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王慧
摘 要: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初中科學課程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了創新基礎。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初中科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切實的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為基礎,積極創新科學課程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以多元化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全面落實減負增效根本目標,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提供有力幫助。本文基于雙減政策,針對初中科學課程中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實踐應用策略進行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雙減;初中科學;信息化教學
引言:
初中科學是極具融合性的一門課程,其中設計了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學科知識內容。基于雙減政策的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結合課程特點,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術,挖掘科學課程教學內涵,落實科學素養培養目標,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動腦思考能力,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提升科學課程的教學有效性。
一、利用信息化技術,豐富課前預習活動
課前預習是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當前的初中科學課程中的課前預習來看,很多學生習慣性地將預習重點放在文本表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思維的深層發展,這就導致課前預習效果不理想。基于雙減的初中科學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深入貫徹和落實以生為本原則,結合教學實際,科學制定課前預習任務,以多元化的預習活動形式,有效增強學生預習體驗,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興趣,讓學生可以在豐富多元的預習活動中,不斷地啟發自身的科學思維,發展自己的科學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教學技術,以層遞形式,將預習問題由淺入深,逐步深化,充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習慣,促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新知有所理解和掌握,有效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預習效果,為課堂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以初中科學課程中“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程知識內容,教師就可以在課前預習環節中,讓學生可以對生物體結構層次有一個初步惹事。比如教師提前制作課前預習課件,以極其生動、形象的短視頻形式向學生直觀地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以及功能、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等,充分促進學生對生物體結構層次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生物體結構層次理念,有效促進學生明確本節課程的重難點內容,從而讓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環節中對生物體的結構層次有一個初步了解,全面增強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習效率。另外教師在利用微課技術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學習時,還需要將微課短視頻與教學文本進行有機結合,將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以清晰、直觀的方式進行呈現,促使學生在微課短視頻的輔助下,明確自己的玉溪任務、預習目標,由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提升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提高課前預習有效性,落實雙減政策,實現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1]
二、利用信息化技術,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的初中科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通常采用的是灌輸式教學模式,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局限性。而興趣作為一種積極的情感性因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手段,以聲像并舉、形象直觀、能動會變得形式,有效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以新穎、獨特、趣味的教學資源,充分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滋陰學生的求知心理,讓學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加自助的求知、探索,進而全面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地,實現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綜合提升。以初中科學課程中“力的作用”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為了更好地說明力的作用可以讓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將足球運動員開角球,把球踢到球門前方,隊友沖上用頭將球頂向球門,被守門員魚躍接住球的這一場景進行播放,充分烘托課堂氛圍,同時促使學生可以在這一情境之中,客觀地分析運動員在踢球、頂球以及接球時,足球受到力的作用的判斷依據是什么,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入分析和探索,促使學生可以明白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從而全面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促進雙減政策下初中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綜合提升。[2]
三、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因材施教目標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科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深入貫徹以生為本教學原則,以分層式教學模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讓所有學生都可以獲得進步和提升,進而全面實現因材施教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是以初中科學課程中“生物的結構層次”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程中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作不同難度的教學課件,比如拓展型、提升型、基礎型,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相應的學習任務,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自信心,提升科學課程教學效率。針對基礎層次,教師可以介紹消化系統各器官名稱、功能,人體結構、層次以及消化系統工作原理等,促使學生可以對本節課程基礎知識有一個深刻認識和了解;提升、拓展層次,教師則可以在基礎層次的基礎上,融入一些課外拓展知識資源,促使學生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個人能力進行自主選擇、自主消化,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發散和思維創新。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呈現分層式教學任務,有效促進初中科學課堂的教學實效性,實現學生科學素養的綜合發展和進步。[3]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基于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將信息化教學技術有效融入科學課堂教學實踐中,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以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科學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全面提升科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力.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21):83.
[2]曹增楠.淺談新形勢下如何打造初中科學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20(82):1-2.
[3]陳洪杰.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初中科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20(4):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