黨中央的精心謀略、認真布局、用心監督、貫徹落實下,2020 年底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困難群眾全部脫貧。2020 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黨中央統攬全局、果斷決策,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全力保障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生命至上就是人民至上,是將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是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人類不能從自然中無窮盡地索取而不講回報自然,人類與生態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不能只為了人類自身和社會發展而不尊重自然,不采取保護措施;不能只為了利益一直利用而不講修復自然,不能因為人類的利己活動而導致環境異化,否則只會自食惡果。
近些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愈發重要的這一思想觀念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并且轉化成為人民的自覺行動,始終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生態價值引導,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積極穩定推進且取得重大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突出強調:“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3]359-360。從人民始終關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著力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保護環境的理念,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現階段著力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堅決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的增長模式,要求我們建設的現代化是生態環境良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歸根到底地說,保護生態環境其實就是在保護“現實的人”的自身,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致力于維護人民的權益、致力于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要注重處理好人民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把生態環境看作是人民賴以存在和持續發展的朋友,在不破壞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堅持生態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從“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3]362視角出發,將制度落實到行動中,秉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為人民植樹,堅持為人民提供更多綠色、無公害生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