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華
月經是女子周期性子宮出血的生理現象。青春期女性由于受到激素的影響,子宮內膜每月都會有變化。下丘腦釋放的激素促使卵泡發育成熟,雌激素分泌逐漸增加,引起成熟的卵泡排卵。排卵后卵泡形成的黃體,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致使子宮內膜增生。如果沒有懷孕,激素分泌會相繼減少,黃體萎縮,子宮內膜就會壞死、脫落,暴露出來的血管崩潰出血,即月經來潮。幾天后新的內膜長出來,把破損的血管創面覆蓋好后,血就止住了。另一個卵泡又開始發育,進入下一個月經周期。
通常女孩在12~14歲月經開始來潮,到50歲左右閉經。期間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外,正常月經一般是28~30天為一個周期。正常月經持續時間大多為3—7天,少數是3~5天。經期過長和經期過短都不好。如果月經的行經時間超過7天,甚至淋漓不斷達半月方凈,經量不多或稍多于正常者,稱為“經期過長”。經期過長最常見的原因是婦科疾病。因此,應當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切不可粗心大意,以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1.子宮內膜異位癥。如內膜異位到卵巢,就會形成卵巢內血腫,影響卵巢功能,導致經期延長及月經不調。如異位到子宮肌肉層,易引起子宮增大、內膜增厚、子宮肌層收縮不良,導致經期過長。
2.功能性子宮出血。如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和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癥,都會因為內分泌功能出現障礙,導致經期過長。
3.慢性子宮肥大癥。由于盆腔出現淤血,引起卵巢雌激素持續增高,從而造成子宮肌層肥厚,容易導致月經過多和經期過長。
4.子宮肌瘤。如子宮黏膜下肌瘤,會導致子宮異常收縮,引發月經量過多,造成經期延長。此外,子宮息肉也容易導致經期出血量多、月經時間延長,且易復發,治療難度較大。
5.盆腔炎。盆腔炎及黃體萎縮不全、子宮內膜炎、子宮內膜息肉等,由于盆腔淤血、子宮內膜血液循環不良、退化壞死等原因,容易導致經期延長,或月經過多、下腹疼痛等。
6.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腎炎等,都會導致血管壁變得很脆弱,通透性增加,伴隨月經的來潮,易出現嚴重的子宮出血,造成經期延長。
綜上所述,一旦出現經期延長,就應及早去醫院,請醫生進行檢查,明確病因,對癥治療,以防患于未然。
如果經期過長只是偶爾發生,或醫院也沒檢查出問題,那么可能就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的,應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調理。
1.飲食調理。要及早改變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食物應多品種、多變化,三餐定時,合理搭配。應少吃動物油,以植物油為主,以獲取更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日常宜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禽肉、魚蝦、牛奶、豆制品、雞蛋等,注意增加營養。不宜吃生冷瓜果,油膩食物,以及辣椒、蔥、蒜、韭、姜等刺激性強的食物。經期不吃活血的食物,如紅糖、山楂、洋蔥、桂圓、咖啡、濃茶、可樂等,以免導致經期過長。
2.排毒調理。注意保持大小便、汗腺的通暢,讓機體產生的廢物、毒素有通暢排泄通道。月經期腎臟排毒的作用最大,要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溫開水,多上廁所、不憋尿,有利于排除體內垃圾。還要保持大便通暢,重視防治便秘,可減少盆腔充血,避免經期過長。該出汗時就要出汗,出汗多時應常洗澡,保持汗腺通暢。不要著涼,注意保暖。多吃些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等黑色食物有利于排毒。
3.日常調理。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特別是外生殖器的清潔,預防感染。宜選棉質、柔軟、通風透氣性良好的內褲,要勤換勤洗,宜放在陽光下曬干。應做到經期不盆浴,不去游泳,避免細菌感染。尤其應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此外,洗腳水不要過熱,經期經常用熱水長時間泡腳,也會導致經期延長。
4.精神調理。女性經期過長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系,如生活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過分憂傷等,容易導致經期過長。因此,女孩平時要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及時釋放思想壓力,放松心情,保持心情愉悅。避免情緒波動和精神刺激,努力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5.運動調理。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要久坐不動。每坐1個小時應起身活動10分鐘。平時應注重戶外鍛煉,積極參加健身運動。但應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時間過長,尤其應避免做劇烈的運動。也不要做不適當的按摩或過多捶腰、扭腰。注意不要過度勞累,要做到勞逸結合。日常應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特別是需要控制夜生活,不要熬夜,以免導致經期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