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蕾 江蘇省徐州市雍景新城幼稚園
幼小銜接是一個具有持續性的熱點話題。盡管諸多教育專家對幼小銜接的平穩過渡提出了觀點,教育部也出臺了關于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的指導性文件《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及明確家庭教育職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但受到各種培訓機構不當宣傳以及小學、中學學業考試壓力前置的影響,幼小銜接帶來的焦慮仍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前期家庭教育的理念與行為。
在學習國家政策文件精神,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基礎上,我園將幼小銜接工作滲透于小班入園至大班畢業的三年,伴隨著園本課程——“花園課程”開發、實施、評價的全過程,力求實現幼小銜接的自然準備與平穩過渡。與此同時,幼兒園注重通過各種與幼兒關切的關鍵事件的把握、多重資源的開發設計、多樣化家園協作活動,在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發展的同時,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并促進家庭教育質量的提升。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2020年幼兒園面臨隨時停課居家防疫。幼兒的居家生活,對家長教育能力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幼兒園的家園協作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2022年3月底,我園大班教研組在對“畢業季”主題活動開發的前期調研中發現問題:當教師在思考如何將“畢業季”的組織自主權還給幼兒的時候,部分家長卻提出了“此時應著力進行入小學的相關知識、技能學習”的要求。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家長?如何使家長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真正認識幼兒學習的生活化、經驗化特質,實現理念、行為、方法的轉變?
我們立刻組織了由園長、業務園長、資源管理員、項目組長及徐州市教科院學前教研員參加的云上聯席課程審議。經過本次“云教研”,形成了“畢業季”主題活動的初步意向,并落實了不同課程開發人員的角色與職責。具備家庭教育指導師資格的我,在本次課程開發工作中負責家庭教育的組織與指導。我的主要職責是與課程開發、實施、評價同步,對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進行評估與指導;收集家長的問題、困惑并給予支持;聚焦家園協作及家庭教育的關鍵問題與難點,實施培訓;抓住典型個案進行跟蹤與指導。借助于“畢業季”主題課程開發全過程,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根據前期了解到的一些基本情況,我從調查研究入手,從家長對幼小銜接的認識、已有經驗、困惑、需求等幾個方面設計問題,了解家長的思想觀念和具體做法。為了進一步訪談及追蹤的需要,本次調查采用實名的方式。

參與調查的家長共有90位,均為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從對結果的分析可以發現,家長在育兒理念、育兒方法上存在多樣化的差距(具體見數據表)。40%的家長目前還存在或曾經產生過對幼升小的焦慮。針對這一現象,我預設了訪談、座談、專題閱讀和家庭行動等一系列家園共育活動,伴隨著課程開發的過程同步實施。
在收集問卷的基礎上,我從大班家長中抽取10%的家長進行一對一電話訪談,訪談內容為對幼小銜接的認識及做法。有3名家長注重培養全面發展的幼兒,已經有不錯的實踐經驗;有4名家長曾經產生過焦慮,但通過自身學習已有所轉變;有2名家長還處在焦慮中,并沒有找到行動策略。在訪談過程中,我對調查呈現的共性問題有了深入的認識,同時也為座談會積累了鮮活的案例與素材。
座談會建立在問卷、訪談的基礎上,利用騰訊會議的網絡平臺開展云座談。對應座談內容,資源庫管理員提供了大量可參考、可操作性的與幼小銜接相關的文獻資源,提前發送家長群;幼兒園邀請了小學校長、部分家長代表作為座談聯席主持人。從多方面準備,力求使座談會與會者有話可說、有題可議。
