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瓊
(江蘇開放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7)
疫情防控的常態化以及“雙減”政策的落地已使線上教學成為教育的重要開展方式, 課堂不斷地從“地面”轉移到了“云端”。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要求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指出要“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快速發展的技術工具減弱了突發事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也延伸著人的認知能力。線上教學以各種信息技術工具為依托,包括各種教學管理系統、直播工具、社交軟件等。這些工具為遠程教學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支持著線上教學的順利有效開展,也實現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大大提高了線上教學的“可視化”。
但是不同的技術工具對線上教學的支持各有側重,因此,為了實現更全面的支持,很多教師選擇了教學管理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這樣的工具組合。交互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工具的交互性對實現教學交互影響巨大。因此,本文以學習通和QQ 為例,分析教學管理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這一工具組合的交互特征,以期更全面的了解這一模式,從而提高線上教學的交互性,促進深層次學習發生。
已發布的線上教學方案中最典型的就是網絡在線課程和網絡教學直播。網絡在線課程指的是“將線下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數字化,并以學習管理系統為載體, 進行基于課程內容的線上教與學的過程”。相較于網絡在線課程對于課程資源基礎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高要求, 網絡直播教學師生時間同步、臨場感強、互動性高,能更好地模擬現實課堂,提升學生的參與性和沉浸感,尤其是在當今直播文化盛行的互聯網時代,對身為網絡原住民的千禧后極具吸引力。因此,廣大教師紛紛變身“主播”,學生變成“遠程學習者”。直播教學是指“以共享、參與、高效為原則,依托于網絡直播平臺及相關直播輔助程序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實現知識共享與創造的新型教學模式”。直播課時,主講教師按照課表時間在直播平臺與學生“云端”見面,通過實時講授、屏幕分享、連麥、彈幕等方式,進行實時授課與互動。
除了課堂上的“主播”身份之外,教師還要在課前、課中、課后發布課程資源、補充資料、練習題、討論、測驗、分組任務、考勤、通知等一系列教學任務或活動,以及完成對學習情況的實時全面跟蹤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僅僅通過有限的同步直播時間是無法完成所有內容的,各種教學管理系統和即時通訊工具就成為了直播教學的得力助手。目前覆蓋范圍較廣的教學管理平臺,如超星學習通、課堂派、藍墨云班課,基本都有簽到、上傳下載及在線使用文件、發放/提交/批改作業、測驗、分組、討論、統計課程數據、彈幕、站內信等功能。即時通訊工具如微信、QQ 更是師生人人使用的通訊工具,無須再重新下載安裝,無上手使用障礙,在互動答疑、師生交流、共享資料等方面具有實時高效的優點。多工具的使用不僅為直播時所可能出現的網絡擁堵、APP 卡頓、雜音、延遲等問題提供了“救火”方案,也豐富了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手段。
教學是教師進行知識傳遞、 學生習得知識的過程,本質上是師生的對話過程,教學交互是學習過程的基本功能屬性,是決定學習績效的最為顯著的因素之一。工具的交互性體現在工具對教學交互的支持,也就是其對界面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的支持。教學交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正確意義建構為目的、學生與學習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相互作用。目前對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技術的選擇、教學工具的應用以及能供性等方面。遠程教育是受技術工具影響最為顯著的一種教育形式。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就是一種特殊的遠程教育。
本課題以孫洪濤等人的遠程學習工具交互性分析框架為基礎,從五個維度對避著疫情期采用的“學習通+群課堂+QQ 群”的在線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即操作可用、聯結構建、信息獲取、內容加工和交流協作維度(見表1)。

表1 技術工具交互性分析框架(孫洪濤等人)
這五個維度按照不同指標用工具特性、 內容、社會網絡和行為四個方法進行分析。其中,工具特性聚焦于分析工具的技術特性, 包括功能和設計角度;社會網絡分析聚焦于交互整體形態和群體社會關系的分析;內容分析注重交互質量的考察;而行為分析則著眼于探討行為數據所描述的交互過程。
