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凱



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對引導高職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分析當今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學生“四史”學習教育重要環節,提出了增強高職院校學生“四史”教育成效的具體實施路徑,以期高職院校的青年學子不斷汲取“四史”中的智慧,將初心使命轉化成不竭動力,為譜寫新的歷史篇章而努力奮斗。
關鍵詞:新時代;“四史”教育;高職院校;路徑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15-0009-04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期。高職院校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陣地,加強“四史”教育尤為重要。要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從“四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聽黨話、念黨恩,永遠跟黨走,接續譜寫新的歷史篇章。
一、新時代在高職院校學生中開展“四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可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增強青年學生勇氣和力量
加強對高職院校青年學生的“四史”教育既能增進青年學生愛國情懷和思政水平,也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四史”教育的價值體現在:可以讓學生悟初心,知使命,筑牢信仰之基;可以讓學生凈心靈,端正三觀;可以通過優良傳統感化人、教育人。
(二)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激勵學生奮發有為,有助于青年學生勇擔責任使命
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強國有我,請黨放心”,這是青年鏗鏘有力的聲音,這錚錚誓言將要揮灑在祖國需要的廣袤大地上。學“四史”,接過紅色文化的接力棒,發揚革命英雄捍衛祖國的紅色革命精神;學“四史”,接過砥礪奮斗的接力棒,弘揚艱苦奮斗,攻堅克難的民族奮斗精神。不同時代要承擔的使命亦有所不同。時代楷模張桂梅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支撐起大山里無數女孩的希望,點亮了學子的求學之路,用自己的奉獻之光點燃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
(三)高職院校開展“四史”教育可筑牢學生愛國情感,引導青年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當下,中國正在走向偉大復興,中國青年更應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征程中[1]。通過“四史”教育,讓廣大高職院校學生認識自己,了解中國,感受到中國發展的生命力、感召力,自覺將自我與國家捆綁在一起,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相結合。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黨的歷史脈絡與史料中,學習并不斷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智慧,堅定馬克思主義理念,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同時,讓學生掌握認識、分析世界的方法論。面對社會生活中的紛繁問題,通過“四史”教育,讓學生掌握客觀、理性、辯證的分析方法,運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把握問題本質,堅定政治立場,確保人生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青年學生“四史”學習教育重要環節
(一)明確“四史”學習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開展“四史”學習教育,不僅要注重融會貫通,還要注重知行合一。首先是學史明理,補足思想之“鈣”。通過學習“四史”來引導大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領會“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歷史真理。二是學史增信,筑牢信念之“基”。通過學習“四史”,學生可深刻體會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三是學史崇德,鑄就精神之“魂”。通過學習“四史”,學生可從中感悟黨在其發展歷程中的理念、經驗和光榮傳統、作風和精神財富,從而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理想信念、精神風貌,鑄造學生高尚的品德。四是學史力行,把穩行動之“舵”。通過學習感悟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練就過硬本領,展現青年學子講紀律、守規矩的新面貌;敢為人先、奮勇爭先的新作為,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踐行者、宣傳者和貫徹者[2-4]。
(二)明確“四史”學習教育的重點和層次
“四史”學習教育,要注重豐富形式,采取不同的學習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地分層次開展學習教育。一是貫通遠與近,引導師生學史以強思明辨,在不斷汲取歷史智慧中自信地走向未來。一方面要引導廣大師生“明大道”,歷史中有未來;另一方面要引導廣大師生“辨是非”,從而激發廣大師生永葆奮發成才、矢志報國的決心和定力。二是圍繞知與信,引導師生學史以立心鑄魂。始終堅守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引導幫助師生“知其然”,從中汲取思想之光、精神之鈣、力量之源。三是情與行,引導師生學史以矢志奮進。一方面要引導師生以史為鑒修煉“小我”,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另一方面要引導師生繼往開來融入“大我”,把自己的理想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主動投身至強國偉業中。
(三)明確“四史”學習教育的長遠規劃和延伸
講好紅色故事、榜樣故事,確保“四史”教育進教材、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充分發揮育人實效,引導師生不斷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的把握,使青年學子真正將自己的生涯規劃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3-5]。
三、高職院校“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實現路徑
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分析高職院校“四史”學習教育開展情況,圍繞“三全育人”理念構建組織育人載體,通過開展學“四史”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筑夢篤行。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探究新時代高職院校青年學生學習“四史”教育路徑,構建“1+4+4+5”框架,即圍繞立德樹人的宗旨,通過思政課堂、專業課堂(課程思政)、學生第二課堂、網絡新媒體平臺四個陣地,聚焦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段歷史,精心打造“五個一百”紅色教育特色活動,引領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提振奮進信心、堅定報國決心[6]。
(一)發揮思政課堂主陣地作用
“四史”教育重點在培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有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的新時代青年,青年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推動“四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緊密結合學生實際,應積極探索創新“四史”思政課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思政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四史”教育凝練著中國共產黨人優秀的精神譜系,學習這些優秀的革命精神,讓廣大青年學子能夠以史為鑒,勇擔時代使命,成為合格的新中國建設者。
(二)融入紅色教育“實境課堂”,在踵武賡續中崇德強心
充分利用身邊紅色資源開展多種浸潤式教育,積極開展“紅色故事我來畫,紅色基因我傳承”、師生百人紅歌合唱大賽等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拍攝活動微視頻,創新形式開展教育活動,舉辦憶黨史紅色詩歌朗誦會、“學百年黨史,書方正漢字”主題黨日活動等,營造濃厚的黨史學習氛圍。將大青山紅色文化公園、烏蘭夫紀念館等紅色基地作為“四史”學習教育的生動“實地”教材,砥礪初心使命,賡續精神譜系。清明時節,電氣工程系青年學子赴大青山紅色文化公園緬懷革命英雄遺志,追思和學習人民英雄不屈不撓的精神,將“四史”學習教育與實地參觀相結合,進一步激發師生愛家鄉、愛黨、愛國的熱情。
