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穎 王玉峰 白靖華
抗日軍政大學誕生于戰火紛飛之中,1936 年創立至1945 年結束的9 年時間里,總計培養了8 期干部,創辦了12 所分校,5 所陸軍中學和1 所附設中學。抗大的學員在畢業后多被分配至抗日戰爭前線,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大成立伊始就明確其教育方針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這三點是培養抗日革命軍人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抗大的教育方針準確地把握了當時錯綜復雜的社會形勢和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在其指引下,培養出了大批能夠直接投入戰爭的指揮人才。
1936 至1945 這9 年的時間內,抗大總校保持教育方針總體不變,各分校依據自己所在的地區不同、所處的戰場環境不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有所創新。1942 年,陳毅在《對抗大工作的建議》中,提出要徹底轉變教育方針、具體規定教學內容、創造優良的革命校風、健全學校領導關系、正確鑒定教員學員、實行精簡政策這6 條具體的建議。其中,徹底轉變教育方針就是針對華中分校和各團的教導隊提出的。如果各個分校不依據具體實際,盲目地照搬照抄延安總校的課程教育計劃表,會導致“表面上執行中央的教學方針而實際違反他”。因此,陳毅提出,在保持延安抗大總校的教育方針不變的情況下,華北各分校應當做到理論與實際一致、所學與所用一致、教育與作戰聯系,提倡在教授馬列主義之外,還要教授中國歷史和情況、黨的歷史和政策,使學生既懂得理論又懂得實際,并能能夠把兩者結合。
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在其招生布告的宗旨部分明確寫出“本校為適應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之開展,供給各個抗日戰線上的領導人才,特決定招攬各地革命青年、愛國志士來校學習,以期培養和造就大批軍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領導民族革命戰爭,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復失地、爭取中國民族獨立自由與徹底解放為宗旨。”由此可見,在1936 年2 月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抗日統一戰線尚未成立,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即將打響,我黨對外需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斗爭,對內需突破國民黨的重重圍剿,在內憂外患與民族危亡間成立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是為了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勝利,其辦學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實現抗戰勝利和民族解放培養大批的軍事和政治人才。抗大最初招生的要求是抗日志士,人才培養目標是抗日救國,畢業后分配的崗位也是抗日工作,“抗日救國”這4 個字貫穿了其辦學的全過程。
1937 年,抗日軍政大學正式成立,其培養抗日救國人才的辦學目標更加明確。1937 年1 月21 日發布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招生布告》,直接寫明辦學宗旨為“訓練抗日救國軍政領導人才”,此時的抗大也直屬于抗日人民紅軍軍事委員會,學員甚至會直接上前線通過戰爭鍛煉學員的打仗能力,百團大戰中就有抗大學員的身影,日寇分子也有“寧可用二十個日本人換一個抗大生”的感慨。由此可見,抗日軍政大學的辦學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培養抗日救國人才,其開設的課程、使用的教材、教學內容以及學員畢業之后的去向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的。
不同時期的教育必須準確把握當前時代的主題和需要,能否充分體現并滿足時代需要是衡量其人才培養是否成功的關鍵。抗日軍政大學在形勢飛速變化的年代里,培養了大批人才投入到抗日一線的斗爭中,為我們國家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滿足了時代背景下抗戰救國的需要,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無疑是成功的。
1936 年至1945 年的9 年間,從國共對立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從國共內戰到艱苦卓絕的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國共兩黨的關系變化不定,局勢錯綜復雜、瞬息萬變,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抗大的辦學方向和教學內容也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在不斷調整。1936 年,抗大的辦學方向是“培養和造就大批軍事政治的民族抗日干部”以期贏得抗日戰爭和國民黨斗爭的勝利。第二年,抗大的辦學宗旨內就不再提及與國民黨的斗爭,在開設的課程中也專門設置了一門科目強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大的辦學科目具體有政治常識、中國革命問題、世界形勢、抗日統一戰線、群眾工作、軍事常識6 個,每個具體的科目都與當時的中國形勢密切相關,抗大學員雖身處窯洞,卻能夠知曉瞬息萬變的戰場和政治形勢,與這些科目的設置分不開。
抗大的招生條件為“凡愿犧牲一切,堅決抗日而獻身民族革命的愛國志士,不論階級成分和社會出身,以及過去參加過何種黨派而志愿學習者。”并且,在招生布告中,明確寫出學員畢業后“如志愿由本校分配工作者,則由本校分配適當抗日工作;如愿意到別處工作者(如抗日軍隊、抗日地方義勇軍與抗日游擊隊等),則有本校發給路費,依其資源送其前往工作目的地,并給介紹”,所以,學員畢業后也是投入到了抗日救國的戰爭之中。由此可以看出,抗大培養的人才是為了抗日救國,所招收的學員也是心懷抗日救國之信念的人,只有抱著這樣的信仰的人,才能夠成為抗大的一份子。
但是,懷抱著相同的救國信仰不代表政治立場一致,很多抗大的學生來自于敵占區、國統區,其以往的系統教育大多帶著非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階級立場,有些甚至接受的一直是奴化教育,想要將其培養為無產階級的戰士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狠抓思想教育。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抗大是一塊磨刀石,把那些小資產階級的意識——感情沖動、粗暴、浮躁、沒有耐心等,給它磨個精光;把自己變成一把雪亮的利刀去革新社會,去打倒日本。”因此,抗大在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狠抓思想教育,都在強調黨的思想引領。