學習通是一款比較典型的面向移動終端的教學管理平臺,也是筆者所在院校選定的混合式教學和疫情期線上教學輔助平臺,有著一般教學平臺普遍具有的在線、實時、開放、跨時空特性,這正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良好體現。
學習通對教學交互支持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在操作可用方面,學習通校本專業課程學習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活動、統計、資料、通知、作業、考試、討論、統計等。在功能區塊劃分的設計上,學習通清晰、明了、合理,讓用戶很容易理解各功能,即便是在疫情期訪問用戶量劇增的情況下, 除為了減輕后臺服務器壓力,暫時關閉直播、彈幕功能以外,其他功能使用起來都便捷、友好,卡頓、延時較少,大大緩解了用戶在線學習的焦躁感。
在聯結構建方面, 學習通提供了投屏、 通知、分組、選人、搶答、討論、投票、彈幕、直播、白板等社會網絡功能。這些功能為師生、生生間的交互活動提供豐富的形式,但是交互的可視度不高,多個功能只有教師角色可以看到結果,降低了學生交互中的存在感。
在信息獲取方面,用戶不僅可以查詢利用學習通既有圖書、報紙文章、文獻和資訊,訂閱、分享感興趣的內容,還可以學習校本開設的專業課程。本門課中,學生可以選擇學習資源中感興趣的內容,控制學習順序、進度,對資源和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但是學生沒有編輯權限,無法參與學習資源建設,不能實現資源的個性化構建。
在交流協作方面,由于疫情期間基于學習通的直播、彈幕功能關閉,基于學習通的交流多集中于討論這種異步交流形式,學生多止步于回復教師發的討論帖,鮮有對其他同學回帖的評論,生生交流有限。
群課堂是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直播平臺,是以原有課程教學班級QQ 群為基礎的功能拓展, 可以以文字形式模擬課堂面對面的交流,還有直播錄屏、回放、課后管理、學習資料共享等功能,為線上教學提供學習支持。
在操作可用方面,群課堂以廣大師生再熟悉不過的一個即時通訊工具——QQ 群——為基礎, 因此極易上手。教師只需要進入QQ 群,點擊群聊窗口右上角的群課堂按鈕,即可啟動該功能。該界面主要由出境區域、群聊區域和一些功能按鈕組成。群課堂支持多種分享操作,如給所有成員演示PPT,播放影片,還能將自己的電腦屏幕實時分享。
在聯結構建方面,學習者在群課堂平臺的同一課程直播中構成了一個虛擬學習社區,通過同時一起在線完成學習內容建立彼此間的聯系,學習者可以隨時就教師或者另一個同學的發言進行評論,但是評論內容具有明顯碎片化特征, 因此單次交互缺乏深度,總體交互較為松散。
在信息獲取方面, 群課堂能夠通過課程直播、課程回放、群聊來獲取信息。學生課堂上漏掉、沒有聽懂抑或是想課后復習的都可以通過回放方式來滿足自己個性化的學習需要。
群課堂本質上是一個直播聊天室,在內容加工方面功能較弱,用戶在收看直播時只能在右側群聊框發布觀點, 格式上也僅限于文本和系統自帶的表情包,并且由于群內學生眾多, 受窗口顯示信息條數所限,信息很快就會被刷屏。因此,群課堂中的群聊呈現碎片化、瞬時化特點,內容表述深度欠缺。但是與此同時,這種特點也減輕了學習者表述壓力,發言門檻降低,進一步促進表述頻次的提高。
在交流協作方面,群課堂提供了自由模式、主持模式和麥序模式。自由模式支持房間成員自由發言,主持模式是主持發言,可與成員連麥,麥序模式是指房間成員排隊發言,交流方式具有實時性,群聊框交互間隔短, 關于同一主題的交流呈現連續化特征,但是總體看信息細碎、易逝。
QQ 群是種多人聊天交流公眾平臺, 除了基本的聊天功能外,還有公告、作業、打卡、教師消息、文件、相冊、接龍等功能,不管是在疫情期還是疫情前后它都是一種普遍使用的社交軟件。
在操作可用方面,QQ 作為社交平臺中的老大哥,在功能上實現了很高的整合度,將社交工具、媒體工具、文檔編輯、游戲平臺、移動門戶、直播等功能集于一身。作為一款成熟的軟件,現在人社交網絡應用的習慣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由QQ 塑造的, 它與智能手機的完美適配使得其具有極高的控制性和易操作性。
在聯結建構方面,QQ 群以修同一課程的自然班為主體,群內成員都是熟人,可以獨立發起對話和群聊、發布動態,搭建起不同層次的交互網絡,具有很高的廣泛性。熟人社交讓QQ 群的聯結可信度非常高,大大促進了聯結的強度。群內信息分享以聯結關系為紐帶來展開,支持通過“@”功能向特定成員推送信息。在關系路徑構建方面,QQ 群提供了群號查找、邀請好友、二維碼掃描等便捷的路徑構建功能, 這一設計保持了熟人社交的基本設計原則,保證了關系路徑的質量。
在信息獲取方面,QQ 群通過文件共享、群信息等功能聚合和分享大量信息,群中每個成員都可以上傳下載、分享包括文檔、壓縮包、視頻、鏈接、圖片等多種資源形式。
在內容加工方面,QQ 群的強項在于對音視頻和圖片等媒體的整合,學習者通過智能手機,可隨時隨地采集、分享各種媒體文件。雖然在文字交互方面零碎、片段化,經常多個話題穿插進行,但是支持文檔的在線共同編輯,可以實現多人共同創造,來促進深層次交互。
在交流協作方面,QQ 群是一款即時通訊工具,成員可以實現實時交互,交互內容多終端同步,延伸了教學時空。群內交流短小、頻繁,每個話題持續性短,經常多個話題同時進行,呈現雜亂交錯特征。但是群內信息按時間排序,再結合引用回復和“@”功能,提高了信息線索的明晰性。
本研究采取質性分析手段分析了“學習通+群課堂+QQ 群”在線教學模式中三種技術工具對教學交互的支持性。技術工具的選擇最典型的分析模型有技術接受模型和ACTIONS 模型。根據這兩個模型,用戶可用性是工具選擇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因此本研究限于時間與精力,沒有從學生角度來搜集工具交互性的數據,后面可以用問卷調查或者訪談的形式獲得學生對這些工具交互性的感知。