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薇 王昳昀 孫曉麗 張小娜 李曉倩 李青 暴雅嫻


[摘? 要]: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新歷史條件下區域治理、發展的重要理念、路徑和方法[1]。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文章通過對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提出適應改革、適應區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對教學的課程體系提出優化策略,希望能對本區域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 人才培養; 城鄉規劃; 技術技能
G40-052.2A
京津冀協同發展使一些相關地區的區域功能和人才結構發生變化,為了能夠更好地做好銜接,推動區域發展,需要以相關專業人才為基礎。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對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發展、城市發展有較強的推動力。在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創新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努力培養出符合需求和發展的專業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
1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包括:外部需求、內部需求。外部需求包括不同的層面,從需求的主體分為,國家、區域、行業、崗位等。國家和區域的需求為宏觀需求,是制定學校人才培養總目標的主要依據;行業與崗位的需求為微觀需求,是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2]。內部需求是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主要依據(圖1)。
1.1 區域需求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進一步加深,產業結構優化,科技創新引領時代發展,需要大量具備創造性思維、復合型知識和較高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3]。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土空間規劃的轉型與雄安新區的建設急需大量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而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專業人才的組織,在區域協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要提高京津冀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1.2 行業需求
城鎮化發展進程中,我國城鄉建設的發展規劃歷經了兩個重要時期。2個不同的階段,“城市”與“城鄉”一字之差,出現了2個鮮明的城鄉規劃發展歷史時期。現階段,我國正Symbol`@@處于國土空間規劃的轉型期,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國土規劃試點、多規合一試點和自然資源部重組等歷史階段。2019 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意見》標志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基本形成[4]。隨后一些相關技術文件陸續出臺,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需求和知識構架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崗位需求
隨著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國土空間規劃的推行,雄安新區的建設,三地政府機關、設計單位等對城鄉規劃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快速增長。城鄉規劃體系向國土空間規劃轉變,統籌城鄉發展,傳統的城市規劃專業解決不了國土空間規劃與鄉村振興方面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對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一步探索。
1.4 個人需求
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城鄉建設用地逐步擴張,不斷侵占自然生態和農業耕地資源。為應對這種狀況,國土空間規劃自上而下規劃國土空間以及資源開發保護。在這樣的社會行業背景下,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需增強自然生態的理論知識儲備,專業課程體系應提高空間資源管控的價值引導。國土空間規劃的具體內容和編制任務要求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需要有較好的數據理論基礎和相應的制圖軟件操作能力,才能滿足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技術要求。同時,深入了解京津冀三地企事業單位對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加強個人的職業素質修養。
2 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2.1 多元化的培養目標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為滿足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制定多元化的培養目標,確保能夠滿足區域、行業、崗位的需求。面對綜合化和多元化的擇業趨勢,重新定位城鄉規劃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包括宏觀的總體目標和微觀的專業發展目標。總體目標,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結合城鄉規劃專業的特點要求適應京津冀城鄉建設發展的需求,關注區域協同發展的同時,加強對小城鎮人居環境的建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專業發展目標主要包括,規劃設計方面、學術研究方面、規劃管理方面和自主創業等。
2.2 條帶式的培養體系
鏈條式的培養體系以學生崗位適應能力為導向,由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畢業要求等因素構成。圍繞多元化的培養目標設置方案設計、規劃研究、溝通協作、團隊協作、職業規范、軟件操作等畢業要求,同時形成等級體系,使畢業設計要求能夠促進培養目標的達成。根據畢業要求的指標構建以成果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并通過關聯度較高的課程作為支撐,將這些指標點滲透入大綱和教案中,明確課程的目標和與畢業要求對應的支撐關系。確保學生能夠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完善的職業素養。通過建立評價反饋機制,進一步調整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畢業要求,形成動態的調整機制。
2.3 協同式的教學模式
協同區域發展,加強校企合作,積極與行業接軌,推動城鄉規劃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協同育人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建立多專業協同的方式,讓學生們能夠多專業合作解決問題,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邀請行業專家進入校園,進入課堂,參與實踐教學指導、參與畢業設計指導、開展學術交流講座、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與修訂等。與企業深度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提升學生們的職業素養。
3 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優化
特色即優勢,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不僅有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且能夠大幅提升專業的競爭力和社會認同感[5]。由于所處區域不同,崗位需求不同,師資力量不同,城鄉規劃專專業課程體系優化不能照搬重點院校的經驗,需立足于自身發展創新特色,才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圖2)。
3.1 區域協同,提升課程體系的創新性
現階段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模式與課程結構相對趨同,共性為主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導致各院校學生都用相似的模式解決各城市的問題,忽略了城市之間的差異。針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可增設關于區域協同、城市經濟學、傳統地域文化等方面的課程內容。課程實踐部分可以選取京津冀地區有代表性的城市或村鎮,研究本區域城鄉風貌特色以及居民的需求差異,提升整個課程體系的創新性,培養學生差異化編制不同城市或村鎮的相關規劃。
3.2 多規合一,加強課程體系的實踐性
國土空間規劃主要針對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無法統一協調的問題進行改革,將整合到“一張圖”實現“多規合一”。面對新時期的國通空間規劃的改革,城鄉規劃專業對于人才的培養也應進一步調整。如何協同京津冀發展、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強專業課程體系的實踐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課程體系的建設應根據社會需求、學生的類型來制定,適度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加強課程體系的實踐性。課程體系的優化應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土空間規劃的改革,增加相關的骨干課程和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們的實際操作能力。
3.3 強化聯系,突出課程體系的融合性
課程體系主要從加強學生知識結構體系,夯實基礎知識和提高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優化。課程體系的構建應是系統的、全面的,相關專業核心課程的融合也是完善課程體系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明白整個課程體系的構建已經所授課程與其他課程聯系的緊密程度,明確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融會貫通。強化融合性也要求各相關專業的教師之間加強溝通和交流,在各學科之間、課程之間需求異同,相互促進。因此,課程體系應在強化聯系的基礎上突出融合性,注重均衡發展。
3.4 思政教育,提高課程體系的社會性
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永續發展是城鄉規劃價值觀的體現。國土空間規劃賦予了生態理念、綠色理念等,因此在課程體系的優化過程中要加強學生公共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多元包容的社會觀。同時,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當中,專業基礎課通過案例分析和要論來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實踐課程加強與社會的聯系,提高課程體系的社會性,培養學生完整的職業價值觀。
4 結束語
基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的時代背景,對城鄉規劃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進行整理,分析發現目前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于京津冀區域的協調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等問題,從多元化的培養目標、條帶式的培養體系、協同式的教學模式三方面探索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區域協同、多規合一、強化聯系、思政教育4個方面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優化,為城鄉規劃專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申獻雙,程海濤,吳軍偉,等.“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創意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 山東化工 2018.47(22).
[2] 吳曉敏,張艷萍,丁江,等. 基于成果導向的城鄉規劃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與實踐——以云南農業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為例[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12):144-149.
[3] 張麗 . 京津冀高等教育協同創新行與思[J].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0(2):70-77.
[4] 黃征學,黃凌翔.國土空間規劃演進的邏輯[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9(6).
[5] 徐一偉,申鳳娟,姜琳琳,等. 新常態下地方院校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 山西建筑,2021,47(6): 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