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梅
2021 年4 月19 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高等學校提出了培養“勇于創新,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1]的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12 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指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各高校正式確立起“大思政”的戰略目標定位及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大思政”格局下,如何有效的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
“大思政”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各方位與全過程,運用所有教育教學資源,全體教育教學人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參與者,建立起一個貼合大學生實際的、具有多元有效教育資源的、教學方式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具有擴散性的思政教育平臺。
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向,因此,有必要在“大思政”的理念指導下,不斷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發展,特別是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為培養創新人才服務。
第一,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觀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綜合協調發展。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因此,“大思政”格局下,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潛能。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還要結合社會熱點和大學生普遍關注的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能夠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進行創造性的學習與實踐活動。
第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尤其是對大學生的主體性重視不足,在“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更為多元化,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強調學生獨立意識、個人修養和創新才能,促使學生在科學自我認識、自我了解的基礎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更好地發揮創新才能。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將研究問題拋給學生,激發學生求知欲,由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協作交流能力,這也是開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第三,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要積極建設具有創新思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教師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模式,因此,應當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思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教師能夠注重提升自身的創新思維,并把這種創新思維貫穿到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貫徹到師生關系互動過程中,從而培育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第四,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可以促進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一方面,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校園文化活動為平臺,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如創新創業大賽、創新技能大賽等,還可以成立大學生科學研究室、科技創新社團等,既能陶冶大學生情操,提升學生思想素質,又能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還能在活動中加強學生的團結協作交流,調動學生積極向上、團結奮進、拼搏進取的團隊精神。另一方面,優化社會實踐平臺。大學生最終將走上社會,在開展學術研究之余,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積累社會經驗,產生創造成果。因此,要積極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創建社會實踐平臺,為創新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條件。
“大思政”在大學生創新意識的發生、創新精神的培育,以及創新品格的形成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思想理論指導,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要積極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型人格為重要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大思政”培育大學生創新能力。
第一,激發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開展創新實踐活動的前提。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著重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尤其是主體意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填鴨式”的教學傳統,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激發大學生主體意識,使大學生在創新活動中,認識自身責任與使命,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獨立克服困難、解決問題。
第二,培養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改革、發展與完善,以適應時代變化和大學生的思想變化,為大學生創新活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此外,創新不僅要解放思想,還要實事求是。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要有科學的創新精神,不得弄虛作假,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腳踏實地地努力,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應對創新路上的困難。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辛的奮斗,才贏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成功的歷史,鼓勵大學生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不懈地努力。
第三,培養創新品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創新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面對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要對前途充滿信心,養成堅強的意志品質。要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明確在創新的過程中,必須遵守道德規范,塑造良好的道德修養。要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在創新探索的過程中,堅定理想與信念,遇到困難不屈不撓,具備強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與實踐教育相結合、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的創新人才。
第一,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蘊藏的強大理論內化為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并根據大學生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實施創新教育。一方面,開發創新實踐類的課程,合理設置創新教育課程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實踐課中,滿足大學生的創新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創新資源,將創新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幫助大學生認識創新規律,科學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第二,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在社會實踐中開展創新教育。要積極建設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發揮的社會實踐活動平臺,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科技前沿,結合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開展社會調查與科學研究,使學生在實踐中創新,進而形成創新思維,激發創新活力。此外,高校要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校園創新創業大賽等,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第三,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應當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心理教育結合起來,使大學生形成強大的心理素質,以應對創新路上可能面對的曲折與困難。一方面,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思政”格局,關注學生的個人心理需求,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進而促進創新人才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挫折教育相結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對挫折的正確認識,培養堅強的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百折不撓的毅力、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樂觀自信的精神,形成積極、健康的人格,保證創新活動的順利進行。
總之,“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應當積極推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型人格為重要內容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大思政”引領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培育大學生創新能力、加強大學生創新教育,使大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政治觀、法治觀和道德觀,成為符合創新型國家需求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