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姚玉淑 (天津市北辰醫院檢驗科,天津 300400)
過敏性紫癜(HSP)是兒童自身免疫性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復雜難明,普遍認為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存在密切關系[1]。有研究顯示檢測HSP急性期外周血CD4+、CD8+T細胞及免疫球蛋白(Ig)含量,有助于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依據[2]。本文對比分析HSP急性期患兒外周血CD4+、CD8+T細胞及IgA、IgM、IgG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7月~2020年5月天津市北辰醫院接收的HSP急性期患兒53例作為研究組,另選同期保健科接收體檢健康兒童53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3~14歲,平均(8.12±1.25)歲。HSP分型:皮膚型18例,腎型12例,腹型10例,混合型8例,關節型5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26例,年齡3~15歲,平均(8.21±1.23)歲。兩組性別、年齡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1.2納入排除標準:研究組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符合《兒童過敏性紫癜循證診治建議》中關于HSP的診斷標準[3],且均處于急性期;②均為首次確診患兒;③家屬及患兒認知功能正常;④家屬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對照組納入標準與研究組③、④一致。研究組排除標準:①排除伴有其他血管性疾病患兒;②排除伴有免疫功能障礙性疾病患兒;③排除入組前1個月內使用激素及免疫藥物患兒;④排除資料不全、失訪患兒。對照組排除標準與研究組均一致。
1.3方法
1.3.1儀器與試劑:采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及配套試劑測定CD4+、CD8+細胞,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的特定免疫球蛋白測定儀及配套試劑測定IgA、IgM、IgG水平。所有研究對象均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兩份各2 ml,分別置于EDTA-K2抗凝管、真空管中,標本最長保留時間6 h。樣本中白細胞數目控制在4×109/L~10×109/L,若白細胞數過少則需單個核細胞分離,若白細胞數過多則稀釋處理,若樣本出現溶血,則棄用。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使用,標本處理好后上機檢測,獲取CD4+、CD8+細胞百分率,計算CD4+/CD8+;Ig測定時,外周血樣本進行完全凝集,并保證無任何纖維蛋白及微小顆粒,離心沉降處理,分離血清。血清完全凝固后上機,采用散射比濁法測定IgA、IgM、IgG水平。研究組在患兒出院當天再次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檢測方法同上。
1.4觀察指標:對比分析HSP急性期患兒與健康兒童IgA、IgM、IgG、CD4+、CD8+及CD4+/CD8+之間的差異。觀察比較HSP急性期患兒治療前后IgA、IgM、IgG、CD4+、CD8+及CD4+/CD8+的差異。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IgA、IgM、IgG、CD4+、CD8+及CD4+/CD8+比較:研究組外周血CD4+、CD4+/CD8+明顯低于對照組,CD8+、IgA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IgM、IgG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外周血CD4+、CD8+及Ig比較結果
2.2研究組治療前后IgA、IgM、IgG、CD4+、CD8+及CD4+/CD8+比較:研究組治療后外周血CD4+、CD4+/CD8+高于治療前,CD8+、IgA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前后IgM與IgG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治療前后外周血CD4+、CD8+及Ig比較結果
小兒HSP屬于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復雜[4]。常見的病因包括感染、藥物、食物、花粉等,發生后表現出一定的皮膚癥狀、消化道癥狀、關節癥狀、腎臟癥狀及其他癥狀,因此被分為皮膚型、腹型、關節型、腎型、混合型,但不論哪種類型,都表現出免疫功能紊亂[5]。通過檢查患兒免疫功能相關指標,有助于判斷病情,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兒童時期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誘發免疫功能障礙。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參與集體免疫功能調節[6]。其中T淋巴細胞屬于細胞免疫效應細胞[7],在外來抗原侵入機體時,T淋巴細胞參與反應,調節血CD4+、CD8+,其中血CD4+在局部環境發生變化時,被誘導分化為Th1、Th2、Th17等亞群,通過不同轉錄途徑及分泌不同細胞因子來執行生物學效應。正常情況下Th1/Th2處于穩定狀態,存在相互制約與調節的關系,共同維持機體正常免疫應答,而當HSP急性期發作,Th1/Th2的平衡關系遭到破壞,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呈現Th2細胞亞群相對優勢。導致Th2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功能增強,促使B細胞增殖、分化,誘導產生IgA,進一步形成循環免疫復合物,在全身小血管壁沉積,導致組織和器官損傷,促使HSP加重[8]。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外周血CD4+、CD4+/CD8+明顯低于對照組,CD8+、IgA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HSP急性期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功能發生明顯改變,因此認為誘發HSP免疫功能紊亂的主要環節是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紊亂[9]。經過治療發現,研究組治療后外周血CD4+、CD4+/CD8+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外周血CD4+、CD8+及IgA恢復至正常水平,免疫功能恢復平衡,疾病得到改善。因此,通過檢測HSP急性期患兒血清Ig及外周血CD4+、CD8+,有助于觀察疾病進展情況,并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調節免疫功能,促進患兒恢復,并為疾病治療效果評價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小兒HSP急性期表現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紊亂,外周血CD4+下降、CD8+升高、IgA水平升高,治療后免疫功能恢復平衡,通過監測指標變化,有助于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