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怡琳 饒芬 周永興 指導老師:唐雄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再次創新發展的重大契機,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過程中,當地優秀非物質傳統文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由于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的原因,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創造性轉化作用面臨價值迷茫、主體缺失、動力式微的問題,我們需要重建儺文化價值體系、拓寬儺文化主體人群、豐富儺文化多元色彩,才能做到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相互推進。
關鍵詞:鄉村振興;儺文化;創新型作用轉化
對于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的全方面建設,我國在2021年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2021年我國不僅實現了全面脫貧,并且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這些成就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全面貫徹和進行都具有重大促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2021年的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這也就說明了本土文化和本土發展相聯系的重要性。
一、德江儺文化發展優勢
我國儺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南地區。據專家學者調查統計貴州是我國儺戲最多,種類較為齊全的省份,而德江是貴州儺戲較為集中并且最具代表性的“儺戲之鄉”
德江儺文化高度發展期間處于1987-2006期間。1987年,《中國建設》第三期,采用英、法、德、阿拉伯、葡萄牙等七種文字向世界130余國家宣傳了德江儺堂戲;2003年,“中國梵凈山儺文化學術研討會”,有來自日本、韓國、德國、委內瑞拉等國家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和十三個省(市)的110余名專家對“保護、開發與利用德江儺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專題探討;2004年,日本12人組成的考察團慕名對德江儺文化進行了實地考察;2006年德江儺戲被批準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被譽為“儺戲之鄉”。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原中國著名戲劇理論家、中國劇協研究室主任曲六乙先生高度贊揚“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德江”
十九年間,德江儺文化走進了首都,走出了國門,并且受到各種贊賞和美譽,是德江值得傳承保護和挖掘發展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德江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進行的同時,德江儺文化也扮演著重要的文化角色對德江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儺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意義
儺文化已經成為德江對外介紹的文化招牌,凝結了德江人民對自身的文化認同,是具有德江本土特色的精神載體,有效推動了德江文化、經濟的發展,為德江鄉村振興的貫徹實施提供一定精神樞紐作用以及在德江鄉村經濟振興過程中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同時鄉村振興的實施給德江儺文化的繼承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一)有利于儺文化發展與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振興是儺文化傳承創新的政策保障,儺文化傳承創新是德江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振興的突破方向。隨著時代變遷,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面臨后繼無人、缺乏關注、需求減少等問題,逐漸脫離社會舞臺。鄉村文化振興要求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鄉村文明風貌,將傳統留住結合新時代的變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和傳統韻味的新時代鄉村文明。所以說鄉村振興在德江的落實是德江地區儺文化傳承發展的新契機。同時根據曲六乙先生給德江的贊揚便不難知道,儺文化早已成為德江對外宣傳的一面文化招牌和精神載體,而德江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想要挖掘發展具有本土特色、傳統韻味和精神的文化,自然離不開德江儺文化。
(二)有利于儺文化價值重建與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經濟振興和鄉村產業振興都要求我們結合當地特色資源進行振興。所以說德江鄉村經濟的振興要求我們對儺文化新價值的挖掘,例如對儺文化旅游價值的挖掘,儺面具的產業化發展等等,不僅可以保護德江儺文化的繼承創新,使之適合新時代的發展,另外有利于德江鄉村經濟的發展探索,做到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共同推進。
三、儺文化創造性轉化所面臨的問題
在社會發展和時代變化的大背景下,人們的生活以及價值取向逐漸發生變化。儺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缺乏新價值新特點,并且在鄉村青年人外出人口較多以及國家易地扶貧搬遷的推動下,農村人口減少,儺文化繼承主體缺失。伴隨儺文化價值迷茫、主體缺失的問題,造成儺文化動力式微,對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創造性轉化都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一)價值迷茫
在如今的儺文化繼承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就是新時代文化和新時代人們生活轉變的沖擊,其次是價值定位的不明確以及核心競爭力的缺失,最后是作用需求的流失。
儺文化發展之初是為祭祀,而伴隨其結合戲劇表演形式的成熟,便一直發揮著酬神娛人的作用。隨著時代、科技、信息等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人們倡導崇尚科學,實施人工降雨、大棚種植,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多樣化,祭祀活動簡單化等等這些轉變無疑都是對儺文化存在價值的沖擊。
如何保持儺文化傳統韻味結合新時代人們的需求和審美傾向,做到與新時代文化相適應,滿足人們需求,提升人們精神追求,從而實現價值創造性轉化并為鄉村振興服務成為德江儺文化傳承創新所面臨的難題。
(二)主體缺失
在我國社會經濟和國家教育的迅速發展環境下,讀書和務工成了我國農村青年人最普遍的兩條出路。在國家教育的照顧下,保障了每一位農村孩子都能上學,上學自然也就成了農村人的首選出路,德江農村里的一部分青年人基本忙于在外求學。而在如今社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后的青年人,基本都是選擇外出務工,極少有人選擇在家務農或者專于學習儺文化,這也就造成了儺文化傳承后繼無人的窘迫情況。
青年人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對儺文化提不起興趣,中年人忙于生計無法專心儺文化的傳承發展,而像儺堂戲這樣的非物質傳統文化本就依靠于一輩人對下一輩人的教學,代代相傳,如果繼承的人越來越少,隨著時間的流逝,知曉并掌握儺堂戲表演的和儺文化的人逐漸減少,直至儺文化的傳承難以為繼,這將是隨著時代發展儺文化面臨的重大難題。
(三)動力式微
