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軍 李小魯

[摘要]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的重大任務。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還不完善,職業院校培訓工作供給側遠不能滿足需求側。這些問題的存在是由于對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一個體系的關系尚未建立正確理解,同時職業院校的培訓工作也存在一系列技術性障礙,社會制度建設、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滯后也嚴重制約了職業院校的培訓工作。基于此,職業院校社會化培訓創新在相關方的社會層面和技術層面要深化改革,一要完善技能人才供求發布制度,二要提升技能人才供給主體的創新能力,三要創新技能人才引進政策,拓寬技能人才有效供給渠道,四要優化職業培訓模式,提高技能人才供給的精準性,五要改革職業技能評價模式,實現技能人才多元化供給和靈活適應市場需求。
[關鍵詞]職業院校;社會化培訓;創新思考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603(2022)27-0119-03
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是落實黨的十九大的新理念、新階段、新格局的重要要求和重大任務,是推進“穩就業”中心工作的重大舉措,亦是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課題。為此,國家相繼發布強化職業培訓的相關文件。
一、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完善的現實狀況
加快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使命,是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是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迫切要求。中國正在加速產業轉型,世界也正在經歷信息技術革命,在急劇變化的國內國際形勢下,勞動者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學習。國家也需要對人民提供多種類、多層次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機會,這樣才能把教育辦成人人出彩的教育,促使教育在實現社會公平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目前已初步建立,并做出了不可忽視的業績。但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體系還不完善,還要乘現在的政策東風努力
(1)法規制度還不完善。要引入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推動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格局中強化培訓體系建設。(2)產業與職業教育還缺乏深度融合。總的來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政府熱、行企冷”的狀況。(3)這一體系缺乏國家資歷框架的支持。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分離,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構建與完善。(4)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質量保障體系不健全。缺乏嚴格的對相關機構的資質進行認定的制度和監管手段,評價體制和制度機制等還不完善。
(二)在職業院校中強化培訓工作存在現實差距
對供需對比進行分析,發展供給側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側。以珠海市為例,在《2018—2019年珠海市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中顯示,緊缺職業(工種)為88個,其中非常緊缺職業(工種)為22個。《2020—2021年珠海市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中顯示,緊缺職業(工種)為84個,其中非常緊缺的職業(工種)為18個(見文末表1)。
二、我國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完善的關鍵理解
(一)對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關系建立正確的理解
在理論認識上必須確立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一個體系”,而當前認識上的“短板”是培訓工作。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一個體系”,其核心內涵是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求統籌職業教育和培訓,使其融為一體”。以上足以說明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一個體系而不是兩個體系。
(二)實踐上職業院校的培訓工作存在一系列技術性障礙
這些障礙主要包括如下幾點:(1)現行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滯后于企業實際,培養的技能人才落后于企業的能力要求,從而產生無效(低效)供給。(2)職業培訓機構和企業未能綜合考慮產業發展、企業需求和個人意愿設置培訓工種,導致技能人才培養與需求脫節產生無效(低效)供給。(3)政府的職業培訓質量考核體系不完善,培訓質量不高產生無效(低效)供給。(4)職業資格培訓存在“逆向選擇”導致有證書無職業意向,產生無效供給。部分參加培訓人員出于入戶、積分入學等原因,會選擇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增加機會,加上個別培訓機構的宣傳和誘導,許多人考取了與自身職業無關的國家職業資格,這種表面上的“證書熱”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無效供給。(5)新職業工種開發能力弱和技能鑒定力量有限導致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低效)供給成為一種現實選擇。在新職業工種開發能力弱和技能鑒定力量有限的情況下,職業培訓機構出于生存的需要,選擇開展常規工種培訓并申請政府補貼支持就成為理性的現實選擇。
(三)社會制度建設、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滯后,嚴重制約職業院校的培訓工作開展
(1)職業院校開展“適銷對路”培訓的能力不足。一方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效性不高,學校設施設備和實施場所不足和落后,無法滿足企業培訓的技術要求;另一方面是院校對企業發展技術升級后人才需求標準認知不足,教育和培訓的內容開發敏銳性、針對性和能力的不足;另外院校師資的職業教育不明顯,專業技能不達標、產業和企業文化不明晰。(2)職業院校開展培訓工作的意愿不強烈。職業學校是一類事業單位,統管收支,沒有積極性。職業學院是二類事業單位,收支兩條線,返還后收入進公共經費也難以進行合理分配。院校搞校企合作或混合所有制改革又缺乏政策強有力的支持,風險凸顯。(3)職業院校開展培訓存在人才需求細分上的“信息不對稱”,容易無針對性,甚至被 “偽需求”誤導,造成社會浪費。一方面政府有資源,但不進行及時的人才需要細分報告和正確引導培訓;另一方面政府沒有大力扶持行業協會成長;此外大企業有內訓系統,而真正需要人才培訓的中小企業則分散、細化、穩定性差,沒有行業協會協調匯總,人才需要信息容易“偽化”失準,使培訓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初衷無法落實。(4)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人為分割,使得“院校系統”與“技工系統”如何發揮各自優勢、互補共贏,合力把培訓工作做好成為一件難事。
三、職業院校社會化培訓創新在相關方的社會層面和技術層面的深化改革