抗大開設有“政治常識”“抗日統一戰線”等課程,在這些課程中,學員將會系統地學習馬列主義,幫助其克服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員的頭腦;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提倡艱苦奮斗的作風、不怕犧牲的精神,反對貪生怕死、自私自利、腐化墮落和政治上的變節行為;同時,抗大的教員也在用自身的言行教導學員,中央高層領導也經常在抗大講學作報告,毛澤東就曾經講過《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課程,周恩來、劉少奇等也會在回到延安時為抗大學生授課,這些人是中國最優秀的革命家,是對中國形勢了解最透徹的人,他們堅定的革命意識、洞徹的革命見解、高尚的道德品質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員,幫助學員形成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追求和愿意為抗日救國奉獻生命的信仰。
抗大的政治教育成果無疑是成功的,通過多種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與方法,抗大學員有著堅定的政治理想和信仰。國外記者在延安甚至發現抗大學員在使用國民黨勸降傳單的反面作為作業的演草紙和記錄紙,這種現象一方面顯示了當時物資的匱乏,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黨對抗大學員堅定理想信念的信心,即使是將傳單送到學員手中,學員也不會為敵方的言語所動。
埃德加·斯諾在其《西行漫記》中稱贊抗大“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就這么一家”。抗大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優良的傳統至今還有強大的生命力,對新時代的軍事人才的培養具有啟示作用。
抗大提出“干部要起決定作用,就必須兼備學有所長、精通業務和高瞻遠矚、通達政治兩種品質”無論哪個時期,政治素養都是軍事人才培養所看重的,正確的政治方向能夠在錯綜復雜的時事變化中堅定學員的理想信念。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就是正確的政治方向。無論軍隊院校的課程內容、教學體系如何更新變化,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變是根本。只有始終堅持從思想上、政治上辦學治校育人,才能夠確保軍事院校培養的人才能夠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較高的政治素養是軍事人才素養的核心和根本,堅定的政治信仰既能夠為學員學習和鉆研文化、業務知識注入動力,也能夠為官兵在走向工作崗位后做到履職盡責、兢兢業業提供精神助力。
在辦學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確保軍事教育正確的正確方向;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把政治建軍要求貫徹到軍事教育全部實踐中,確保培養的人才堅決聽黨指揮、絕對忠誠可靠;教員堅持做好思想意識形態工作,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確保不出雜音,不出政治性問題。
每個時期的軍事教育必須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充分體現這個時代的精神特質,為當下黨的中心工作和軍事目標服務。2019 年11 月27 日,習主席在出席全軍院校長集訓開班式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新時代軍事教育的方針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強國興軍服務,立德樹人、為戰育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當前軍事人才培養是為了能夠實現強國興軍,為做到這一點,全軍的軍事院校需要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為黨和國家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
明確黨指揮槍的軍事教育根本原則。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中第一句話就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我國軍事教育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軍事人才的培養是為了實現強國興軍這一個大目標,實現黨的軍事目標的,這是第一要位。軍事人才培養中的一切教學、訓練活動都要遵循這一原則。
立德樹人和為戰育人是新時代軍事教育的兩個根本任務。“德”指的是政治素養和政治品格,立德就是加強政治引領,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軍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戰育人就是要把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去教學,教員在上課時也要結合世界軍事前沿、結合實戰進行授課,做到圍繞實戰搞教學。
抗大在教學實踐中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理論和實踐并重”“軍事、政治、文化并重”等教學原則,學員在抗大學習后,能夠擁有靈活敏銳的策略眼光、寬宏大度的胸襟,能夠圍繞斗爭的軸心正確認識斗爭與聯合、進攻與防守的關系。抗大能夠用為期一年左右的時間使學員快速成長進步并迅速投入到抗日戰爭中,可見其教學的實戰化效果好,借鑒意義強。總結歸納抗大的教學內容,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借鑒。
一方面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發展,加入各國國防和軍事政策。抗日軍政大學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背景下,開設專門的抗日課程和民族統一戰線課程,幫助學員清晰了解中國形勢,通過利用誓師大會、宣傳鼓動棚,甚至日寇行兇作惡現場進行教育。當前,在教學實踐中,不同的專業課程可以結合當前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的軍事政策、裝備等內容,引入專業相關的內容進入課堂,使學員雖身在教室,卻能夠看到世界前沿;另一方面教學內容應緊貼戰場實際,加入各專業前沿科技內容。抗日軍政大學緊密關注敵方的軍事政策、編制裝備、技術條件和戰術思想。例如,在日寇采取囚籠戰術時,教授如何以全面戰全力戰為對策進行應對;在敵人的武器裝備遠遠勝過我們時,教授如何應用我軍現有裝備進行組合高效發揮其作用。當前的戰爭已不再是拼刺刀的肉搏,軍事科技的優勢已經成為決定性因素。在專業課課堂上,應當結合當前的科技前沿及其在軍事上的轉化應用,將本專業最新的內容加入課堂中。在通識課堂上,應當緊密關注各國的國防和軍事政策,使學員對當前國際形勢、各國國防和軍事戰略與政策有初步的認識。
毛澤東同志曾在《新中華報》發文表示,抗大為什么全國文明、全世界聞名就是因為它比較其他的軍事學校最革命、最進步、最能為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斗爭。當下,想要培養優秀的軍事人才也需要軍事院校做到最進步、最能夠為國家和軍隊服務,通過借鑒抗大的辦學經驗,能夠為新時代的軍事人才培養提供借鑒經驗,培養出實現強軍興軍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