在座談會上,我對“雙減”政策進行了具體解讀,使家長理解學前教育目標指向的是培養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完整兒童;通過具體事例分析幼小銜接并不僅是對小學的銜接,而是為幼兒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通過播放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精選活動片段,幫助家長認識到幼兒的人際關系、審美、數學概念、數學邏輯思維、識字、社會性興趣發展、文化等多個敏感期都是在幼兒5—7歲時出現,這時的正確適時引導,既是尊重幼兒天性,又是對幼兒發展的支持。
隨后,參與過幼兒園“花園課程”審議的家長代表分享了“教育是慢的藝術”的觀點,也介紹了他們家庭中科學幼小銜接的經驗和做法,如親子伴讀等。
小學校長則生動地總結了她在擔任一年級班主任時遇到的新生在小學生活、習慣、交往等方面的情況,以及小學教師的指導方法。
這場座談會使家長在交談中,真正認識到情感、能力、態度才是應有的入學準備。家長在詳盡的政策解讀與生動的案例分享中打消了顧慮。
座談會既成功地為家長化解了對幼小銜接的焦慮,也激發起家長在家庭中實施科學的幼升小教育、積極幫助幼兒準備的熱情。在此基礎上,我推薦了預先精選的家庭指導用書——趙石屏教授的著作《孩子要上一年級》。這本書是家長們能看、想看的指導性手冊,其中列舉了破解小學新生家長面臨的31個難題和方法,并附有實操手冊,案例鮮活可視,為家庭教育的進一步落實搭建了支架。
當大部分家庭進入適應軌道后,我將關注點轉向個別焦慮情緒嚴重的家庭,實施個別化指導。
案例1:若若媽媽的持續焦慮集中在:怕若若入小學后學習跟不上,不合群,會孤獨,怕別人會欺負她,等等。通過利用家庭評估、信息收集法,我了解到若若家婆媳兩代人對教育觀念不一致的問題。回顧若若在幼兒園的出勤率不高、自理能力差等現象,若若媽媽的擔心可以理解。
我將指導的開始放在幫助若若媽媽擺脫情緒困境,從焦慮轉向對若若能力的培養、發現、贊美。我每天和若若媽媽溝通,從幫助她發現若若的個人愛好、特點入手,讓若若媽媽用打卡的形式記錄下若若為自己服務、為家人服務的過程。我也支持若若媽媽帶著婆婆一起觀察若若的變化,并且給予若若積極的鼓勵。
幼兒問題的源頭一般在家庭。盡管有家庭教育指導的推薦用書,但家長觀念的轉變、家庭成員認識的一致性,以及家庭和諧的氛圍都是幼兒良好發展必要的基礎。針對若若媽媽,我沒有要求她一定要按照書本上說的去操作,而是從陪伴、關心、轉換她的情緒出發,讓一個充滿能量的媽媽去影響幼兒,讓家庭教育具有積極的動能。
案例2:航航媽媽告訴我,她因為航航的教育問題深度焦慮,想把兒子轉去培訓機構上一段時間的“幼小銜接”課程,以免進入小學跟不上。我電話約談了航航媽媽,細致地分析了航航的情況:小班的航航自理能力很弱,不敢也不愿意自己做事情。升入中班后,航航才學會自己吃飯。升入大班后,航航不但愿意為自己做事情,也敢于嘗試一些新的挑戰,甚至能夠為班級服務。此時媽媽卻要把航航送入進行知識技能訓練的適應班,讓他在讀讀寫寫背誦的環境中成長,是否真的適合呢?我幫助航航媽媽回顧養育過程中的重點事件:航航在生活中是如何學習做事,如何克服困難,他學會做事之后情緒情感有什么變化,媽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什么作用。通過訪談,航航媽媽發現,在航航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是缺位的。正是由于忙工作,疏忽了教育與陪伴航航,不知道該做什么,也沒有做什么,而將“為孩子做些什么”的任務交給培訓機構,覺得對他負了責任。找到了自己焦慮的根源,航航媽媽決定轉變重心,認識并尊重航航成長與學習的規律,有質量地陪伴,和航航一起慢慢成長,相信他一定能夠適應小學生活。
歷經一個月的跟蹤訪談、個別指導,航航和媽媽一起制訂了家居生活的作息表,媽媽關注航航的習慣、能力的培養,也經常和他一起說說新的發現。我欣喜地發現,當媽媽緩解了焦慮情緒,嘗試著用方法與幼兒交往,一個健康、自信的幼兒便成長起來了。
回顧這一個月時間里對90個家庭的接觸與指導,我有了很深的感觸。長時間的居家生活是一把雙刃劍,家長陪伴幼兒的這段時間里,是提高了親子相處的質量、促進了幼兒的發展,還是由于焦慮或方法不當影響了幼兒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其理念,以及在理念影響下的行為和方法。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頒布,進一步確立了家長作為教育者的身份與職責,但家長教育觀念的塑造、教育能力的提升,仍舊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因此,幼兒園應主動把家長教育能力的提升納入整體工作中,并通過觀察、走訪、調查等多種渠道收集問題、分析處理,通過形式多樣的家庭學校、家庭指導,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同步、同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