職業院校社會化培訓要實現創新,就必須改革,而這種改革涉及職業院校、社會層面和技術層面等。因此,實現“創新”必須大力推進《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 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落實。按照《行動計劃》的要求,職業院校社會化培訓創新在社會層面和技術層面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技能人才供求發布制度,發揮其技能人才供給中的“指揮棒”作用
技能人才的供給必須以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導向,精準掌握需求端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變化,才能培養、引進、留住更多人才,滿足企業用工需要。地方政府需進一步完善各類職業(工種)技能人才供求信息調查和發布制度,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定期發布《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并廣泛宣傳發揮引導作用。研究建立大中型企業技能人才動態數據庫,開發建設技能人才動態監測平臺系統,全面掌握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狀況、用工情況、人才流動、人才培養、人才培訓情況,建立相應的技能人才監測預警系統,能實現對技能型人才供需狀態的長期動態監測,為實現技能人才有效供給奠定堅實基礎。
(二)提升技能人才供給主體的創新能力,適應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技能人才的要求
要以提升技能人才供給主體創新能力為抓手,提高技能人才的供給數量和質量。具體方式包括:一是根據市場經濟產業發展需要發布《培訓補貼工種目錄》,引導高等本科院校、職業院校、培訓機構人才培養向本市急需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方向發展,根據產業發展需要,適時優化專業設置;二是加強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工作,盡快成立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管理服務機構,面向企業、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培訓機構提供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服務。公共實訓項目以企業和培訓機構無力開展的高新技能實訓項目為主,輔之以本市支柱產業發展急需的公共實訓項目,重點突出“高、新、長、前”,提升公共實訓水平。三是以企業為依托,打造“三大基地”。加大資金投入,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技師工作站“三大基地”建設,促進企業自主培養技能人才。
(三)創新技能人才引進政策,拓寬技能人才有效供給渠道
面對產業變革和企業經營發展變化,必須堅持政策創新,圍繞技能人才的需求端和供給側,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進和穩定技能人才,有效促進技能人才的供需平衡,切實保障企業對技能人才的供給。要進一步拓寬技能人才引進渠道,完善技能人才引進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構建以人才市場為主體,中介機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際關系等多元技能人才招聘體系,滿足企業用工和技能人才求職的雙向需求。鼓勵合作引進高技能人才,支持市職業培訓(技工)院校與市外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和培訓機構合作引進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目錄內的高技能人才,并給予獎補。
(四)優化職業培訓模式,提高技能人才供給的精準性
過去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為依據的職業培訓補貼制度已具有滯后性,特別是《國家職業資格目錄》頒布以后,這種補貼制度的指向范圍已大大縮小,沿用舊的補貼制度不利于產業所需技能人才的培養。因此,要適時建立和完善以本市產業急需的職業(工種)為依據新的職業培訓補貼制度,以補貼導向指引培訓市場和企業的技能人才培養行為。建議建立政府購買培訓服務機制,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職業技能培訓市場需求,確定政府購買服務的培訓項目目錄,明確培訓職業(工種)、培訓等級、補貼標準等。
(五)改革職業技能評價模式,實現技能人才多元化供給和靈活適應市場需求
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是推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技能人才有效供給的重要環節,也是技能人才管理的基礎和依據。要給予企業更多的人才評價自主權,支持企業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完善技能鑒定題庫建設,建立技能人才緊缺職業(工種)開發制度,支持行業企業、高校、技校、培訓機構等協同開發產業發展急缺的高端產業工種的鑒定標準,按照初級、中級、高級的不同標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施職業(工種)開發,開發成果向社會免費提供。引導扶持基礎條件較好的行業協會主動承擔制定行業職業(工種)的考核標準,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行業協會作為獨立第三方以其專業性、獨立性和公信力對技能人才的考核和評價制定行業標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等七部門.關于教育支持社會服務產業發展 提高緊缺人才培養培訓質量的意見[Z],2019-09-12.
[2]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等.“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Z].2022-01-04.
[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1年第二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EB/OL].
(2021-07-22)[2022-01-01].http://www.mohrss.gov.cn/SY
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107/t2021
0722_419088.html.
[4]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EB/OL].(2021-10-27)[2022-01-0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
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107/t20210722_
419088.html.
[5]教育部辦公廳等十四部門.關于印發《職業院校全面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就業創業行動計劃》的通知[Z].2019-11-19.
[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Z].2019-05-24.
[7]李小魯.新時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完善的思考[J].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17(4).
[8]李玉靜.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內涵與意義[J].職業技術教育,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