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小平,田 川,李亞軍
(1.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思政教學部,四川 隆昌 642150;2.重慶對外經貿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合川 401520)
課程目標達成關系到課程教育質量,是大學教育實踐中永恒的主題。在高職各門課程教學中,任務驅動式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運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高職院校一年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一,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通過對高職學生整體與個別的學情調研,可知存在以下情形:經過高中學習和大學一年級入學教育,學生具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論課基礎知識,了解了本專業的課程目錄和專業要求,但是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基礎薄弱;00 后學生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受不良網絡文化影響,對思政課的重要性產生認知偏差,學習興趣不濃等等,這些現象直接影響思政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任務驅動教學強調: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于任務完成與否[1]。本質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和維持學生的成就動機,以完成一項任務或解決一個問題,幫助學生掌握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養。關鍵在于處理好任務驅動教學三要素——教學者、學習者、任務之間的關系:以一個一個的具體任務為導向,把教學內容精心隱含在每一個任務之中;教學者是學習情境的創設者、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凸顯自主學習和相互合作。
課程目標達成是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預估的課程目標有沒有完成,涉及到課程的知識、方法、價值這三個層面的要素,強調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教授、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領,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行高效率的學習、聽課和確定重要的學習內容[2]。
基于課程目標達成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任務驅動教學,有著明確的目的,在于打造“思政+專業”教學范式,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以“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為原則,著力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職業理想、良好的職業道德、強烈的法治意識和嚴謹的法治思維,為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出具有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的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
根據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三要素(教學者、學習者、任務)和任務驅動的理論,結合思政課堂教學特點,構建“基于課程目標達成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基于課程目標達成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型
在“基于課程目標達成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型”運行過程中,教學者和學習者都圍繞任務這根主線進行教學和學習。教學者負責設計任務、呈現任務、實施任務、總結評價等任務驅動流程,特別是幫助學習者明確任務、共享交流,自覺運用任務的驅動探索新的知識,使學習者利用高效率的創造思維去完成任務和目標;學習者之間相互協作務必深入探究問題的實質,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成果、交流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心得,并鞏固拓展新的知識。
這里以高職一年級“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材“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為例開展任務驅動教學,除了注意將終極任務分解為幾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小單元和相關的知識結構也體現總體目標,還特別強調教學目標達成和重難點的解決,示例見表1。

表1 教學目標達成和重難點示例
依據上述教學模型,課程教學組織采用“三環、五步”,即覆蓋“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按照“五步”實施課程教學,即“試、創、探、評、拓”,具體來說就是:“自主學習、嘗試任務”—“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任務驅動、探索新知”—“歸納總結、考核評價”—“拓展深化、學以致用”,如圖2 所示。

