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餅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安全感是一種低層次的需求,從焦慮和恐懼中分離而來,是一種對自身目前安全狀態的主觀認知。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是個體發展進程中除生理需要之外最基本的需要。
心理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安全感的缺乏會增加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發生率,會使人更愿意采用回避退縮的消極應對策略,減少求助行為和社會接觸。因此,心理上的安全感的高低是我們能否擁有良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心理安全感在年齡上存在差異,成年人的年齡越大,安全感相對越高,這是因為隨著人生閱歷的日漸豐富,人們能夠更自如地應對人際關系和不確定性事件。
那么,怎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老有所安”,使老年人獲得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呢?
這需要多方的努力,安全感主要來源于社會、自然環境和家庭。
1.給予老年群體安定、舒適的客觀環境
近些年,我國的老齡化程度日漸加重,這就需要養老保障能夠及時地跟上老齡化社會的步伐。醫療條件、居住環境、物資保障等對于老年人的生活都至關重要,在衣食住行上都能夠安心、踏實,才能為心理上的安全感打好基礎。
2.家庭支持在心理安全感的獲得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作為重要的社會支持系統,對于促進個體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滿意度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子女、孫輩,應給予老人足夠的關懷,使他們感覺到家庭支持。研究表明,較高的家庭親密度和更多的家庭關懷都能夠使老年人的心理安全感得到提升。相比于非空巢老人,缺少子女陪伴和照顧會使空巢老人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3.不要壓抑情緒的表達
有研究發現,情緒表達有利于增強老年人的安全感,老年人可通過表達情緒獲得家人的反饋來獲得安全感。如果不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選擇壓抑起來,并不利于情緒的緩解,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因此,老年人應不吝嗇自己的表達欲,將自己所感與家人、朋友分享,釋放情緒。通過他人的反饋來獲得安全感,也不失為良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