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冬英
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極高的審美功能和鑒賞價值。是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資源。但部編版教材入選的古詩詞沒有自己文體的一個序列化的編排,尤其是課外古詩詞誦讀,雖然單獨集合了古詩詞,但整合的方式并不明晰,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且教師們因課時的原因,往往不專門安排課時進行講解。那么如何讓古詩詞教學落到實處,價值最大化呢?顯然是進行大單元整合教學,那么如何進行大單元整合教學呢?
筆者在近一年半的實踐中,領悟到大單元下的古詩詞整合教學中需要遵循的以下四個原則。
一、整合目標的明確性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活動價值以及教學預期結果的明確表達,確定清晰、科學、恰切的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首個要素。初中三年,部編教材對古詩詞的編排有點碎片化、零碎化的,但總體還是尊重知識的漸進式特點,我們只要尊重單元安排稍加調整就可以合理的安排出初中三年學生對古詩詞教學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了。比如七上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境,領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其次考慮本課的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去看本課的“預習”和“思考探究”“積累拓展”
預習:1.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文明史冊上優秀的詩歌燦若繁星。誦讀古代優秀詩歌,可以讓我們心靈得到滋潤和凈化,情感變得豐富,從而激發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2.學習古詩要反復誦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律,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思考探究:1、反復誦讀《觀滄海》,體會這首四言古詩質樸剛健、音調鏗鏘的特點,想象詩人登山臨海的情景,說說你產生了怎樣的感覺。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以描寫“楊花”“子規”兩樣景物起筆,從全詩看,有什么用意?
3.朗讀《次北固山下》,邊讀邊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所展現的情景,體會上下對偶的精妙。
4.《天凈沙·秋思》中,詩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營造出特別的氛圍。假如你身處其中,面對此情此景,會有怎樣的感受?
積累拓展:
5.古詩詞中多有借明月抒發思鄉懷人之情的詩句。朗讀下列詩句,體會詩人的情感。也可課外再搜集一些。
從以上題目中我們可以抓住四個關鍵詞“誦讀、情景、意象、熱愛”這樣我們的教學目標就不會偏掉了。另外本單元的單元目標中還有有一點“標題、開頭、結尾及文段中的關鍵語句,都是閱讀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其實閱讀古詩詞和現代文好多方法也是相同的,如標題“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龜年”“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有告知時間、有告知地點、有告知人物、有告知事件等等,這都是讀懂詩歌中重要的因素,包括關鍵語句,在古詩詞中我們不是也要去找直接抒情句,如“思君不見下渝州”“一夜征人盡望鄉”,又譬如間接抒情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抓住了這些關鍵句詩歌的情感也就水落石出了。本單元的古詩詞教學目標就應在第一單元的基礎上加上詩歌閱讀方法的介紹“關注題目和抒情句(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第六單元的單元目標中有尋找關鍵詞語和調動自己的體驗,發揮聯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縱觀本單元的四首詩歌,其中“秋詞”“夜雨寄北”“潼關”中都有明顯的“秋”字出現,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我查了“天氣萬年歷”,1192年的11月4日時值深秋,很明顯這四首詩歌的關鍵詞語在“秋”,再加上單元目標中的“發揮聯想和想象”顯然對“秋景”這一畫面的描述應是這四首古詩詞的教學目標之一。另外“夜雨寄北”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兩首詩歌又運用了想象的寫法,顯然這也應該是教學目標。
再看四首詩歌的秋景“晴空一鶴排云上”的明麗和“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的壯闊表達的都是積極、樂觀的情懷,而“巴山夜雨漲秋池”和“風雨大作”“僵臥孤村”都是凄涼之景,但傳達的不是“悲己”,而是“思家、思親”“憂國憂民”之情,且結合作者的背景,我們能明顯的感受到這些詩人們面臨逆境表現出的是積極、樂觀的情感。所以我的授課目標就定在了“想象”“尋找關鍵詞語”,然后結合“古代詩歌四首”中的知識點、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閱讀方法上進行了“求同比異”,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語言運用的情境性
語文核心素養的一大重要理念就是用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綜合利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喚醒學生知識儲備的背景情境,二是激發學生實踐熱情的任務情境。二者相輔相成,為學生提供限定性條件和支持性條件,共同幫助學生進入學習氛圍,有序完成語言實踐活動。復雜的、開放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不僅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有效途徑,而且是展示學生語文素養的平臺,可以分為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景和學科認知情境三種。
本人曾在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教學中,結合校廣播室的實際需求設計了這么一個情境:
校廣播室“等風來”欄目面向七年級招收一位古詩詞賞讀能力較佳的播音員。請參賽選手提供一段五分鐘以內的錄音,內容從第六單元的四首古詩中任選兩首或兩首以上進行整合賞讀,整合方法可以參考前面學過的閱讀古詩詞的方法或本單元的單元學習要求。
然后給了學生一個支架步驟:
【第一步】 尋找賞讀的主題
同學們好!“等風來”欄目又與你見面了!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古詩詞賞讀,主題是( )。
【第二步】有感情地朗誦
【第三步】圍繞主題分別進行賞析
【第四步】圍繞主題進行總結 (可用上“總之”“可見”等總結性詞語)
“等風來”古詩詞賞讀欄目到此結束,謝謝收聽!下期,咱們不見不散!
當然這一情景“學科認知情境”占了很大一塊,無論是分析還是朗誦都是學科知識,但在整個的活動中我們還需要音樂的選擇、錄音的技巧、界面圖片的選擇等其他能力,所以這是一個綜合性情境。在情境運用中不僅鞏固了先前的認知成果,還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活學活用,在真實的情境中檢驗了自己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體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過程中增強了文化自信。
關注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古詩詞整合教學,在思維中探討教育的本質,讓教育回歸內在生長。
語文教育便是一顆種子,隨時播種,隨時開花!路上讓我們一起實踐,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