圖2 三環五步教學流程圖
這是教學實施的啟動環節,重點是幫助學生明確任務和合作規則。本課程任務驅動教學的對象是高職一年級學生,內容是“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部分。在啟動任務時就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統籌考慮:設計任務如何對準教學內容知識性目的和能力培養目標,推動各小組學生嘗試完成各個教學任務,同時需要在授課前給學生交代清楚學習任務和實施辦法。
任務一:課前發布拍攝視頻“我的理想”任務
通過超星學習通發布預習任務“第一節 理想信念的內涵及重要性”,給各小組布置拍攝視頻“我的理想”任務。小組長根據老師發布的任務,拍攝“我的理想”的視頻,并安排小組成員準備課堂講解。
本環節設計意圖在于通過各小組課前拍攝視頻,發揮團隊協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理論知識和多媒體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為后面課堂分享作準備。
這是教學實施的新課導入環節,目的是以活化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任務驅動教學離不開情境的“橋梁”作用,尤其是現在00 后學生處于“數字原住民”的特殊成長環境,智能手機等觸網設備被更早更普及地使用。如何適應學生互聯網社交習慣,基于網絡平臺設計出激發學生興趣的具體情境的學習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在視頻、圖表、文字等多方面的獨特功能,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認知沖突,導入新課的核心學習任務。
任務二:分享自拍視頻“我的理想”
小組代表現場播放自拍視頻“我的理想”,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理想和現在的理想,引發理想是什么的思考。教師從視頻制作的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點評,隨之自然引入2017 年10 月習近平十九大和2020 年5 月4 日習近平對新時代青年的寄語: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本環節設計意圖在于從學生的內心出發,帶入到小時候的情境,導出本次課的教學內容;通過小時候和現在理想的對比,以及習近平對新時代青年的寄語展示,引起學生情感共鳴,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理想的認識。
這是教學實施的重點環節,目的是通過任務鏈驅動去突破知識重點和難點。以“問題鏈”和“任務鏈”的有機融合,將每一個教學目標與教學問題巧妙地設計進各個任務中去,以學生關注和困惑的問題為起點,精心設計問題,激活學生、點燃課堂[4],實現外在任務驅動順暢與內在學生問題解決并舉。
任務三: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內容中,“理想信念的內涵與特征”是重點,“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是難點。
首先是突破教學重點“理想信念的內涵與特征”,以“理想信念的內涵—特征—關系”為知識鏈驅動任務鏈。
第一,講解理想內涵,發起討論“理想”“空想”“幻想”的區別,提問下列命題分別屬于什么“想”,如嫦娥奔月、點石成金、永動機、共產主義社會、嫁給威廉王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討論,分享觀點,老師隨后講解理想的科學內涵,即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可能實現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展的向往追求,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
第二,講解理想特征,引出“三個建筑工人的故事”,要求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各抒己見,一起合作歸納總結;老師得出不同年代青年人的理想與奮斗:革命戰爭年代、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引發學生思考:理想的典型特征——超越性、實踐性和時代性。這樣做目的是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理想與奮斗的看法,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展望將來;同時總結前面的知識,理解教學重點——理想的內涵、特征,同時導出新內容“理想的類型”。
第三,講解理想的類型,組織學生討論:是不是“80、90 后”=危機四伏的一代?引發學生思考:你的職業理想是什么?你為實現職業理想做了什么。目的是實現知識鏈接專業,讓學生結合本專業,暢談自己的職業理想,加深對理想的正確認識,培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
第四,講解信念的含義,組織學生分享圖片案例,明白為什么中國抗擊疫情會取得勝利,其中重要的原因包括醫護人員萬眾一心、風雨與共,新時代青年信念堅定、勇于擔當;隨后組織學生掃描PPT 上的二維碼,參與問卷星“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調查,統計調查結果。目的是貼近學生自己的理想信念情況調查,引出對自身現有理想信念的反思。
第五,講解理想與信念的相互關系,指出理想和信念關系密切,二者有交叉之處,側重點和作用不一樣;但是理想和信念是同一類精神現象中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統一的理想信念。目的是讓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并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其次是突破教學難點“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設計了身邊榜樣采訪、英雄案例講解和師生爭論環節等任務鏈,層層遞進攻克教學難點。
第一,分享課前布置的師姐采訪視頻——第四屆四川省道德模范,讓大家思考:她也是平凡人和榜樣的統一體,她的理想信念有什么可取之處?
第二,引出張桂梅、夏伯渝的典型案例,引發學生思考:張桂梅身上有哪些特質?為什么無腿老人夏伯渝能夠五次登頂珠峰?隨后得出為什么每個人需要理想信念作為精神之“鈣”,是有重要原因的:一是理想信念昭示著奮斗目標,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定向器[5],一旦確立就會使人方向明確,精神振奮;二是理想信念是激勵人們向理想目標奮勇拼搏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三是崇高而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理想情操。目的是通過師生對話,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讓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案例,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堅定理想信念。
這是教學實施的評價環節,目的是對于參與小組任務驅動教學過程的學生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主張在評價原則上的多樣性和模糊性[6],任務驅動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理論知識學習能力、協作能力、實踐能力等。同時防止片面的終結性評價,既要注重課堂展示任務結果,又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尤其是小組長的過程性評價,把小組成員參與程度、工作量多少等由小組長評價納入總體評價中。
任務四:以多層次評價聚焦綜合能力
一是小組展示評分。每組同學對主題“大學時代的理想與奮斗”進行獨立設計后,小組派出代表進入展示環節,根據課前商定好的比賽和評分規則,找好主持人,各小組選出多個評委打分得出小組展示成績;同時每個小組內部組員互評,再由小組長根據組員的實際表現和貢獻度確定組員得分。二是老師歸納總結。指出,“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大學時代,正是人生之舟啟航之際,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將幫助我們揚起生命的風帆,伴隨著我們走過人生之旅。要勵志,立鴻鵠志。三是布置課后任務。讓同學課后思考:有人說,現在是一個已經進入到了缺少理想與夢想的時代?你同意嗎?為什么?
任務五:課外閱讀經典與制定職業規劃
這是教學實施的延伸環節,目的是拓展思政課程的邊界,將課堂理論教育和課后實踐有機融合,提升學習效果。一是推薦學生閱讀課程相關書目,如毛澤東的《青年運動的方向》、習近平的《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等,同學們通過閱讀,拓展知識,提升文化修養,提高學習能力。二是布置實踐任務,發布線下實踐作業“我的職業理想規劃”;布置線上實踐作業“我的理想,我做主”大討論,每位同學將“我的職業理想規劃”完成后上交小組長,小組長組織線上討論并將討論意見上傳至學習通。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其一,通過學生的職業理想規劃,鏈接專業,引導學生將理想和現實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制定自己的大學生涯規劃;其二,根據學生上傳的職業理想規劃,了解學生的職業發展設計,后續與班級輔導員、專業課教師一起有針對性地開展育人工作。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采用基于課程目標達成的任務驅動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現為本課程教學目標有效達成。但在信息技術手段的適配性和素質教育評價方面還需要改進。
一是知識目標有效達成。通過前測、后測的學習成績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從而反映出學生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有所改觀,如圖3 所示某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前測、后測成績對比數據。

圖3 某班“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前測、后測成績
二是素養和能力目標有效達成。一方面,推進了高校思政課的人才培養目標,即致力于培養既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又具有創新發展實踐能力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有用人才[7]。另一方面,學生能夠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和運用恰當的學習策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自身綜合能力提升。
一是信息技術手段的適配性。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教學效果是教學目標,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是教學手段,二者需要有機融合。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信息技術應用過度的情況,把主要精力放到課件的制作上,忽視了“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的教學目標。因此,在線上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注意,信息技術的應用和信息資源的攝取是為了提升學生對思政理論的認知。在線下教學環節,教師應注意著力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
二是素質教育評價。作為素質教育評價的對象,人的素質是多維度、多元素、鑲嵌式發展變化、難于分割離析的,這是素質教育評價的難點。對于一些內隱的素質,例如情感發展評價,常用的方法是問卷和訪談,不過因情感變量具有個性化特征,每個學生情感的敏感點和情感表達方式差異很大,有的外顯性突出,有的內隱性突出,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因此,素質目標的評價必須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個人,堅持全面綜合地看待一個人。首先是多角度全方位地選擇評價主體,如:輔導員、管理人員、家庭成員、學生本人等。其次是細化評價指標體系,例如人文道德素養指標劃分為若干二級指標: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情感審美、創造性等,道德品質再劃分為若干個具體的三級指標,并納入成績考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