德江儺文化傳承創新動力式微最主要的還是由價值迷茫引起的專于儺文化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和主體缺失兩大原因造成。因為儺文化的價值迷茫,導致現如今專于儺文化的繼承的發展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只會在偶爾的表演活動中得到發揮,另外便是專于儺面具的制作而帶來一部分收益,但是這些收益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單獨從個人經濟角度來看,如今社會找到比儺文化繼承表演收入可觀的工作并不困難,迫于生活的壓迫,當地人們也就無法安心專于儺文化的繼承發展,造成主體缺失的問題。
四、儺文化創造性轉化路徑選擇
德江鄉村振興的貫徹實施與當地儺文化的繼承創新是相互推進、互為助力的。結合在德江鄉村振興與儺文化相聯系的意義以及儺文化繼承創新所面臨的問題,站在以鄉村振興為政策保障并以儺文化繼承創新為精神支稱及發展突破方向的角度,探析重建儺文化價值體系、拓展儺文化影響人群、豐富儺文化多元色彩三條實踐路徑。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重建儺文化價值體系
鄉村振興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首先儺文化的繼承創新發展應該在鄉村振興五個方面中找準價值定位。
根據德江儺文化1987年到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和發展來看,德江儺文化對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在2006年往后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我國旅游產業迅速成長,而貴州也逐漸成為全國范圍內的旅游勝地,借此發展趨勢,德江儺文化不僅可以與鄉村文化振興相聯系,還可以與當地的鄉村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儺文化旅游文化勝地。
在重建儺文化價值體系過程中,除了找準儺文化繼承發展的創新轉化方向外,還需要引導當地村民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拾起對儺文化的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體現除了要使文化自身的傳統優越性與時代新導向相結合之外,更重要的一個推動因素的是人。因為一種文化的繁榮和興盛除了要符合客觀發展要求,更需要有人來繼承和推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找準儺文化對德江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鄉村文化繁榮等方面創造性價值轉換之外,還要通過適當引導和激勵的方式使當地村民秉持對儺文化的文化自信。
(二)鄉村振興助力下拓寬儺文化主體人群
面對儺文化繼承創新發展后繼乏人的窘迫情況,在德江鄉村文化振興和旅游產業振興的前提下,儺文化發展得到重視,首先起到政策保障和主體吸引的作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讓村民們在家也能有工作,留村就能求發展,避免了鄉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鄉村人口缺失問題,不僅能夠使得大部分村民留村,還能吸引部分人才回村發展建設美麗鄉村,也就一定程度解決了“空巢村”的問題。
另外加上儺文化價值體系的重建,使得儺文化的傳統優越性與新時代發展相適應,提升自身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后,外加村中有人的人源條件,形成了文化有吸引力,繼承有傳人的良好局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儺文化繼承主體人群流失的問題。
吸引當地村民同時也要發展外來人員。貴州工程職業學院和銅仁學院烏江學院兩所高校都位處德江,在銅仁學院烏江學院的課程設置中便有儺面具剪紙的選修課程,吸引百余人高校生積極學習,激發了學生對儺面具的深厚興趣。將儺文化融入當地高校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增加了對儺文化感興趣并投身了解的外來人群,有效拓寬了儺文化的主體人群和影響。
(三)鄉村振興視野下豐富儺文化多元色彩
面對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儺文化繼承創新動力式微的問題,嘗試豐富儺文化多元色彩不僅可以解決儺文化創造性轉化動力式微的問題,并且還與重建儺文化價值體系和拓寬儺文化主體人群相互促進,更是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創造性轉化的必經之路。
在德江鄉村振興視野下,面對德江儺文化繼承創新動力式微問題,從解決儺文化價值迷茫、主體缺失問題過程中,交織的正是解決動力式微問題的有效方案。在解決價值迷茫問題過程中,需要從外在推動因素和儺文化自身歷史以及社會發展需求等多個角度來重新定位尋找儺文化在新時代社會發展中的存在價值和發展空間,使得儺文化傳統歷史與新時代相適應和接軌,一方面提升了儺文化自身吸引力,而與此同時,通過鄉村振興助力,有效保留住鄉村人口的外流,并積極推動德江儺文化走進當地高校課堂,拓寬了儺文化的主體人群。另外通過對人們價值觀的合理引導,促進當地村民樹立儺文化自信,形成價值認同,并且在鄉村文化振興和旅游產業振興的有力推動下,增加儺文化習有者的經濟收入,以上方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德江儺文化繼承創新的動力式微問題。
五、結語
綜上所述,以鄉村振興為背景對德江儺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不僅利于德江儺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為德江儺文化的繼承發展提供了各方面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同時作為當地對外乃至對世界戲劇研究頗有影響的德江儺戲能夠在鄉村振興視野下解決如今面臨的價值迷茫、主體缺失、動力式微等問題,使德江儺文化再次得到弘揚,這將更加有利于德江鄉村的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并對德江鄉村人才振興、生態振興以及組織振興有著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人民日報,2021年2月22日
[2]. 蘇靜,戴秀麗.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再認識[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第7卷第5期
[3]. 王敦.鄉村振興背景下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審美人類學視域[J].廣西民族研究2018第6期
[4]. 夏小華,雷志佳.鄉村文化振興:現實困境與實踐超越[J].中州學刊,2021第2期
[5]. 李慶華,張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視閾下優秀鄉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學習與探索,2021第9期
[6]. 李亞楠,平鋒.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以天琴藝術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21第5期
[7]. 田磊,張宗斌,孫鳳芝.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融合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21第5期
[8]. 王麗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路徑探析[J].山東社會科學,2021第1期
[9]. 張應杭,朱曉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創新的推進路徑與實踐主張[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第2期
[10]. 趙楊,李劍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J].人民論壇,2018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