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學段,課堂作為學生成長和汲取知識的主陣地,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中得到展現與發展,不僅是每一位語文老師在課堂中應盡的追求與義務,也是其它學科教師的責任,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與提升不能僅僅由語文教師來完成,只有每一位學科教師行動起來,全方位、多學科出發,才能讓我們的“母語”得到不斷提升。
一、學生語文素養養成應立足于閱讀能力的培養
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最大的責任應該是語文教師,語文教師的課堂定當成為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主戰場”,而這個“主戰場”的“核武器”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都是支離破碎的,在語文課堂中一般只是教授字、詞、句,然后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出生日期,再讓學生把這個東西背誦下來,課堂的目的完全變成了應付考試的一種形式,只要學生把成績考高了,學生的“素養”就上去了,老師的“水平”也得到了認可。
這樣就越發把語文課堂完全變成了字、詞、句的背誦和默寫,讓本來十分有意義的語文教學變成了十分枯燥無味的“雞肋”,長此下去,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熱情降到了冰點,完全喪失了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讓十分有趣的語文課堂成了學生的“牢房”,根本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樣學生無法形成整體的閱讀水平,導致在其它學科的課堂中無法完整地、快速地完成閱讀和審題,也無法準確進行審題和判斷。例如在數學學科中,有些學生不能分清楚與辨析“增長”和“增長率”、“增長到”和“增長了”等,這種理解不到位、出現偏差的現象,表現在很多學科中,由此反映出語文核心素養的缺失。
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要懂得文學鑒賞,而文學鑒賞到現在還是語文教育中的一個較薄弱環節。因此教育提出了群文閱讀,但是群文閱讀如何順利地走進一節四十分鐘或者四十五分鐘的課堂,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許多學校還是用實用文教學的方法教文學鑒賞。如何在閱讀文學作品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感受形象,通過情境和表現手法體驗作品的情感、思考作者的表達意圖,等等,這些都是教學時和教學評價思考中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二、學生語文素養養成應從多學科教學著手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與養成不能僅僅依靠語文教師,每一位學科教師都責無旁貸,就單單從數學學科來說,好像數學表面看起來是和“語文素養”毫不相干,因此,筆者就通過數學來說明如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筆者在一次教研活動中,聽了一節《有理數加法法則》,有理數加法法則內容為“絕對值不相等的異號兩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但是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往往把“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說成“用絕對值較大的數減去絕對值較小的數”。但是他在計算的時候又能算對,說明學生不重視對基本數學概念的表達,認為數學只要求會計算會證明就可以了,而嚴謹的表達那是語文老師的事,不追求“精準”的表達,確實在短期內不會影響數學的基本計算和證明。但這樣做本身有違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在任何時段的學習必須要養成嚴謹的習慣,對數學教材的理解和鉆研,和語文一樣,絕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基本概念、基本定理的“字、詞、句”,數學教材中出現的任何一個定理都是經過反復推敲的結果,這完全吻合戰國時期楚國宋玉的辭賦《登徒子好色賦》中: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從字詞表面看這是語文之美,實際上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因此,數學的學習實際上對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和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助推作用。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思維的嚴謹性表面上看起來和“詩人”追求的想象、浪漫風格迵異,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是學科之間實際上是互通的。數學應用題中的審題等環節,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非常高。比如有這樣一道應用題:
在一次流行性感冒傳染中,如果一人每輪次傳染10人,那么經過三輪傳染后總共有多少人患有流感?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個簡單的數學問題,但是實際上這里存在這樣三個問題:在流感傳染中,第一個患有流感的人,在傳染之后他自己痊愈了沒有?如果他痊愈了的話,他在傳染一輪之后是否還在不斷地傳染?這些問題在題目當中都沒有交待清楚。這就說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利用數學思維要求的嚴謹性,用語文的語言去嚴密表達。
教育部明確指出,在各學科中要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這對數學、物理、化學等這樣理科性的學科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以后的考試導向上也很明確。理科學科中的考試內容明顯地提升了閱讀量,而減少了運算量,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其實導向性很明顯,就是通過每個學科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例如2018年甘肅定西中考數學第20題涉及《九章算術》,《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數學專著,在數學上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了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如有一道闡述“盈不足”的問題,原文如下:
今有共買雞,人出九,盈十一;人出六,不足十六,問人數、雞價各幾何?譯文為:現有若干人合伙出錢買雞,如果每人出9文錢,就會多11文錢;如果每人出6文錢,又會缺16文錢。問買雞的人數、雞的價格各是多少?請解答上述問題。”
這個題目就很有綜合性,要讀懂題目的意思,學生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題目在考察學生數學能力時,同時也弘揚了我們的歷史文化,借此也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學生語文素養養成應多借助現代媒介技術
時代在飛速發展中,我們要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一定要與時俱進,把學生喜歡的、學生喜愛的現代技術利用到課堂教學中來。比如,多媒體課件在每個學科中都有非常廣泛的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已被廣大教師認可,但它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不是十分廣泛,多數老師的運用僅限于PPT的展示,尤其對于農村地區的教師來說還有很大的推廣空間。在筆者參加的教研活動中,在課堂展示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的不足三分之一。課后交流時我問:“為什么不使用多媒體?”他們大多數回答連PPT的最簡單的使用都不會。
筆者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中,授課內容為《湖心亭看雪》,筆者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網上搜集有關湖心亭的雪景,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美景。學生觀看美輪美奐的雪景的同時,感受到語文的學習并不是對簡單的“字、詞、句”的記憶和背誦,而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升華,學好語文的最高境界實際為要懂得到生活中去汲取美、享受大自然給人類創造的美景美物。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學過程中,我以讀為主,以“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中的“癡”為切入點,通過找“癡”的表現來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并適時地對張岱的經歷和作品進行簡介。利用媒體技術,展現描寫雪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品讀,使學生能較好地細讀,并帶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白描手法等專業語文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播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優美的畫面,讓學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達到以“聲”激趣、以“畫”激趣、以“境”激趣,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映。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把語文學科知識恰當其分、巧妙滲透到課堂教學,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也會不知不覺得到熏陶與養成。
學生是未來的主人,是國家建設的棟梁,尤其是初中學段,更應該培養好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要知道,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不能限于課堂,不能限于語文學科,我們要全方位、多學科出發,培養好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定西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初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DX[2020]GHB318)的研究成果]
劉騰,甘肅省通渭縣通和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