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琨
(甘肅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近些年來,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逐漸增強,在建筑領域也開始流行生態建筑設計概念。公共空間是人們開展各種活動、交流溝通時廣泛接觸到的外部環境,能夠為人們提供各種各樣服務的同時,還能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們的生活、娛樂需求等。在人與自然協同發展的情況下,將設計感、人文性呈現出來,結合周邊環境打造出具有特殊性的公共空間景觀,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空間環境是本研究的重點。
公共空間屬于城市住宅區域的重要構成,能夠將住宅特點呈現出來,而且公共空間自身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優化城市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對于居住者而言,住宅的舒適度是選擇住宅時的重要因素,公共空間作為人們生活和娛樂的場所,對改善人們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1]。因此,設計人員在對城市住宅公共空間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將宜居性和舒適性設計理念融入設計文稿中,盡可能在不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和居住的情況下,為人們帶來全新的舒適性體驗。同時,設計公共空間有助于提升城市質量,實現空間合理性設計,完善城市功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和生活品質,也能推動城市住宅區域的發展。
在實現現代化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城市住宅公共空間建筑設計,需要設計人員將公共空間和周圍空間進行融合,保證城市規劃和主體文化的一致性和協同性。盡管相關部門在建設城市住宅時已經意識到周圍空間會對住宅公共空間設計造成影響,很多住宅在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會受到居住人口、土地資源、設計師等因素的干擾,容易出現公共空間和周圍建筑不協調的問題,例如一些文化底蘊較為深厚的城市,北京、西安等,現存有大量的古建筑,但隨著外來人口逐漸涌進,人均占有面積呈現減少趨勢。城市規劃不得已占用古建筑土地。或者在古建筑周邊區域建設住宅小區,不僅會影響城市規劃的協調性,還會提升公共空間設計和建設的難度。
現階段,城市化發展進度不斷加快,人們對居住環境和區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住宅從設計到建設、應用投入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為了保證住宅小區建設的效率,很多設計師在對住宅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會套用以往使用過的設計方案,這樣會導致城市中很多住宅小區的公共空間建設較為類似,不具有自身的特色[2]。然而,我國建筑已經經過了5 000 多年的發展史,建筑中也飽含著濃濃的地方文化,不同階段古時期建筑的特點會存在明顯的差別,例如北京四合院、陜西窯洞等,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都將當地的住宅公共空間特色呈現出來。但是從現階段來看,即使不同地區的住宅建筑在公共空間設計上具有一定特色,但是這種千篇一律的問題依舊存在,沒與城市文化巧妙的結合起來,導致公共空間建設缺乏特色。
經過調查發現,現階段我國城市住宅公共空間的利用率較低,在公共空間中,人均使用面積低于40 m2,而且人均占有率和實際評價數據相對比,差距較大。公共空間同住宅居住空間一樣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和娛樂休閑需求,對公共空間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才能提升利用效率,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
3.1.1 樓梯空間設計
樓梯空間是城市建筑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消防疏散通道,也是建筑物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建設。城市住宅設計人員在住宅最初設計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適當修改,將其作為鄰居交往和休息的主要平臺,就能有效提升樓梯空間的利用價值。
3.1.2 走廊空間設計
