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
數學學習是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中建立起來的,是思維發展的重要過程。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數學能力的提升更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讓幼兒在數學區域活動中自主選擇內容、材料和伙伴,在一種開放、自由、自主的氛圍中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去充分地操作和體驗,循序漸進地建構經驗,實現深度學習。如何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筆者通過近一年的時間對大班數學區域活動內容與材料有效投放,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的評估工具是調整、優化區域活動的依據。秉持客觀與全面原則,設計系列評價量表,并應用于實踐之中。
教師根據數學區域的特點,圍繞區域活動內容的適宜性與材料的有效性,設計專門的評價量表。表格以環境創設、材料投放及互動效果作為評估項目,明確分級指標及各項水平達成度,從量化角度評估大班數學區域在整體設置及內容、材料投放適宜性上的水平,為區域優化提供依據。此外,教師還將數學領域經驗與主題活動結合,設計了幼兒對活動內容喜愛程度的評價量表,包含主題目標、游戲名稱、關鍵經驗、游戲材料圖片,還有孩子們的喜好程度,以此來作為調整區域材料的佐證。
在研讀《3—6歲兒童學習和發展指南》及《關鍵經驗》系列叢書的基礎上,教師梳理大班幼兒數學領域關鍵性經驗,同時參考《學前兒童觀察評價系統》,按照數數和點數、形狀與空間意識、測量、模式和數據分析對幼兒具體發展水平進行說明,設計專門的幼兒發展評價量表。但在研究中發現,對大班幼兒數學領域發展的評估不能僅僅局限在數學的具象問題,還要考慮幼兒在此過程中建構的學習品質。因此,結合幼兒好奇心、堅持性、自主性、創造力、合作能力、反思能力等學習品質,教師對評價量表進行了補充。
在評估工具的運用中,幼兒園對“得分”較低的項目即時展開研討,分析造成“低分”的原因,從而調整游戲內容、游戲材料,使得游戲內容適切性不斷增強、游戲材料的有效性不斷提高,讓幼兒在游戲的互動中進行深度學習。
在利用工具進行評估及日常觀察中,教師在對大班數學區域活動內容來源進行梳理時發現,只有源于幼兒生活和興趣的數學區域活動內容才能讓幼兒持續地去探索和體驗,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教師從幼兒的生活入手,選擇實用性強的內容作為數學區域活動內容。如幼兒發現老師條紋衣服的顏色間隔,樓梯欄桿的排列等都是有規律的,“排序”內容自然生成;日歷、圖書、溫度表、針筒上都有數字。幼兒在找找、玩玩、說說中發現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數字,“我周圍的數字”就成了探究的熱點。這樣的內容包含了幼兒的真實興趣,牽動了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區域活動能夠始終滿足幼兒探索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對于數學區域游戲內容的選擇,教師嘗試結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讓幼兒自己提出問題。如在案例“小松鼠找松果”中,教師通過觀察,發現幼兒有初步的競爭意識,于是征集幼兒建議,制訂詳細規則,以提高幼兒方位的辨識度。在綜合這些案例后,課題組教師梳理了四個從幼兒討論中獲取區域活動內容的步驟:1.開展“我的活動我做主”游戲大討論,啟發幼兒進行思考;2.幼兒以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想玩的數學區游戲內容、所需材料;3.幼兒介紹自己最想開展的數學區域游戲;4.教師匯總全體幼兒想法。通過討論—表征—介紹—匯總,教師能梳理出當前階段幼兒的興趣點,從而確立數學區域游戲的內容。
在推進大班數學區域游戲實施過程中,兒童的年齡特點與數學領域的學科特點都對材料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立足幼兒的發展特點和數學領域的學科特點,才能讓投放的活動材料恰好契合幼兒的發展需要,真正保障活動材料的有效性。
圍繞本學期主題目標、教學目標,教師考慮數學活動區的材料投放,創設與發展目標相一致的操作環境。當然,僅僅與目標呼應還不夠,數學區域的操作材料必須富有趣味。教師在活動中充分挖掘孩子們在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感興趣的因素,因為“離幼兒最近的才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操作材料”,這種操作材料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孩子對棋類游戲感興趣,教師就將數學知識與防疫方法相結合,制作孩子最感興趣的“防疫安全棋”。
大班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剛開始萌芽,具體形象思維使他們仍喜歡有趣、美觀、色彩鮮艷的材料。因此,具體可感、富有情景性的材料更容易引發他們的操作愿望。如“相鄰數”中的一組材料,不同的數字、可愛動態與富有表情的青蛙,可以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復習9以內數的相鄰數。小朋友們在操作中先幫青蛙媽媽把兩個寶寶找出來,然后按數的順序給青蛙寶寶排排隊。幼兒隨著情節與內容的不斷豐富,樂此不疲地操作。
區域活動中,幼兒存在在操作中重復錯誤而不自知的情況,因此投放可驗證的操作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為寫有數字5的盤子選擇算式卡時,幼兒不僅可以直接貼“3+2”卡片,還可以通過盤子周圍的夾夾子功能來進行驗證,即對應夾上3個粉夾子和2個白夾子就成功了。此時,幼兒能從實物的數量中驗證“3+2”算式卡的正確性。除了操作材料本身相互驗證功能,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記錄的工具與表格,孩子們可以邊游戲邊記錄,這樣不僅可以將思維過程可視化,而且也有利于讓幼兒看到自己“思考的過程”,便于幼兒在多次操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經驗。
觀察能力是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觀察品質的高度直接影響著區域活動內容與材料持續優化的程度。基于實踐中存在的諸如缺乏觀察目標與準備、觀察內容比較零散、觀察后的策略支持力不夠等問題,教師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不斷提升觀察品質。
一般來說,在理論學習后進行觀察的收獲會更大。在現實中,很多有經驗的幼兒園教師是非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這些老師非常需要理論知識的加持,需要幫助他們更深層次地弄清“觀察什么、為什么觀察、怎么觀察”等問題。
教師的觀察不該是漫無目的地看,而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去看。這里的“目的”是要基于兒童發展確定的,不是教師拍腦瓜想出來的。日常觀察中,教師要進行多次預設、實施,使對數學區域活動的觀察目的不斷趨于精準化,從而提升觀察的有效性。
在連續觀察中,教師能更好地發現幼兒在區域操作中存在的困難及游戲內容、操作材料存在的問題,能從零散的發現中匯總出問題的實質,使問題的呈現、分析、解決從“浮于表面”變得“切中要害”。策略不再蒼白,調整變得更有效,幼兒也會因區域的有效調整擁有更多深度學習的機會。
經過一年的研究,教師們不僅對數學區域活動內容與材料有效投放的適應性、探究性、層次性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并將之付諸實踐,為幼兒的深度學習創造了適宜的條件,營造了寬松的心理氛圍,更提供了幼兒發展“關鍵瓶頸”的支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