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小伙子”這三個字本該早就離我遠去了。可是,偏偏還有人說我像個小伙子。
我像小伙子嗎?還別說,退休前為了不影響形象,將自己頭發染得漆黑,還真有點像個小伙子。自從退休后,我決定不再染發。于是,如今我頭上逐漸有了銀絲的閃光,本已花白的鬢發逐漸顯露了本來面目。孩子們說:“您常常外出活動,還是染染好。”老母親說:“這回可像60歲的人了。”每每攬鏡自照,看著鏡中鬢發斑白的自己,您猜我什么感覺?我總是竊笑:這回,看誰還說我像小伙子?
沒想到的是,盡管頭上銀絲閃爍了,還是常常有人說我像個小伙子。
那次,和孩子們一起外出散步,女兒用手機給我拍了張照片:一身白色運動裝,邁著矯健的步伐。興之所至,我嘗試發送到朋友圈。讓我沒想到的是,居然幾十位朋友給予關注:精神!好酷!老帥了!太棒了!神清氣爽!精神抖擻!還有一位朋友說:“太棒了!真正的小伙子,追趕時髦染發的小伙子!”瞧,你明明鬢發斑白,人家卻說你趕時髦故意染成那樣;你明明鬢發斑白,人家卻說你像個小伙子。您說這是為什么?
有時候,還被人真的誤當成小伙子。
自從退休后,一不留神,我也混進晚飯后的健身操隊伍。開始,肯定只能跟在后面當“差等生”。不過,我這個“差等生”,很認真,很努力,跟老師學習很下功夫。于是,我進步很快,由差等生到中等生,由中等生到優等生,最后還成了“候補領隊”,有時候領隊老師有事,我就得上。那天,也正是我當領隊。做完操,我照例快步回家。后面和妻子走在一起的幾位老太太邊走邊聊,都說還是前面的人做的動作好。一位剛入隊的老太太感嘆說:“就是啊,你看最前面那個穿白運動衣的,人家做的動作多好,還是得年輕啊。”熟悉的人知道“那個穿白運動衣的人”說的就是我,都哈哈笑起來。
那位說:“看來,像不像小伙子,不是頭發的事兒,而是著裝體態的事兒。”
可是,不在運動場上,也會被誤當成小伙子。
就拿我工作中經歷的事說吧。在我接待的來訪者中,對我年齡的判斷總是趨向年輕化。電話里,常常有人說我40多歲;當面交流的時候,也常常有人說我50多歲。為了便于溝通、免于誤解,我不得不說出我的年齡。人家還是說“不像不像”。在我和編輯朋友打交道的過程中,也常有類似的情況。隨著自己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編輯朋友是年輕人了。但是,人家看了稿子,通了電話,卻常常把我當成他們的同齡人。有時候我偷著樂,有時候又不得不說明真相。編輯朋友還是說,“跟您交流,感覺您是那樣年輕。”那次,一位即將退休的編輯朋友,電話聊起來才知道我已經退休:“啊,沒想到,我還以為是個小伙子呢!”
看來,被人當成小伙子,既不是頭發的事兒,也不是著裝的事兒,而是你得從里到外透著一股小伙子的勁兒。這股勁兒叫什么?叫年輕態。
這個讓人像個小伙子的年輕態哪里來?
一個人的年輕態,當然可以從生活中來。比如,你可以穿得像個小伙子,你可以保持運動的習慣,還可以培養一些年輕人的愛好,比如看電影、聽音樂。總之,你要生活得像個小伙子。但是,從根本上說,這個年輕態,只能由內而外地顯現出來。因為這個年輕態,從本質上說是心態年輕,心態年輕,自然而然散發出年輕的氣質,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表現出年輕的生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