(三)緊抓喜聞樂見“特色課堂”,在閑暇時間中抓緊學習
在“四史”教育過程中積極拓展“特色課堂”。將“四史”教育與志愿服務有機結合,積極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學雷鋒、青馬工程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學生深入社區、農村、學校開展安全用電和急救知識講解,宣講黨的政策等,培養學生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意識。組織“我為同學做件事”志愿活動,“紅色筑夢點亮理想人生,青春領航服務鄉村振興”,電氣工程系師生走進呼和浩特巴彥鎮白塔村開展“學史力行 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實踐活動,師生發揮專業特長,為村民義務維修家電,維修好洗衣機、電水壺等40余件家用電器。走進呼和浩特市土牧爾臺維修面粉機。為清水河縣宏河鎮小學獻愛心捐贈圖書。開展學生黨員、積極分子宿舍掛牌活動,強化學生黨員身份的認同感、責任感,充分激發師生黨員、團員和學生干部、志愿者的服務意識和榜樣力量,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和“我幫你”志愿服務不斷深入人心。開展“紅色故事我來畫 紅色基因我傳承”主題繪畫比賽、“非遺憶黨史 剪紙寄初心”手工剪紙研學活動、師生百人紅歌合唱大賽等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讓愛黨愛國情厚植學生心中,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7-9]。
(四)發揮課程思政教學主渠道作用
學校教育是“四史”學習教育的主要渠道,應把學習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深化課程思政模塊化育人模式,探索組織團隊教師從“四史”中挖掘育人元素,形成課程思政教學模塊,融入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術課和實習實訓課程的教學中,推動課程思政落地到課堂教學中,如鹽入味,潤物無聲。
(五)發揮第二課堂協同育人作用
積極發揮第二課堂育人功效,探索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融合發展路徑。利用大學生思想素質拓展計劃、青年大學習、讀書活動月、創新創業技能大賽、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教育大講堂、勞動教育等品牌項目,把“四史”學習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勵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帶領學生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10-11]。
統籌活動形成“融合課堂”,在豐富載體中提升效果。電氣工程系“四史”學習教育結合各類活動,形成合力,提升效果。積極推進“第二課堂”建設,通過頂層設計加強與“第一課堂”融合發展,著重圍繞思想引領和學業提升打造協同育人體系。思想引領方面:利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提升計劃、青年大學生、三下鄉等品牌項目,把“四史”學習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規則教育和行為規范引導,激勵同學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加強對學生的紅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專業素養教育和人文科學素養教育。素質提升方面:“第二課堂”緊密依托“第一課堂”課程培養方案,結合不同學習階段特點,給予精準學涯規劃指導,循序漸進開展課外學術實踐活動,“挑戰杯”競賽、提升科研興趣,夯實學業基礎,組織學生了解行業企業文化,開闊學生視野。舉辦“工匠精神進校園”系列講座,邀請區域知名專家、行業精英等為學生開展專題講座,用榜樣的力量傳遞中華美德正能量;組織學生赴農村牧區開展志愿服務、勞動教育,開展體驗式教育教學,強化第二課堂活動中蘊藏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六)發揮新媒體宣傳矩陣作用
打造主陣地,互聯網是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重要途徑,應當成為全天候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的主陣地。發揮校園官方網站、官方微信公眾號、宣傳欄、LED電子屏幕的宣傳功能,通過視聽、圖片、小故事等形式,錄制黨史學習網絡微視頻;推出“‘四史’故事我來講”“黨史快問快答”系列內容,搭建學習平臺,探索通過新媒體平臺“送學上門”,不斷延伸線上學習觸角,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育身邊人,傾情講述百年黨史崢嶸歲月。不斷增強和提高學習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讓“四史”學習教育真正入眼、入心、入腦。
“四史”中蘊含了豐富的財富,要結合大學生成長特點,豐富和創新“四史”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和模式,帶領學生不斷汲取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辛的執著精神、不懈探索的開拓精神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風雨蒼黃百年路,高歌奮進新征程。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在“四史”學習教育中堅定信仰,遵循“知行合一”,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切實將初心使命轉化為做好黨史學習成果輸出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緬懷豐功偉績,增強使命擔當,致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職業教育發展和高質量人才培養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 求是,2021(14).
[2] 張建武. 對推動落實高職院校“四史”學習教育的幾點思考[J]. 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0,22(11):98-102.
[3] 楊靜怡. 新時代提升高職院校學生黨史教育成效的路徑探析[J]. 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03):5-8.
[4] 桂署欽,石晶晶. 高校實施“四史”教育的途徑探討[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08):42-43.
[5] 喬琪.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課堂實踐教學的路徑探析——以寶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新西部,2021(01):101-103.
[6] 宋儉,廖玉潔.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20(07):24-29.
[7] 陳新剛. 黨史教育融入新疆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路徑探析——以新疆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科教導刊,2021(25):90-92.
[7] 李強華. “四史”元素融入高校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究——以上海海洋大學為例[J].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22(04):30-33.
[8] 呂明. 高校學生黨支部四史學習教育的實踐與思考——以藝術院校為例[J].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3(04):73-75.
[9] 莊越,陳燕. 高校學生黨支部“四史”學習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01):35-38.
[10] 邵臨光,郝宇剛,李鵬.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模式探究[J].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23(02):55-57.
[11] 郭翠翠. 政治認同視域下“四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建構[J]. 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1(04):60-63.
(薦稿人:任曉丹,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