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學生的發展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促進的結果,如果家校合力產生共育的效果,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必然是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學校教育在實踐的過程中應該探索家校共育的實現途徑,通過有益的探索來做好家校共育的工作,以期提高對于學生教育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校共育 途徑 全面發展
一、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概念的界定
家校共育是指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家長在環境創設、在孩子的習慣養成、知識獲取、品德培養、性格發展、能力培養等方面通過溝通交流、活動開展、問題探討等方式密切合作,力求步調協同,形成合力,共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培育方式。
2、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教育理念的進步,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的期望著也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更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也更愿意與學校合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這位家校共育提供了必要條件。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對學生的全方位的教育本身也需要引入更多的德育教育資源,而家長資源引入學校教育正是途徑之一,因此學校十分有必要實行家校共育,家校共育對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的,對于孩子全面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十分有必要實行家校共育的政策。
另外,從法律法規的層面上來說,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從個體需求上升到了國家層面,近年來國家層面上出臺了很多有關家校共育方面的文件,對家校共育從國家政策的層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2012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該文件中指出,家長委員會“可以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工作計劃和重要決策,特別是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再如,2014年《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該文件中也指出:“大力推進家庭教育,普及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改進家訪制度,鼓勵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改進家訪制度,鼓勵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樹立科學觀念,運用良好家風,促進子女成長成才?!?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文件的出臺彰顯了黨和政府在家校共育方面的重視,充分認識到了家校共育對于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因此多次出臺指導性意見來指導學校和家庭進行家校共育方面的合作,來幫助學校和家長共同良性地開展家校合作活動。通過家校共育的活動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家校共育的實現途徑
家校共育可以通過很多種途徑來實現,本文結合家校共育的實踐和可操作性,主要探討以下幾種家校共育的實現途徑。
1、成立家長委員會
很多學校都會成立家長委員,家長委員會往往由各個班級選出家長代表來組成學校的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是與老師和學校溝通最為直接的媒介,家長委員會作為選舉出來的機構代表廣大家長參與學校的一些重大活動、學校工作計劃、學校重大決策等,家長委員會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建言獻策,為學校發展提供自己的智力支持,學校從家長委員會那里獲得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更有利于改進學校工作,更好地促進學校的發展。家長委員會是架設在學校和家長之間的一座溝通的橋梁,家長委員代表家長將家長的一些訴求和想法及時告知學校,學校也可通過家長委員會將一些想法和要求傳遞給廣大家長,讓家長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和銜接更為通暢,通過家長委員的工作讓家長和學校統一了思想,明確的教育方向,這位家校共育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只有家校理念一直才能共同努力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和努力,才能實現對學生的共同的教育。
2、開設家長講堂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不斷進步,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和學歷層次在不斷地提升,越來越多的家長擁有高學歷,高技能,家長中間有許多高級知識分子、高技術人才,或者在其他方面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為學校所用,并且很多家長提供的專業知識是學校老師所不具備的,這也很好地彌補的學校課程教育方面的缺失,學校可以將家長講堂作為校本課程開設的范疇,將其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這既豐富了學校的課程資源同時也擴大了學生的知識接觸面,讓學生能提前接觸到很多學校課程體系以外的新鮮的、專門化的知識,通過開設家長講堂,讓家長參與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既拉近了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家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讓學生接觸到多樣化專門類的知識,也有益于學生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發展。
3、定期召開家長會
家長會是學校同家長聯系和溝通的一個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途徑,學校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的形式,定期將學生在校學業表現、人際交往、性格養成等情況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家長因此可以針對學校反饋的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的良性健康的發展。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家長會的契機將孩子在家里的發展與表現反饋給老師,讓老師對學生有更全面、廣泛的了解,以便于老師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開展更加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通過定期家長會的形式,學校和家長進行了互相的反饋和溝通,促進學校和家長對于學生的深入了解,以便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教育。
4、個別溝通交流
針對某些學生存在的比較特別的問題,家長和學校之間也可以采取個別溝通的方式,家長可以就某個較為困惑的教育問題單獨約見老師進行個別溝通交流,老師也可以就某個需要向家長了解的問題,約見家長進行個別溝通交流。個別溝通交流往往更具有針對性,更能針對實際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尋求良好的問題解決方案。
三、家校共育的對于促進學生發展的積極作用
1、家校共育有利于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學校的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家庭教育同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有些家長存在錯誤的思想,認為孩子交到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任務都是由學校去完成,家長承擔的任務相對比較忽視,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學校是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場所,學校通過開展多樣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但是學校教育存在其達不到的地方,這些方面就需要家庭教育的介入,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力爭全方位地,從更廣闊的方面強化對學生性格的養成教育,力圖把孩子培養成有正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完整的社會人。
2、家校共育有利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質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養成健全的人格品質。而健全人格的養成是多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教育促成的結果,因此在學校提供的德育教育、性格養成教育等前提下,還需要家庭的介入,對孩子進行與學校教育同方向、同主題的人格養成教育,孩子只有浸潤在反復的健全人格的教育中才會逐步養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完善的人格特征,如果家校不能做到共育,或者家校在教育方向或價值理念上存在分歧或差異,會造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迷惘,這完全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品質的養成。家校共育,在同一理念的引導下對孩子進行共同的人格養成教育顯然是十分有利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質。
3、家校共育有利于從細處入手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學校教育中老師的教育對象往往是面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因此老師或者學校對學生進行的教育更多的是從面上進行的,當然也有針對某些具體情況的個別化教育,但是學校教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無巨細,很多時候老師無法真正洞悉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或者說孩子也未必一定愿意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同老師進行完全徹底的交流,這時候家庭教育的介入就顯得十分必要,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最了解的,父母注意觀察孩子的變化,從細節處入手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及時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又未能全面顧及到,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顯然是不利的。因此家庭教育應該介入學校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互補,將學校教育不能觸及的地方進行及時的彌補,以保證孩子全方位的健康成長。
4、家校共育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構建豐富的德育課程
學校教育引入家庭教育進行學生共同培育的另一個有利之處在于,學??梢猿浞值乩眉议L中的豐富的德育資源從而構建學校更為完善的德育課程,例如,學??梢蚤_設家長講堂邀請家長中專門化的人才開展專題講座、組織專題活動等形式對孩子進行更為豐富的德育教育,并且德育過程中引入更多的德育教育資源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家長群體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課程資源,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整體學歷與綜合素質的提升,家長群體能夠為學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德育教育的支持,因此學校一定要充分重視家長資源的開發,讓家長資源為學校教育所用,豐富和完善學校的德育課程體系,培育學生更為完整健全的人格特征。
四、結語
家校共育并不是一個時興的話題,但是卻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的話題,學校教育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不能在孤軍作戰,僅僅只是利用有限的資源,開展有限的德育教育活動,這對于學生各位全面的發展顯然是不夠的,而家庭教育介入學校教育正是一個良好的途徑,充分挖掘家長資源,讓家長資源為學校所用,讓家庭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中來,這樣有利于構建各位完善的德育教育體系,也更有利于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特征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家校共育實現的途徑需要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完善,探索出一套完善、合理的家校共育體系,真正讓家校共育產生效益,促進孩子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2012
2.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 2014
3.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