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孟烈
摘 要:真正的教育要面向全體,本文基于中等生在教育中處于被忽視的現狀,分析了當前中等生的教育地位,探究其原因,分別從教育體制、教育理念、家庭原因、歷史現實的缺陷四方面進行闡述。再從心理發展和能力發展上分析灰色地帶的中等生所承受的消極影響,并能夠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矯正對策。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轉變教學觀念,建立中等生客觀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我的體制、促進中等生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這幾個方面來改善中等生的現狀。
關鍵詞:中等生 教育現狀 關注度 對策
一、引言
每個班級都存在這樣的學生,他們學習成績平平,個性也不夠鮮明。他們既不像優等生那樣成績優異,受老師們器重;也不像后進生那樣在課堂上調皮搗蛋,讓老師們不知如何是好。事實上,他們聽話認真,甘居中游,謹慎敏感,他們往往在班級中人數較多,所以大部分班級的結構是呈“橄欖型”的,這是完成班級常規工作的重要力量。他們默默地存在于課堂上,默默地為別人鼓掌,默默地完成學業,乃至庸碌一生。我們常常稱之為中等生。這類學生群體就是小學教育所存在的灰色地帶,他們缺少教師的關注,缺少班級管理的機會,筆者不禁思考:又是什么使中等生陷入了這樣一段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帶中呢?下面,筆者將分析形成缺少關注現狀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影響,并提出對策。
二、中等生教育地位低下形成的原因
(一)教育體制的漏洞
多年來的“成績論”這把枷鎖殘害了多少小學生。用成績的高低來劃分學生的等級,這本身就存在了不合理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們迫于校方給的壓力,一味地去提高班級總體成績。本拿來督促中等生的學習的時間成了老師們的犧牲點。學習成績雖有合理存在的一面,但卻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
(二)教育理念的問題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大部分老師采取的教育模式是“抓兩頭,促中間”, 即通過培養優秀生和轉化后進生來促進中等生,以帶動整個班級的發展。在具體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們卻選擇花更多的精力和關注點在優等生和后進生身上,龐大的中等生群體被忽略,從而沒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心理需求。
(三)家庭教育的影響
一個學生成績平平,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默默無聞,既得不到教師的溢美之辭,也挨不著教師痛心疾首的批評。這樣的學生會被教師忽略,也更容易被家長忽略。家長們關心最多的就是孩子在校表現及各門學科成績,中等生家長大多有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理,認為這樣尚可,放任孩子處于這樣的位置。他們在心理也甘于平凡乃至平庸,也不給自己的孩子確定上進的目標。殊不知中等生的心理波動幅度比優秀生、學困生更大。他們往往安于現狀,缺乏強烈的競爭意識。家長們也很少去學校和教師溝通,對待自己的孩子是“無為之治”,有順其自然的甚至是放棄的態度。
三、中等生教育現狀的影響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具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當教師,家長,甚至社會的天平已經逐漸向外傾斜的時候,中等生的教育問題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早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做問卷調查等方式發現中等生教育現狀存在以下弊端。
(一)中等生心理健康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中等生“隨大流”是顯著特征,存在著和家長一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這類學生原先一般有較強的上進心和自尊心,各方面不甘落后。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們大部分在學習上無法位居先進,或因努力獲得的進步不如人意,未被學校領導、班主任老師肯定,從而產生了一種消磨、失落、消極的心態,逐漸病態,置身于班級中段,心安理得。筆者同時發現,在小學階段盛行的班干部制度也會一定程度上殘害中等生幼小的心靈。班級干部相對固定,使優等生養成干部作風。中等生及后進生關于干部的觀念是榮譽重于責任。這相當于讓中等生過早地接觸社會,接觸本不該有的社會化風氣。
(二)中等生能力全面發展受到影響
參與班級、學校的各類選拔和評比是每個學生都擁有的權利,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教師一次又一次地為優等生創造機會,而置中等生、后進生不顧。筆者相信,給中等生一個支點,他們也可以撬起一個地球。對他們而言,最為缺少的就是擁有自我展示,自我挑戰的平臺與機遇。
四、改善中等生教育地位的對策分析
(一)轉變教學觀念
一代圣賢孔老夫子提倡以人為本,關注每個學生成長,意味著要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顆心靈,挖掘他們的閃光點。這里就存在一個誤區,許多老師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關注、尋找后進生或優等生的長處,然后進行培優補差。培優補差固然重要,但我們在竭力進行培優補差的同時,不妨也多看一眼那些默默無聞的中等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張揚自己人的個性,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成績固然有好有壞,但是學生的成長是沒有優劣可言的。所以筆者認為教育應該提倡“培優補差提中”。
(二)引導中等生學會自我評價
考評不是管理者或者教師的專利,讓中等生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和值得改善的地方,是比學會具體知識或技能重要得多的學習內容。在正向我們走來的學習化社會里,中等生不再自卑自惱,而是自我鼓勵,這是幫助他們實現一生不斷進步的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班級中可開展“人人都是班級小主人”活動。把學生的注意力從當學生干部引向當“合格的班級小主人”,讓中等生充分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提高自己。
(三)家校合作,共同培養
教育一個孩子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學校的責任,這同樣也是家庭教育的責任。只有三方緊密配合,才能培養一個健康向上的小學生。所以在中等生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同樣要重視家庭因素所帶來的重要影響。教師要扎實做好與家長們的溝通工作。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也要多鼓勵教育,少批評教育,要勇于鼓勵自己的孩子,摒棄“我孩子又不優秀,沒有值得表揚鼓勵的東西”的錯誤思想觀念。
真正的教育要達到面對全體的目的。學生的身心發展各有千秋,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們各自的興趣和特長。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們必須正視的是:所謂中等生,他們是后進生的預備隊,是優等生的后備軍。我們絕不能舍大求小,每一朵嬌嫩的花都有它應該有的美麗,都有它開放的使命。我們應多關愛中等生,讓灰色地帶沐浴著老師的愛變成彩虹天堂,給灰色地帶的孩子插上彩色翅膀吧!
參考文獻:
[1]喬建中主編.班級德育理論與操作[M].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P49-P53
[2]胡惠閔主編.小學教育問題研究[M].四川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P112-P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