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考慮住戶的隱私性問題,采用雙廊式設計,滿足住戶的交往需求和隱私需求。而且在內廊設計的基礎上將入戶門廳設計融入其中,能夠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保護隱私性;通過外廊設計為居民提供運動場地和交往場地[4]。
3.1.3 入戶空間設計
在城市住宅公共空間中,入戶空間屬于隱私性最高的空間,通常會被認為是室內面積不足而占用公共空間。相關學者通過對集合住宅、北京四合院等類型的住宅進行調查,發現住戶并不是由于居住面積小而將雜物堆放在戶外,而是這一種普遍自發的行為,住戶會下意識占用公共空間來擴大自己的空間,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問題就會凸顯出來[5]。因此,在對城市住宅建筑中的入戶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在設計時讓每一家的入戶口都向后退1.3 m,構建一個1.3 m×6 m 的“U”型入戶空間,將這一空間作為過渡空間來應用,能夠實現公共空間向私密空間的遞進。對這個低于10 m2的入戶空間進行設計,能夠促使公共走廊處于一個具有合理性的范圍內,保護隱私和促進交流。同時,入戶空間設計和走廊空間設計可以應用不同的地面材料、天花板材料等進行區別,突出空間區域的劃分,將空間層次感體現出來,確保空間具有延續性。另外,為了符合不同住戶的不同審美需求和居住需求,可以對每一戶設計具有特殊性的標志,提升入戶辨識度。
屋頂空間設計優點包括以下3 個方面:第一,假如將屋頂作為公共空間,能夠在不占用土地資源的狀況下,滿足各個住戶對公共空間活動的需求。第二,能夠緩解城市建設中出現的熱島效應。經過環保組織調查研究發現,假如城市屋頂的綠色植被覆蓋率大于70%,大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量將會減少80%以上。第三,有助于提升環境保護效率。合理應用屋頂的公共空間,能夠改善人們居住環境,緩解城市排水系統的運行壓力。
屋頂公共空間設計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在于交通,如何讓住戶有效的到達屋頂成為設計的重點內容。對此提出2 種設計方法,第一種是利用每棟樓的電梯和樓梯通道到達屋頂;第二種是采用雙螺旋式外廊的方式到達屋頂,如圖1 所示。這2 種方式都能解決居民到達屋頂的交通問題,也為屋頂公共空間設計提供可能。

圖1 雙螺旋式外廊設計
另外,除了對屋頂到達方式進行設計之外,還需要讓屋頂花園內部設置完善,具體可以對屋頂公共空間設計為4 個部分,分別為觀賞區域、運動健身區域、休閑區域、聚會區域等[6]。
(1)觀賞區域。主要是進行綠化設置,并不是讓居民活動,能夠為其他區域的居民活動提供一個觀賞景色的條件,而且還能對整體建筑起到保溫隔熱的效果,減少建筑物的能耗。
(2)運動健身區域。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運動需求,具體可以分為3 個板塊。針對兒童來說可以設計兒童游樂玩耍的區域;針對青少年需要運動健身的人群來說可以設計一些鍛煉器材;針對老年人群來說可以設計運動廣場,為其提供跳廣場舞、練太極拳的空間。同時,可以在運動健身區域旁邊設置休閑區域,滿足住戶運動健身之后休閑放松的需求。而且整個運動健身區域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與螺旋式外廊銜接起來,保證整個住宅中運動健身區域空間具有一定的整體性和立體性。
(3)休閑區域。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該區域設置目的,重點為居民提供休息、交流的空間,可以設計具有防腐性的木制地面,設置休閑桌椅等,憑借天然條件為居民提供溫馨的露天交往環境。
(4)聚會區域。可以在設計過程中將其劃分為一個個具有獨立性和隱私性的圍合式空間,鄰居之間創造交流環境。還可以設計露天電影院,創造良好的聚會氛圍。
對于圍合形式的城市住宅建筑來說,在整體建筑的中間位置有一塊空間上的中心區域,對此可以對該區域進行綠地空間設計,創造良好的住宅環境。在對中心綠地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可以以低矮的植物為主,比如低矮灌木、花卉、草地等,也可以適當設計一些景觀小品,提升該區域的觀賞性。同時,采用人性化設計原則,設計景觀步道,對整體中心綠地進行劃分,滿足居民行走需求的同時,還能讓居民深入其中進行綠色環境體驗,讓整個城市住宅更加的生態和環保。
總之,在對城市住宅進行公共空間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公共空間的使用者——居民,盡可能保證設計的初衷是滿足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采用舒適性、生態性和人性化設計理念,讓居民體會到不一樣的居住環境,并且還能通過公共空間加深鄰里之間的交往,推動現代化城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