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春
60歲的王大爺近半年來一直感覺胸悶、呼吸不暢,活動后尤為明顯。在當地醫院做了胸部CT、心臟等各項檢查,沒有發現特殊異常表現。但是王大爺總感覺自己的癥狀越發嚴重,于是來到了荊州一醫接受檢查,經肺功能檢查后發現是重度肺通氣功能障礙,在給予對應的藥物治療后,王大爺病情逐漸好轉。
頭暈頭痛時,您會想到測一個血壓;心臟不舒服,您會第一時間做心電圖;然而總是咳嗽、咳痰,抗炎無效,您想過做肺功能檢查了嗎?鐘南山院士曾多次呼吁和強調要重視肺功能檢查,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應進行一次肺功能檢查;在粉塵危害嚴重的環境下工作或重度吸煙群體,則應每半年檢查一次。
肺功能檢查是通過專門的醫療設備(肺功能儀)來檢測人體呼吸時呼吸道產生的氣流速度和氣流量,從而了解呼吸功能是否正常。肺功能測定是一項簡單無痛苦的檢查,只需受檢者按照指令對著肺功能儀吹幾口氣,就能客觀評價氣道阻塞程度。
肺功能檢查涉及大量指標,所代表的臨床意義各不相同。通過對肺容量、呼氣流速、壓力等的測定和呼吸氣體成分的分析,可判斷肺通氣、換氣功能;通過對肺功能的持續追蹤,還可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評估療效及預后。
肺功能檢查結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與儀器的準確性、操作者的指導及技術的熟練程度、受檢者的配合程度等因素相關。故對報告的解讀必須密切結合臨床,結合病史,得出正確的結論和建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檢查能直接、客觀地測定氣流阻塞的嚴重程度,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斷的金標準。目前,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率遠低于患病率,治療率遠低于診斷率,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們對于肺功能檢查的不了解和不重視,無法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得到早期診斷及有效控制。因此,要改善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現狀,普及肺功能檢查是重要而關鍵的一步。肺功能檢查中的若干個特異性指標,如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一秒率(FEV1/FVC)、呼氣峰流量(PEF)等,可判斷肺功能受損的部位、性質及嚴重程度,并為評估治療應答、未來風險、疾病進展提供可靠依據。
支氣管哮喘 無論兒童還是成人,當患者具有典型的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癥狀,尤其是夜間及晨起時嚴重,由過敏原或特殊氣味可誘發,或者在病毒感染后癥狀加重,可通過支氣管激發試驗誘發氣道平滑肌收縮,并借助肺功能檢查中各項指標的改變,來判斷支氣管是否縮窄及縮窄程度,從而明確診斷。
胸、腹部手術的術前評估 患者在接受胸、腹部手術前進行肺功能檢查,對術前評估、制定手術和麻醉方案、減少并發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等方面,均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為了對自己的肺功能狀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下幾類人群應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①40歲以上、長期吸煙或長期接觸有毒有害氣體者;②有慢性呼吸道癥狀或反復呼吸道感染者;③長期有不明原因呼吸困難或異常呼吸狀態者;④慢性肺病治療過程中,需判斷療效者;⑤外科胸腹部手術前,需進行風險評估者;⑥需要進行職業病傷殘等級評估及勞動能力鑒定者。
答案是否定的。胸部CT檢查常用來檢查胸腔、胸廓(胸椎、肋骨、軟組織等)、肺組織、心肺血管、心臟等有無異常,屬影像學檢查。肺功能檢查則側重于呼吸系統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屬功能性檢查。例如,哮喘患者的胸部CT檢查可以是正常的;而肺癌患者的肺功能檢查可以是正常的。因此,胸部影像學檢查與功能性檢查不能互相代替,但卻相輔相成,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現和評估呼吸系統疾病的病情。
肺功能差往往是疾病導致的,患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積極治療,去除病因、對癥下藥,如此才能讓肺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比如,因肺炎而導致肺功能變差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菌消炎藥物治療,因肺部腫瘤而導致肺功能變差的患者需進行手術治療。
肺功能欠佳者在日常生活中還需做好各項保健措施,增強抵抗力。如合理飲食,營養均衡,不吃辛辣、油膩、生冷食物,戒煙限酒,適當運動,等。必要時,可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食療藥膳。
如果肺功能受損嚴重,且經藥物治療后仍有呼吸困難、運動耐力減低、日常活動受限等呼吸殘障表現,患者應進行肺康復訓練。肺康復訓練因人而異,可通過促進呼吸道分泌物引流、改善呼吸模式、增加呼吸肌肌力等,盡可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